合肥市2009年2010政府工作报告述评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17%以上,全省经济首位度上升至20%以上。财政收入341.9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收入18.0亿元,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8.4亿元,增长3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7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分别增长1%和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率均低于省控目标。一年来,主要工作是: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紧密结合合肥实际,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
集中财力保增长。大力压缩行政经费,实现车辆购置零增长,因公出国和会议费用分别下降40.74%和8.6%;积极推进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办公用品、宣传、印刷等定点采购,节约资金13.4%。加大财政资金奖补力度,实行窗口受理和预拨现金,重点支持工业和外贸企业扩大生产和销售,支持自主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全年扶持工业发展资金26.6亿元,扶持各类企业;免除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园区2305家企业各项行政费用3.59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金8.86亿元。
狠抓项目建设,保增长。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6543.8+0.62亿元。2001年新开工项目3532个,同比增加1.39个,其中开工1.93个,省、市行动计划项目分别投资765亿元和726543.80+0亿元。2001年,工业投资完成752.2亿元,增长40.4%。融安电力首台机器下线,海尔冰箱二期、格力电器一期建成投产,BOE六代线、大陆轮胎一期、姜奇2万辆客车基地、三洋机电产业园开工建设。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商住投资539.02亿元,增长65.438+00.4%。商品房销售面积1298万平方米,增长40.8%。
全力服务企业,保证成长。进一步完善联系重点企业和大企业现场办公会制度,再次派出120市直机关干部驻厂帮扶。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统筹调度,开展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服务。搭建大宗工业品和消费品供需对接平台,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开拓市场。全年补贴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资金51.36万元。
加强银企合作保增长。积极推介优质企业,改进考核奖励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促进银企互利共赢;支持商业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举办季度银企对接会,累计签约项目395个,贷款金额6543.8+075.4亿元;2001年,新增贷款924亿元,增长35%。鼓励发展股权质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发行两期总规模3亿元的滨湖肖春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三县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完成,试点小额贷款公司19家,新增典当行40家;发行企业债券40亿元,安科生物、万通科技成功上市,新华传媒通过上市审核。
(二)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市场化取得新进展。
深入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技术改造,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机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设立了R&D机构,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新增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6个、省级创新型企业23家,授权专利超过2100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9家。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合肥分院、安徽证券交易所挂牌,创投公司20家。成立合肥科技路路通分中心,建立汽车自动化装备、环保电力、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区和核心区建设加快,一中心三基地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科研孵化基地等项目全面启动。
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主导产业升级,工业总量大幅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制定并实施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八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浩PDP显示、彩虹玻璃基板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建立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建设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年产值6543.8+0.40亿元,增长30%;增加值约4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1%。主导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51.2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46.7%。安利、刘颖集团等企业技改项目加快推进,安凯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马钢高炉喷煤改造进展顺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61,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749.2亿元,增加值767.5亿元,增长27.2%;汽车、家用电器等八大行业增加值增长27.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8.1%。
坚持双轮驱动,促进服务业与工业融合,现代服务业亮点纷呈。引进中远物流、普洛斯物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支持骆驼、安泰物流等企业做大做强。启动动漫及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动漫产业发展迅速,企业超过60家,产值超过654.38+0.5亿元;服务外包企业72家,合同签约额6543.8美元+0.9亿美元。引进万达广场等重点项目,加快发展连锁经营、高端百货等新型流通业态,继续推进农资超市和“双百市场”项目对接。汇丰银行、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九江银行、众安财险等。已全部落户合肥,合肥国际金融后台基地已开工建设。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创建了紫蓬山等3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CYTS、合肥旅行社晋级全国百强俱乐部,合肥科教游、乡村游成为知名品牌,动漫主题公园成功签约。举办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家电博览会、苗交会等132个大型展会,展会经济效应进一步扩大。
(三)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展现新气象。
坚持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长丰县、新站区建设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肥东龙岗开发区整体移交瑶海区,肥西县分别与高新区、经开区共建产业园,县区合作发展取得新突破;完成合水路、何典路一期改造,继续深化城乡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对接。全年安排涉农资金5.4亿元,向农民发放各类财政补贴6543.8+0.27亿元。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70亿元,增速比全市高出约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达24%。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扩权强县、土地经营权流转、产权综合交易、双置换等改革稳步实施,共流转土地72万亩,占承包耕地的23%。万亩土地复垦、宅基地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成为全国样板,新增耕地4万亩。“十镇百村”工程市级示范点扩大到152个,合并1028个自然村,近8万农民转为市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个。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县级工业总量进一步扩大。汽车零部件、现代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涌现出路宏钢构、中南光电、亿恒汽配等一批支柱企业,县级以上企业756家,实现增加值654.38+09.87亿元,增长46.5%;县域工业园区和乡镇产业集群发展到41个,桃花工业园成为全省第一个税收6543.8亿元的园区,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5%。
现代农业继续加快发展。全市高效特色农业基地654.38+0万亩以上,其中新型农业园区654.38+0万亩,设施农业5万亩,露天蔬菜654.38+0万亩,市级以上特色村镇654.38+0万个,肉、蛋、奶、水产品产量68万吨。新建各类规模养殖场280多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5%。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8万亩,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8个。鹤城肉鸡深加工、现代畜牧业、香港宝石集团、粮食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固中小型水库40座,解决654.38+0.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建设投资6.7亿元,全市行政村水泥(沥青)路通达率100%,行政村公交服务率98.3%。
(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铁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合肥火车站改造、宁西复线、合福客运专线、南站迁建、铁路枢纽南环线、南站建设等前期工作启动,沪杭客运专线、华东二通道电气化等项目进展顺利。新桥国际机场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派河融安电力码头建成,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巢湖、玉溪复线船闸开工建设。刘贺路延长线和疏港公路建成通车,城市出入口进一步通畅便捷。长江西路、玉溪路、南北1号线等3条高架桥和轨道交通1号线试验段全面开工。
