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漫画创作

导语:树影在望,夜是苍白的,梧桐叶落在夜雨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关于丰子恺漫画的短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丰子恺漫画的作文1是过年。除了玩,吃好吃的,还得到了很多压岁钱,成了“小财主”。当然,我不会再用压岁钱买玩具了。我想买些更有意义的东西,买书当然是首选。

来到新华书店,左挑右选,拿起又放下,就是选不好。最后,父亲建议我买一本《丰子恺文选》,并告诉我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作家,是桐乡人的骄傲。他能把生活中的小事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变得生动而难忘!作为一个桐乡人,你应该读一读。

书中讲述了很多丰子恺的个人经历,以及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些事情。最难忘的是讲自己和孩子小时候的趣事。这些事情在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会经历了。丰子恺用他朴实的文字,平和质朴的精神,详细生动地解释了它们,让我进入了当时的生活。最吸引我的是丰子恺孩子们的故事:他们把芭蕉扇当自行车骑;把鞋子放在凳子上,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去河边钓鱼,不小心掉进水里,成了落汤鸡...各种有趣的事情出现在书中,经常让我笑出声来。

他们的童年不仅让我觉得好笑,也让我非常羡慕。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的自行车,但是只能用两个芭蕉扇代替;没有电视机、游戏机等好玩的玩具,但他们的童年是快乐而充实的,即使掉进水里变成落汤鸡,也只是与大自然的一个拥抱。现在,很多学生除了每天早早上学,完成作业,整天呆在家里,要么看电视,要么玩电脑,很少有时间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自己,这样他们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还有,父母只是忙于自己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当然也不会写出丰子恺这样优秀的作品。

攒了一笔压岁钱,却买了一本好书,让我了解了以前孩子的童年。我觉得很有意义!

丰子恺生前喜欢给自己的公寓起名,比如浙江上虞白马湖边的小杨刘屋,上海江湾的圆源堂,遵义南坛巷的星汉楼,重庆刘家坟的沙坪楼,上海陕西南路长乐村的日月楼。

“日月楼”是他生活最久,最后落脚的公寓。

这是一栋独特的西班牙风格别墅,位于上海陕西南路39弄93号。门前还有一个花园。远远望去,红瓦房蓝天绿树环绕,令人心旷神怡。从前门的小花园步入台阶,走进客厅,客厅里摆放着大菜桌、长沙发、酒柜等老旧家具。在楼梯上,有一个小厨房和浴室。二楼有一个阳台。中间有梯形口,有南窗、东窗、西南窗,也在天窗内。白天可以看日出日落,晚上可以欣赏天上的明月。“日月楼”这个称呼真的很贴切。

“日月楼”生活的21年间,是丰子恺写作、翻译、绘画、笔耕的鼎盛时期。刚搬来的时候,他酷爱学习俄语,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还和女儿冯亦茵合作翻译了小说《源氏物语》。在《日月楼》中,他还撰写了《缘缘堂新笔》、《续笔》等文章,出版了《难听我唱》、《凯子儿童漫画》、《丰子恺画集》等。在此期间,他还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上海逝世,一颗为艺术而跳动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

丰子恺漫画上的作文3丰子恺的散文呈现了一种八卦的语境,文本包含了一种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并且具有“淡如菊花”的特点,即朴素平实,语言自然朴实,意境明朗深远。

丰子恺的散文在生命和自然中探寻佛教的真谛,在童趣中徜徉,在日常生活中讴歌世界和人情,描写细腻,叙述委婉。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普通的文字,是为了理解他不喜欢装饰和粉饰。字里行间有一种朴素而明快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他的《缘缘堂随笔》融合了童心和禅意,既真实又有趣。

抗日战争前,丰子恺的作品转向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中仍然渗透着作家那种疏淡而优雅的笔调,在细微之处发现宏大的目的和本质,如《肉腿》、《莫干山半游记》。

俗话说“诗画相通”,丰子恺先生的杂文和漫画在创作实践中是相通的。他自己也曾说过,“得了一个题材,要用文字表达就写杂文,要用形象表达就画漫画”,从而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也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明冯创作的艺术特色。

俞平伯先生评论丰子恺的漫画“像一片片倒下的英文,暗含着人间情怀”,用在他的杂文上同样贴切。那些话可能只是用一种看似平淡的方式表达了一些看似平淡的感情,不一定充满文字,但却饱含深情。

丰子恺的漫画就像一首又一首的诗——一首有核的诗。

构成四论丰子恺的漫画丰子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画家、作家和美术教育家,以其朴实的画风、质朴的意境和意蕴,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脱颖而出。他早期的漫画大多取材于现实题材,带有“温暖的讽刺”;后来,他经常画古诗和新画,尤其是儿童题材,被认为是文学和绘画之间的桥梁。丰子恺从小就被家庭的亲情包围着,这种亲情渗透在他的性格中,使他总是用温柔和怜悯的眼光看待事物。也使得他作品中的漫画变讽刺幽默的单一面貌为平实的文字和纯粹的仁义,被称为“诗意漫画”。俞平伯评价丰子恺的作品是“落英的碎片,都暗含人情”。

