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美术从商周开始形成和成熟。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和周朝(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持续了约1400年,这对社会、文化和美术的发展来说是一段漫长的历史。美术发展的辉煌成就,就像社会文化的其他成就一样,在今天仍然不为人们所熟知,需要考古来发现。古代文献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片段:商代的寺庙是“四重屋”的建筑,大概就是今天所谓的“四竖两檐”式;纣王建造了极其华丽豪华的建筑;商朝初年,宰相伊尹画了九个品德各异的君王形象劝诫商汤(《史记》)。商朝著名的中兴大师武丁,曾画过他梦中见到的圣贤形象。

周朝一些宫殿的门(“路眠”,皇帝听政的地方)都画有老虎的形象,以显示他们的勇敢和勇敢(见李周)。周代的许多物品都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例如,在各种仪式上使用的旗帜上,根据身份等级分别画有日月、龙、熊和虎、鸟和猎鹰、龟和蛇。在盾牌上画龙。在皇帝和贵族用来举行射击仪式的“后”(射击靶)上,他们画云或老虎、豹子和熊等动物。古人初次相见,手捧小羊大雁为礼,盖小羊大雁的布帛也描绘了云朵。天帝的衣服上饰有“九章”,意为九种图案。外衣上有五种绘画:龙、山、蚯蚓、火和宗彝,下裙上有四种刺绣:海藻、粉米、比目鱼和糯米。西周初年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第二代吴王、成王伐商、游省东部的画面。诗经?潇雅?《四干》篇赞美周初祠堂建筑,给人“如鸟而革,如?《思妃的美丽印象》

商周时期丰富的青铜工艺品遗存集中体现了早期艺术的大致面貌。

西周和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新变化是,一是器皿种类减少,爵、器、器、器等酒器和器、器等器物都已消失,这个时代最常见的鼎、壶都出现了新的样式。

鼎的形状较大(如王理统治时期的大可鼎),口窄腹小。鼎腹侧影扁平方方正正,鼎足上半部饰有兽面。鼎形较小(如* * * *在位时的颂鼎)。鼎腹轮廓接近半圆,鼎足上下粗,中间略细,似动物之足。整个装置的轮廓是一条连续的柔和曲线。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其造型如前所述,多为比例适当的柔美曲线,表现出新的创造。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比较简单,也有很多,如歪纹、环纹、双头动物纹等。其他的还有粗环线和竖刻度。还有逼真的龙纹。

战国时期,在当地经济发达的基础上,文化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期的艺术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A、青铜手工艺品(镶有金银和铜镜),B、雕塑艺术品,C、绘画艺术品,D、其他手工艺品——漆器、玉器、陶器等。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风格华丽,气势磅礴。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华丽风格尤其表现在金银等镶嵌物上。金、银、铜等金属或绿松石、水晶、玉石、玛瑙等矿物被填充或镶嵌在青铜器的缝隙中,产生多色效果。辉县金村和谷玮村的金银金玉镶嵌,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

汉代艺术可以分为五类:墓葬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漆画、铜镜装饰、石雕和泥塑。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汉代雕塑艺术中留下了最早的纪念性雕塑。目前规模庞大的秦汉时期宫殿、寺庙建筑中的雕塑作品很少。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现存几件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其他的还有嵩山中岳庙前的石人(约公元118年),曲阜王璐墓前的石人(公元146-156年),武士庙前的石狮和高邑墓。

在汉代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器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汉代的漆器、丝织品和陶瓷都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项目。

与战国及以前相比,汉代青铜器的种类大大减少。壶(或钟)是汉代青铜器的流行样式。一般都是素颜不加修饰,只镀金。有的很华丽,线条细如发丝,刻着行云流水或人畜。汉代还流行羊、骆驼形状的马镫和各种形状的香炉。有一种炉,俗称“博山炉”。炉上部呈山形,山中有树木和野生动物,由人形和板块连接而成。据记载,汉武帝时,长安有能工巧匠丁慢。在他华丽的作品中,有紫金香炉和雕刻有珍禽异兽的九层金博山香炉(《西京杂记》)。汉代的青铜器中,铜镜非常发达。

汉代铜镜的背面装饰,如同瓦当一样,在汉代装饰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也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

三国时期,在浙江绍兴和南京附近发现了大量的青瓷,包括孙吴年号的墓砖和年号的瓷器。可以看出,到了三世纪中叶,这种青色釉的颜色已经失去了浓浓的黄味,说明瓷器釉中铁的减少,在烧制技术上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图93)。

汉代的漆器、丝织、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形成了南北朝、隋唐以来工艺传统的一些基础。汉代工艺与其后续发展传承的关系显而易见。