滨湖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完成投资121.9亿元,房屋建筑面积4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6万平方米。滨湖旱冰场建成,国际创新展览馆、杜江战役纪念馆、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名人馆开工建设,成为国家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政务文化新区商业、教育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合肥大剧院投入使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同步实施。一环路疏堵、二环路改造等路桥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坝上街、第二粮库、十五里河中段改造。实施景观改造工程,主要改造道路42条,改造建筑2915栋,改造老旧小区20万平方米,改造建筑立面280万平方米。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坚持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加快水环境治理。继续实施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崩湖试验段主体工程;完成李思河、板桥河综合治理和布尔河、汤溪河、十五里河主要截污工程,铺设污水管网377公里;建成彩田铺一期、何世礼、小仓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0.2万吨。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启动城市景观水处理试点,建立河流生态补水机制。巢湖西半湖及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的水质日益改善。努力控制粉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7天,比上年增加56天。危险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开展李思河、板桥河、高压廊道沿线廊道绿化建设,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00万亩;清洁家园、绿化农村活动取得实效,外环森林生态廊道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全市农村造林3.3万亩。
市政公共设施逐步完善。新建供水管网400多公里,完成东浦水源厂扩建改造,第六水厂一期并网。新增天然气用户1.2万户,最大日供气量超过80万立方米。长江中路、长江东大街BRT公交专用道和中央岛式站台投入使用。供电、供气、供热等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增添新活力。
以探索建立大部门制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积极稳妥实施市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市直机关公务员转岗立法,建立交流轮岗长效机制。美菱、荣事达、氯碱、河钢等企业国有产权退出重组,市属化工企业整合重组深入实施,目标考核、收入收缴、企务公开等国资监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企业11900家,注册资本963.7亿元。开展绩效预算,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将县(区)集中核算转入国库集中支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合肥报业集团挂牌,《合肥日报》正式创刊。招投标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全年各类交易3334笔,交易额突破400亿元,增长69.9%。工商系统市场管理与经营管理脱钩工作基本完成。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密闭化改造和生活垃圾初级收运方式改革取得新进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有效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获批,闲置土地和违法用地专项查处取得初步成效。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作为核心城市,积极参与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组建第六批招商团(391),发挥合肥之友等招商平台作用,开展阳光地产、阳光市场、国有产权转让等系列推介活动。大力开展与央企对接合作,达成化肥投资意向项目82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543.8+004亿元,增长33%;实际使用外资6543.8+03亿美元,增长8.3%,新设立世界500强外资企业5家。
对外合作进一步扩大。编制实施合肥经济圈和合淮一体化总体规划,与南京、南昌、佛山、巢湖、阜阳签订区域合作协议。加密国内航线,实现直飞台北,开通首尔定期航班,扩大与奥斯纳布吕克等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
第四届中博会取得圆满成功。参会中外客商3.8万人,参展国内外企业1000余家。签约外资项目127个,总投资761亿美元,内资项目356个,总投资1682.4亿美元。被誉为史无前例、硕果累累、精彩纷呈、令人瞩目的经贸盛会,展现了合肥乃至安徽改革开放、加速崛起的崭新风貌。
(六)持之以恒惠民生,使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重点实施36项民生工程,各级政府投资32亿元,惠及450多万城乡居民。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和扩大农村低保标准,将1988 10之前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54%,住院费用补偿提高到47%;新建或改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82个;515敬老项目覆盖所有乡镇,获得中华慈善杰出贡献奖。建成73个社区示范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35万胖高校大学生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为2.8万名80岁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新建或续建廉租住房29万平方米,发放补贴1830万元,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参保。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网络全面建立,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显著。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农民工培训券制度,新建农民工创业园10个;实施零就业家庭帮扶工程,提供就业岗位1485个;全年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0.96万人。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全国先进城市;出台配套政策,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促进资源整合,高中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加强职教基地建设,合肥职教城签约入驻17高校;合肥学院成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大学,合肥老年大学获得全国先进称号。拓展优质卫生资源,市滨湖医院、省心脑血管医院建成开业,市二院新区、妇幼保健院东区开工建设;加强重大疫情和传染病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稳定有效;在肥西县和庐阳区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流动人口管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管理取得新突破,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建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07个农家书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43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全民健身健康合肥活动蓬勃开展。
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开展不文明行为‘评、议、改’等系列主题活动,实施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应急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第四次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引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综治工作向民营企业、民营医生、民办学校拓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连续四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再次荣获长安杯。严格执行信访各项制度,扎实开展化解信访积案活动。安全隐患全面排查整治,全市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去年下降13.6%。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称号。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扎实推进后备力量建设,重视“双拥”建设。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圆满完成城市社区两委直选,统计、人防、档案、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 *青年团、文联、科协、侨联、工商联、艾薇学会、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还坚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求创新、转变职能促崛起的主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基本实现了干部受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群众受益的总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继续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清理工作,试点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行使工作。建立NPC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自觉接受NPC依法监督和CPPCC民主监督,全年办理NPC代表议案和建议174件,CPPCC委员议案417件,办复率100%。深入开展小金库管理、村(居)三资清理,巩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成果。认真落实百花齐放制度,推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圆满完成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各位代表,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形势最复杂、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极其困难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法律监督、CPPCC民主监督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坚持加快崛起、锐意改革、顽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驻合肥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中央驻合肥单位,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成绩可喜,但总体上看,发展不足、综合竞争力不强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当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企业数量少、体量不大,后续重大项目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在培育中,加快发展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仍需大力破除;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意识淡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