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公司复工

你多久没去看电影了?

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各行各业开始陆续复工,唯独电影院被排除在外。再加上最近在新大地的感染,电影院复工可谓遥遥无期!即使国家允许复工,电影院开门也不会有新片,也不会有人来看。如果没有票房,那么就不会拍电影。于是,中国的影视行业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但是,最近我们发现,广汽新能源爱安V上市的时候,推出了微电影《味道》;福特探险者上市的时候,也是用电影《到山上》来介绍自己的产品。那么,汽车营销会是影视行业的另一条出路吗?

其实汽车营销和电影早就结缘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阿斯顿·马丁这个一路跌跌撞撞的超跑品牌,换了十几年的主人,依然不见起色。除了参加比赛,还有其他提高自己影响力的方法吗?大卫,当时的老板?布朗爵士想到了电影。1964年,阿斯顿马丁DB5在《007:金手指》中第一次触电。从此,帅气的007为人所知,阿斯顿马丁跑车优雅的外观和强大的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再比如大家熟知的变形金刚系列。在早期的动画中,大黄蜂一直是大众甲壳虫的形象。后来在电影版中,雪佛兰花了很多钱把它变成了卡玛洛跑车的造型。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影片上映后,雪佛兰科迈罗系列2010年销量比2009年增长了2万到8万台,黄色跑车系列占比接近70%。

再近些,比如2019,韩寒执导,沈腾主演的电影《飞驰人生》。这部电影让大家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赛车文化。电影中那辆改装成本700万的Polo也是火爆网络。然后6月上汽大众推出Polo?再加上,并邀请飞生活创始人站台,可谓是非常成功的组合营销案例。

电影和汽车营销有很多相似之处。

影视行业虽然属于娱乐行业,但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却能引起人们对社会、文化、人生的思考。比如韩国电影《熔炉》,通过讲述光州仁和学校虐待学生的故事,引起了韩国民众对残疾人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社会福利法》的修改。在中国流行的《将死求生》,也对中国的医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影视行业也扮演着文化输出的角色。大家好莱坞大片看多了。你习惯外国人说英语拯救世界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非常大。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喊着“美国队长”“钢铁侠”。谁还记得那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而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好评?因为这是第一部以中国为主角的关于外太空的科幻片,所以片中联合政府使用的语言是法语,这也是目前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这个细节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自信和包容。

影视如此,汽车营销也是如此。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车辆呼叫等新奇功能,让人明白“原来车还能这么开。”比如吉利、长安相继推出ICON、UNI-T等设计出彩的新车型,让人明白了“原来自主品牌车也可以这么好看”。汽车营销就是通过宣传自己车型的产品力,让消费者思考“这款车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汽车营销也是为了输出品牌理念和企业文化,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比如追求“人马合一”的马自达,虽然品牌销量相比大众、丰田并不出彩,但用户粘性却出奇的高。原因是马自达独特的品牌理念吸引了熟悉它的消费者,这种用户关系自然非常牢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视行业和汽车营销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操作得当,可以促进四方共赢。

电影院没复工,电影没票房,自然会挫伤影视从业者的创作热情,但《迷失俄罗斯》贺岁片的运作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把影视作品直接卖给视频网站,创作者就不用担心票房了。如果把影视作品和汽车营销结合起来,就相当于汽车厂商和视频网站* * *给影视创作者兜底,这是双赢。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如果连续几个月没有新片,无疑是观看次数的巨大损失。翻看视频网站上的电影栏目,首页全是老电影。如果一部质量不错的新片独家上映,无疑会刺激视频网站的观看次数,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通过影视进行汽车营销仍然是一种新颖的营销方式,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虽然它对销量的刺激可能没有“降价促销”那么明显,但对品牌形象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阿斯顿马丁和雪佛兰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对于观众来说,电影恐慌了这么久,突然来了一部新片。你会怎么做?不管怎么拍的,先看看吧!这是四胜。所以只要影片质量过关,很可能会导致四方共赢。

写在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说,影视行业和汽车营销的结合还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的。但最关键的电影质量是最难保证的,这无疑将风险从影视从业者转移到了视频网站和汽车厂商身上。他们会愿意冒这个风险吗?毕竟宁浩向刘德华借了300万拍《疯狂的石头》,而3亿预算的《上海堡垒》只得了2.9分。

关注车界,聊车号,互动就有机会赢取精美小礼品!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