在艺术表现上,汉代美术以古拙技法为特色,风格鲜明。

单线图是汉代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小棠郭巨寺的石刻浮雕和一些空心砖是最简单的,只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图形。从大的动作来看,所有的画面都是平行构图的,大部分都是不断重复的,没有处理深度和距离的空间关系。山东的大部分画像石都有这些特点。乌石寺的雕刻手法虽然不同,但表现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更注重装饰效果(形象的常规处理方法和馅料的平均画面也是装饰效果的原因)。在写实能力上达到较高水平的,以王度汉墓壁画和四川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为代表。王度汉墓壁画中,半侧人物比例恰当,肢体动作自然。衣褶的处理,剑的排列都能和动作保持一致,面部表情也刻画的很到位。四川画像石和画像砖更能表现人的头部和身体不在一个方向的姿势。与三国时期“朱奎庙”的画像石相比,它清楚地表明了写实能力的进步。不仅人物与王度汉墓壁画相似,而且面部和手部的细微动作都有描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比普通汉画和川画更多。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批有明确史料记载,并以绘画才能而享有盛誉的画家。他们不再是传说和故事中的画家,也不是文人,但他们也有画名。分别是东吴的曹步兴,西晋的张默和建康会。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宗教,佛教艺术最早发生在国外,所以存在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影响中国艺术发展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可以看出外国艺术的影响和创造。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佛、菩萨、艺妓和故事画中的一些人物在着装上都效仿了外国形象(头戴波斯萨珊王冠,在印度半裸等。)甚至在图中,可能是直接基于国外粉。佛和菩萨的形象,由于礼制的限制,具有一些表征佛教教义一定意义的外貌特征。

宗教艺术是南北朝艺术的主要方面。描述贵族生活的艺术随着宗教艺术而发展。这一时期的贡献艺术家首先展示了他们在宗教艺术方面的实力,并获得了他们的历史地位。

绘画和雕塑的写实技法的进步一方面是由于不断的劳动实践,同时也是借鉴外国艺术的重要收获,外国艺术形象和风格的移植是写实因素较弱的表现(如第三节所述),但借鉴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可以导致艺术进步。涂抹法刺激了立体表现的需求;通过对印度裸体或薄衣佛像的模仿,我们逐渐熟悉了人体的解剖结构,从而促进了在描述人的形象时更多的自由和满足。在构图方面,印度以大小区分阶级地位的方法改为突出主题的方法,如: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人物大于背景中的某些事物(“人比山大”)。虽然这是一种幼稚的手法,但是在画面越来越复杂的过程中,符合突出主题的创作要求。

颜是初唐时期的一位画家,他试图用独特的细节来描绘一种精神状态,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比如曹丕犀利挑衅的眼神,表现出一种非常犀利咄咄逼人的气息。陈又瞎又弱。隋文帝头微颔,两眼仰视,一副深谋远虑的样子。

在唐代的佛教艺术中,塑造了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象:优雅的佛陀、善良婉约的菩萨、健康美丽的女子、勇敢的国王力士、激烈争论中的维摩诘、剧烈疼痛中的佛教弟子、虔诚的信徒、飞扬的艺妓音乐等等。这些形象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体现了一定的理想,呈现出美的典型创造。

吴道子是古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被尊为“画圣”,是民间画家千百年来的“开山祖师”,为普罗大众所熟知。吴道子作品数量众多。据说他一生画了300多幅以佛教和道教为题材的壁画。他的作品在北宋初年并不多见。北宋末年,皇家收藏的《宣和画谱》中记载了92幅佛、菩萨、天王和道教神灵的画作。但现在我们知道,他生前所作的宗教画,不仅仅是不朽的佛像,还有很多大型的构图,包括各种发挥了高度想象力的变相。据说他作品中的各种神仙佛像也是千变万化,被塑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样子。

壁画中把山川风光作为背景,甚至作为与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背景(如敦煌249窟狩猎图、285窟云台山画、顾恺之),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流行。但到了唐代,张彦远认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山、河、树、石等,在初唐已有很大进步,但仍是程式化的表现:“形石宜雕如冰斧。画树时,刷脉雕叶,栖柳。越做越打不过。”张彦远认为山水画的成熟始于吴道子和李思训。

继吴道子、李思训之后,“泼墨”的出现是唐代山水画的重要发展。

泼墨山水的重要代表画家是魏延(也擅长人物和鞍马)和张勋(他的两句名言:“自然是师从外教,心来自中国。”总结古代绘画创作最根本的原则)、向荣、王墨等人。

王维也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之一。他是一个贵族的儿子,擅长诗歌和音乐,所以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到了宋代,很多人把五代西蜀南唐人画的雪景当成王维的作品。王维的《辋川图》描绘了生活环境,表现了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理想。这幅画一直被认为是能说明王维绘画艺术的作品,现在只保留了石刻拓片。王维的《雪流图》是一幅风格简约的小框式山水(图209)。王维的《济南府盛翔》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古代儒者的形象。