丰子恺作品中简单的线条、简单的画风、简单的色彩、简单的画意,表现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从他的画中,我们总能读到绘画之外的意义,感受到文学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从而成就“诗意漫画”。在中国画传统的创作观念中,自然而普遍存在的“诗”的观念在这里以独特的面貌出现。传统诗画重视深远的题材,超然精神的血液被创新性地继承,促进了“诗”作为中国画基本精神的持续传播。

丰子恺作画时,经常在作品中画一些古诗。作家夏丏尊称他的作品为“翻译”。但在作者看来,丰子恺作品中凡是涉及诗歌主题的,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翻译,而是作者再创造的“诗画结合”,用简单的几笔就能把诗歌的主题表达得韵味十足。比如他的作品《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江楼几个人追忆》《一言不发去西楼,明月如钩》都是描写古诗中的一些场景。丰子恺不只是“翻译”古文,而是通过古人的观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他的创作是以古人的诗词为基础,但这是他自己彻头彻尾的创作。

丰子恺的作品除了古典诗词的题材,更多的是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颇有世俗趣味。陶渊明和白居易两位古代诗人的欣赏,也促进了他清新自然风格的形成,但寥寥几笔生动地再现了人生最真实的状态,各种人生尽在画中。在二十年的漫画创作中,丰子恺形容自己的创作“感觉就像写了一篇散文”。他的作品《挖耳朵》是大街小巷普通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般下面的人是不会用它作为创作素材的,但是丰子恺有自己的艺术思路,把这种生活中看似琐碎不堪的场景生动地刻画出来。

丰子恺作品的诗性创作,不仅仅是因为他选择了古典诗词或贴近人民生活的创作题材,还因为他运用了创作方法。人们常常把他绘画的特点描述为“以小见大,弦外有音”。陈星认为他的创作的特点是“意在笔外”。在我看来,丰子恺对意境的追求很像中国传统的写意,他主张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意境创造的最佳状态;提倡“以形写神”,讲究“传神神韵”。在作品《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中,作者并没有运用色彩,而只是寥寥几笔的描绘,人物的造型便跃然眼前。“虽然乡村学校里张着嘴唱歌的孩子没有一个是画着眼睛和鼻子的,但稍微有点艺术想象力的读者都会意识到,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天真活泼的气息。”整个画面的布局和形象塑造给观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作品的欣赏也变得更加有趣。丰子恺说“画意在笔之前,只要有意,笔不一定有,有时笔很累赘”。这种用笔的简洁,造就了画面中的“含蓄美”,观众自然能从画面中体会到更多的“意蕴”。

丰子恺在《艺术漫谈》中曾把艺术比作“米”和“麦”,认为艺术应该是大众所普及和欣赏的,就像家家户户每天都能吃到的米和麦一样,而不应该是那种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美味佳肴。“纵观丰子恺的一生,他的艺术思想虽然复杂,但只要结合他具体的创作实践,就不难发现,追求大众化和现实主义始终是最重要的两点。”丰子恺本人对这两个方面都做了很多评论。比如他说“杂志上刊登的大众艺术的画,其实只是给少数知识分子看的,大众是看不到的。公众能看到的画只有街头广告和新年里的‘花纸’。可惜这种花纸画形式和内容都很差,应该改进。推广流行艺术,应该走出杂志,在贴花上提倡。”这不是片面追求艺术的大众化,也是非常重视艺术风格的完善。

因为丰子恺的漫画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所以他的创作题材可以很广,只要看到有启发他的东西,就可以画出有趣的画。如果你仔细欣赏丰子恺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画中的人物大多是儿童。丰子恺自己说,“我做动画片是从被动创作到自动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孩子的生活。”也曾表达过对“天下如一家,人如一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享受生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促使他用一种真诚的童心去观察和描述儿童。经典的“阿宝两脚,凳子四脚”就是一个例子。还有《阿宝赤膊》、《找车》,也是很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正是因为丰子恺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材料有着敏锐的感知,善于感动,善于发现,善于创造。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贫困时期。人们未被满足的生理需求需要精神需求来填补生理条件的不足,从而对抗饥寒。丰子恺的漫画以轻松、快乐、积极向上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快乐美好的世界,点燃了人们对新世界的希望,成为大众苦难中的糖果。

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很平常的一幕,但丰子恺却能完成“诗画合一”,画面中的一切都变得和谐而生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深邃而微妙的情境。这里的诗歌,不再是依靠“梅朱兰居”等传统题材的超凡脱俗,也不是利用“山河云雾”等固有场景的悠然淡泊,而是诗歌所触及的最平凡、最世俗的主题,却让所有观者看到了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和永恒的生命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