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创作中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演绎】对人文精神的理解800字

【摘要】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动画创作的航标灯和方向标。如果我们的动画创作没有人文精神,就不会引起全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阐述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动漫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的现状,对比了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不景气状况,探讨了如何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审视民族本身,从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民族性格的矛盾中挖掘出符合新时代意义和价值的动漫语言,从而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动漫人文精神;国民性矛盾;动画制作语言

中国动画曾经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大闹天宫》、《渔父》、《金海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动画的辉煌成就。由于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动画一度陷入低谷,可以说是文化上的损失。所以,要振兴中国的动漫产业,其核心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文化。那么动画人可以传承的文化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反映人们文化价值观的社会主体意识。这种意识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逐渐积累和升华,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也因风俗习惯、观点、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阐述和分析了美日动漫人文精神和民族性格的现状,试图从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民族性格的矛盾中挖掘出符合新时代意义和价值的动漫语言。

首先,分析美国动画人文精神的民族性和普遍性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决定了其不同的动画剧情和动画表现特点。我们先来看美国动画,可以看到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浸透了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血缘的交融和文化思想的交融不断给这个新民族增添活力,传统的叛逆精神,天然的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宽广胸怀。外在形式是惩恶扬善,乐善好施,淳朴善良,等等。比如美国动画片《汽车总动员》,西部场景、英雄遇险、遭遇美女等被演绎过无数次的剧本被重新搬上银幕,但传统并不意味着俗套。美国文化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精神并重。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应该淹没在人群中。所以在这些剧情和想法的背后,迎合了观众的“情感温泉”,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在电影《英雄》中找到一个超越自己的理想人物。比如皮克斯的《超人特工队》,包装推出了谍战片里巧妙的小玩意、书里最流行的超能力等流行元素,但最能体现的还是对家庭价值观的关注。特效视觉享受的背后,无一不触动着观众对事业、家庭、个人价值观的深层思考。就像皮克斯副总裁约翰一样?拉塞特说:“我喜欢电影的原创性。即使所有的家庭都是超人,他们也应该努力实现所有家庭都想实现的目标——让彼此幸福。”

如果以上都是典型的美国故事情节和美国土著习俗。让我们来看看迪士尼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它的设计相当巧妙,但它的内容取自中国的传统主题。比如人物的服饰是明代的,而马的造型是唐代的。祠堂的开篇故事、神灵、媒体等情节都充分营造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力求拍出中国式的迪士尼大片。但实际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和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其核心是现代美国的精神理念。比如,在人物设定方面,美国人大胆地进行了符合西方人接受的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塑造了言语行为大胆直白、情感表达直白积极、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的花木兰形象。如果拿它和中国的花木兰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很多不同之处,因为花木兰在中国的根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首先,它必须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的在国家危难之时,自己孝顺、挺身而出“为父从军”的楷模和人物,具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女性矜持、谨小慎微的特点。这就必然导致她只能被中国的观众理解,很难被全世界的人认可。最近,马楚成导演的最新版本的《花木兰》虽然淡化了“孝”,但仍然刻画了一个牺牲个人爱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传统爱情悲剧。中国人能理解这样的精神境界,但西方国家可能很难接受女权和恋爱自由的观念。由此可见,美国人创作的花木兰虽然不是我们中国人所想的那样,但艺术再创作中所体现的大胆想象和情节表达,既体现了中国风格,也让西方国家在其认知领域中得以欣赏。好莱坞赢得全球观众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两者都取材于神秘的东方经典传说,也是一种英雄主义。为什么美国动画片能被不同文化和年龄的观众广泛接受,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这就涉及到民族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从以上对花木兰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的审美需求是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宗教的。美好的事物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普遍的。虽然各民族文化不同,但人文精神是人类最高尚、最普遍的感情的集中体现,并无差异。应该是人类所拥有的,只是各民族文化接触的程度不同。电影《《阿凡达》》的主题也是英雄主义、爱情、个人和集体利益。当外太空奇幻绚烂的植物,真挚的友情和爱情,保卫家园的剧情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能不感动吗?人文精神是一盏导航灯,一个方向标。如果我们的动画创作没有人文精神,那就意味着它只有一个外壳,不会给人任何启示,也不会给人任何触动,更不会得到任何认可。