盛唐时期,出现了著名的马画家:曹霸和他的弟子韩干。

随着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发展,花鸟画也独立发展起来。李旦(公元8世纪初)著名的鹤画家薛基,创造了以鹤画六屏的形式。唐末(德宗时期)的边鸾,以画孔雀、折枝花、蜜蜂蝴蝶和各种名贵花鸟著称。唐末,刁光印擅长画湖石、花竹、猫兔、飞鸟等。逃入四川后,受五代黄权、孔嵩等人教导。此时的花鸟画普遍追求华丽的效果,以宫廷园林为背景,明显体现了贵族的爱好和兴趣。

晚唐绘画艺术为五代绘画艺术铺平了道路。

五代美术多创作于中原、川西、华南地区。五代绘画在六十年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发展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化倾向,从艺术技巧和风格上拓展了绘画领域。

画家在画院的活动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反映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作为一种技能产业,五代绘画艺术具有中世纪手工业的一些特征:竞争、继承世代相传、固定专长和商业化。五代绘画技艺行业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绘画技艺日臻完善。

画院画师的主要任务是画帝王贵族的肖像和生活。最著名的例子是南唐宝达五年元旦在雪中举行的盛大宴会,其中邀请了知名人士来绘画纪念。参与者包括:高太冲画李靖肖像,周文举画大臣和乐队,朱澄画亭台楼阁,董源画雪竹寒林,许崇思画池塘,鸟和鱼。画院的画师还受命在寺庙中画宗教壁画或山水、花鸟等作为建筑内部的装饰,以“翰林待召”之名,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用经济力量支配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艺术的提高有鼓励作用,而且生活具有手工业工人的特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画师与社会的联系和画师独立思考的可能。

五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表现在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上。自五代以来,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也获得了稳固的地位。山水画和花鸟画一样,也成为展现人们精神世界的有力参照物。

宋初建立的“翰林画院”是绘画艺术持续繁荣的表现,宋代画院对宋代绘画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重要的绘画活动都是围绕画院进行的。北宋山水画家郝静、管同、李成、范宽等使山水画进一步成熟。取材和构图从山川景物逐渐扩展到李成、徐道宁笔下的寒林、野水、平原风光。在表现上,追求各种季节气候的进一步准确和具体;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

宋神宗熙宁(1068-1077)和元丰(1078-1085)时期是北宋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最著名的是崔白的花鸟画和郭的山水画。

崔白的出现,完全突破了黄泉父子式的限制,这种风格在书院里已经流行了百年。

崔白的绘画才华是多方面的。除了释鬼神等宗教画外,尤其擅长花卉、竹羽等素描。他最著名的是画大雁、大雁和水景。崔白的作品《双喜图》描绘的是深秋的寒风中树梢秃了,下方的枝叶在风中拂动,秋草枯萎。山鸟对山兔的叫声,整个画面有一种不安的气氛(图243)。

《竹鸥图》中,一只白鸥逆风吠叫涉水而过,水边的竹草可见风的强弱。

这两幅画(都是大型绘画的残迹)说明崔白擅长描写与运动相关联的花鸟生活,而不是一些静态的意象。

郭的代表作《早春图》成功地描述了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没有完全到来,但大自然已经在酝酿季节的更替。清晨,山谷间的浮雾不断升起,大地露出复苏的迹象。画家利用天气和阳光不仅表现了春回大地的自然现象,还传达了愉快的心情。

赵霁的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赵霁也画人物和风景。

他的花鸟画很大一部分描绘的是“花石类”的花鸟,如奇美山的鸟,杏花的鹦鹉,芙蓉的金鸡。

赵霁曾将1500幅古代名画编成15卷,称为《宣和瑞兰集》。他还将自己致力于描绘珍稀动植物的作品编入《宣和瑞览书》。每十五幅画一册。据说和“万卷书”一样累。

《腊梅山鸟》、《杏花鹦鹉》用精炼的笔墨准确地描绘了腊梅、黄花菜、杏花、五色鹦鹉、白头翁的优美造型,也描绘了花鸟的现实生活感受。并通过花鸟的动人意象,展现了一种宁静的境界。

十二世纪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人物风俗画的代表作。我们现在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以前是秀才,后来学画,尤其擅长画汽车、街道、桥梁、城垛等。后入石画院。除了清明上河图,他还画了中标的西湖(画清明、汴京、金明池赛龙舟的盛况)。两幅画都描绘了世俗生活。

宋代时期,为反映生活习俗需要而制作的作品是市民阶层世俗艺术的主体部分,突破雅俗界限的人进入艺术领域,除了常见的生活、人物、琐碎物件,还有农村劳动、沉重的苦难和无限的乐趣。这些题材由宋代现实主义画家创作,获得了优美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代绘画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用精炼娴熟的描绘手法直接间接反映现实生活。从历史上看,宋代的绘画(以及明清的版画)在内容的写实性和艺术性上,最接近人民的爱好和要求。

明初,建立新政权的朱元璋也恢复了具有悠久传统的皇家画院。明代画院留下名字的画家大概有70位。洪武时期,画家赵玉安、周伟和朱升都因某种原因被杀害。在过去的记载中,特别强调朱元璋的冷静。永乐年间,画道释字的姜自成擅长黄泉式边塞,画虎的赵廉称之为“三绝”。当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如擅长花卉、水果、羽毛的范思安,擅长山水的、,擅长人物刻画的陈等。明代宣德年间画院兴盛。宣德、成化、弘治时期的画院,被认为与宋代宣和绍兴时期的画院不相上下。这三个朝代的皇帝也都热爱绘画。宣德时期画院名家有北宋擅长水墨山水的解欢;倪端,属于马援系;尚,擅长人物、花鸟、山水;擅长亭台楼阁和壮丽山水的石蕊;从夏珏、真武走来的周文静;李,他既擅长过又擅长过;还有被称为明朝第一,一生落魄的戴进。成化弘治年间,有著名画家,花鸟画家、,擅长山水、昆虫的钟,被弘治称为“今日之马”的王维,人物画家吕。郑德时期,有一位山水画家朱端。郑德之后,明代画院逐渐走向衰落。

沈周、文徵明、唐寅等成化嘉靖年间的“五派”画家数量众多。* *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出身文人,一是在艺术上重视画面的笔墨效果,所谓“神韵神韵”,追求一种被认为是浪漫的风格。这一时期以吴派为代表的文人画,把艺术风格的表现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目的,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艺术反映生活的功能。他们在诸如墨水的干湿浓淡、笔触的轻重缓急等技巧方面获得了很多经验。仇英是苏州著名的临摹古画大师,也是苏州临摹古画界的代表画家。他师从周晨(号东村,吴)与唐寅、。他画仕女、鸟兽、台观、平辇、车战、城垛、桥梁,完全模仿宋代画院。临摹古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与其他专业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灯画、扇画、版画和其他形式的风俗装饰画是民间绘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生活的内容和绚丽的色彩适应了大众的要求。

沈周、文徵明、唐寅的花鸟画也有杰出的艺术创作,特别是沈周等人的水墨花鸟画。他们用水墨画的手法描绘花鸟虫鱼,他们漫不经心的装饰,饱含深情。徐渭的水墨花鸟画(一字长青藤)、陈淳的水墨花鸟画(一字道孚、一字白洋山)是继梁麟、沈周之后的重要发展。许巍、陈春的作品,繁花似锦半,素雅疏乱,形神兼备,在笔墨绘画的运用和构图上都有新的创造。

西方写实技术的传入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们带来了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的画法,眉目衣装如镜,欲活,引起了一些思想开明人士的兴趣。此时西洋画中的千户透视画也引来了人们的赞叹。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华,新气象勃发。像、徐章、孟永光、郭公等采用曾鲸方法的肖像画家也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完全古老的方法,素描肖像的使用正在下降;受西方影响,用笔墨干染不辨凸凹的人,是另一个重要的人像流派。

乾隆时期是花鸟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画坛上活跃着各种画派的专家。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代表深刻变革、充满个性和新气息的画家。他们是一群被称为“扬州画派”或“扬州八怪”的画家。

明清五百年间,美术大发展,成就丰富突出。

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揭示自然物象之美,通过山水花鸟画艺术表达感情,用笔墨追求和创造抒情之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绘画中的木刻插图和木版年画也有了蓬勃发展。

文人学者对绘画的收藏、鉴赏和描述十分活跃,非常重视画家和流派史传记的编纂;讨论绘画理论,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理论的气氛也很热烈。关于山水画艺术的美学基础、创作方法、风格创造、作品评论、描写技法等方面的书籍、文章、章节很多,这份极其庞大而丰富的绘画艺术理论遗产,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总结。

明清画家很注重对笔墨风格和画面效果的追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所创造。而且,在表现出某种风格的作品中,艺术风格并不都是健康的。艺术风格是画家以绘画艺术的形式总结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活动的产物,体现了与作者的生活理想相联系的审美理想。明清绘画的诗意想象和艺术风格中体现了各种类型的美好理想。如优雅、古拙、天真、幼稚、挑逗等审美趣味。

这时候画家用的笔墨方法,包括笔的快慢、轻重、正面和侧面、墨的浓淡、干湿等。许多画家都有自己熟练的实践经验。这些技法的传授和影响促成了许多绘画流派的形成。这些娴熟的技巧对于掌握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发挥表现手段的特长,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是非常有用的。

明清绘画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文人画在这一时期也有着极其引人注目的地位。除了消极因素,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可见其中蕴含着中国绘画艺术的丰富经验和绘画艺术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