第二,日本民族性格矛盾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从各国动画的发展指标和表现手法来看,以上分析说明美国动画奉行的是一种“娱乐中发泄”的方法。日本动漫呢?从大家熟悉的铁臂阿童木可以看出,日本的英雄主义更注重“在警告中修炼”,这些都是值得寻找的。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因为生存不易,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造就了弥漫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危机感,其外在表现为实用主义、利益至上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悲观和自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对外表现为容易走极端,情绪化,在动漫中表现为宿命论。上述特点在《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漫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部漫画主要体现了人物与世界观之间的联系,在机甲的小说科幻因素中强调了人的深刻主题。日本人有一种“亲自然”的情感倾向,思维方式重感觉,轻抽象,重体验,轻思辨。于是我们在这部日本漫画中看到了精神分析的成功和独特之处。主人公内心充满病态,影片贯穿晦涩的心理描写,说明日本文化是一种“羞耻文化”,而不是类似西方社会的“负罪文化”。但其对善恶、坚持、胜利等精神信仰的追求,不仅影响了日本年轻一代的思潮,也推动了日本动画风格的定位,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可和热情。

日本动漫特别值得借鉴的是,在模仿和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学习符合他们民族长久以来价值观的部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动画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创造了意识流、时空跳跃、倒置等高难度的艺术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比如日本动漫《棋魂》,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剧情,人物之间深厚的纽带和感情,都打动了人们的心。象棋的灵魂更多体现的是对围棋的热爱,而不是比赛的胜负。中国动画片《围棋少年》展现了年轻的江流儿面对围棋挑战的围棋精神和中国棋手的爱国气节。由此可见,《Go Boy》那种“寓教于乐”的表面说教方式,注定是要输给《棋魂》的,更能触动观众的心灵。另一个例子是《千与千寻》,他获得了奥斯卡奖。不是简单的启蒙,也不是简单的善恶对抗。所有的故事冲突都源于人的内心,是对自我的苦苦追寻。在剧中人物的内心动作和视听感官中赋予深刻的哲理,给观众有效的心理暗示,让观众记住并理解。这种教育方式更有内涵和深度,体现了《老子》中的人文关怀思想:“道尊,德贵,夫命自然。”

另一方面,现代城市背景被用在《千与千寻》。同时故事的主体部分安排在一个古老的日本澡堂里,按照江户东京建筑园林来描述。这个场景一方面是用来表现日本传统文化,体现本土观念的回归;另一方面,场景本身也有它的意义。千寻在这一幕中的成长和训练,不仅仅是对人体的一次洗礼,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古今时空,是对人类灵魂的一次洗礼。面对古老的建筑,创造性地诠释了现代小女孩在传统精神世界中所经历的爱情、成长、修行的冒险故事的现代版。

三、中国新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其对动画未来发展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逐渐瓦解,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标准来区分传统伦理理论是否符合当代价值观。如果有,如何将民族人文精神与新时代内涵相结合,从传统本源中实现其现代意义和价值?

源于中国民间谚语的动画作品《三个和尚》,是典型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很好地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即完美人格是创造理想社会的逻辑起点,这是把握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3)影片通过简洁的线描勾勒出瘦高的人物形象,采用西化的叙事手法,在高潮部分突出了三个和尚的关怀与合作精神,在结尾部分提出了工业社会分工合作方式下的问题解决方案,为作品注入了国际元素,赢得了国际声誉。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与国际化、现代化齐头并进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构思和运用。

在多元文化竞争和基本价值观趋同的大趋势下,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普适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甚至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儒学”热。比如电影《孔子》不就是在展现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智者形象和他推崇的价值观吗?“儒教”热也是中国本土动画创作的好机会。如何从观念上回归动画艺术本身,发展自己的内涵和精神,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借助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不是一味地回到“古装剧”的状态,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内在联系。那就是找到当代人所缺乏、所思考、所需要的精神文化境界,想办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众所周知,人的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而这种需求更多的来自于受众的情感需求。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本身,从现代中国人的人格矛盾中挖掘根深蒂固的人文精神。只有中国人心理上崇拜的精神文化才是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源泉,才能唤起全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

注意事项:

冯昊:《论大学人文精神及其体系的构建》,云南大学教务处,2007年。

②人文精神:文化产业的灵魂,略/72807772.html。

③姜澄清:《中国色彩理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参考文献]

[1]日本民族的起源与日本民族精神透视[OL]。https://www。省略号/group/topic/1399727/。

[2]王惠萍。动画片中的民族元素及其效果再现分析[D]。Xi工程大学,2007。

【作者简介】张怡(1973-),女,江西赣州人,金泽工艺大学硕士,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动画基础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传达设计。刘志明(1985-),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