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国内最新3D水墨风格的漫画...有思想有修养,不适合小孩子,体现中国风。

墨迹动画

从65438年到0960年,中国诞生了两种新的艺术电影形式:折纸和水墨漫画。

水墨动画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新。它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以其虚幻的意境和轻盈飘逸的画面,使动画的艺术风格有了重大突破。水墨动画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动画艺术。它以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对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进行拍摄,通过不断的筛选,形成了一个具有虚实深浅的水墨画形象动画。

水墨画是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动画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成功的影片。卡通人物的造型一般采用“单线平画”,而水墨漫画具有中国国画优良传统的特点,即水墨画。人物造型既没有边缘线,也没有平面绘画,但能从影片中表现出毛笔在宣纸上的效果。水墨漫画为中国电影艺术实现民族化、大众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1960 65438+10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在北京参观上海动画电影制片厂举办的“中国美术电影展映”时,对美术电影的工作人员说:“如果能把齐白石的画搬走就更好了。”同年2月(1960年3月),上海美影厂成立实验组,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的设计,负责绘制动画,段负责拍摄和开发技术。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65438年3月+0960年3月至65438年6月+0960年6月),水墨漫画实验成功。1961年7月,美影成功制作了中国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的成功。这项生产技术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从1961到1995 (34年),上海美影厂* *制作了四部水墨漫画(1。小蝌蚪找妈妈1961 7月2日。泥笛1963 65438)。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创新和进步。

第一部水墨漫画《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的动物模型取自齐白石笔下。不同于一般的漫画,水墨动画没有轮廓,水墨自然的渲染在宣纸上,浑然天成,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阔,柔美的风格充满诗意。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的审美,意境深远。由于层层渲染上色,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一部短片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在水墨片上投入巨大,制作团队也异常强大。除了特卫、钱家俊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程世发(水墨动画不仅是一部普通的动画,而且比普通动画更具艺术性,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也更为紧密。)还参加了美术指导。正是因为这种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没有一个国家敢和中国人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然而,正是由于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分离,水墨动画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

六十年代的水墨漫画

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由集体执导,郑少如、方彭年担任背景设计,汤成、吴强、、阿达、金鹿、闫定贤、焦等担任动画设计。、特卫艺术指导、钱家军技术指导、段、、摄影,1966543。影片根据方和盛创作的同名童话故事改编,以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意象为原型。影片一开始,银幕上就出现了一幅精美的国画画册。揭开盖子后,是一片宁静的荷塘景象。镜头逐渐向画面推进,古琴琵琶的音乐旋律悠扬起来,将观众带入一个唯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蝌蚪在慢慢地爬行。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母亲长什么样,所以他们开始寻找他们的母亲...在把金鱼、螃蟹、乌龟和鲶鱼误认为自己的母亲后,它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片中的蝌蚪活泼可爱,就像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电影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让观众仿佛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世界报》在评论这部电影时称赞道:“中国的水墨画,柔和的布景,细致的画风,表现焦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让这部电影充满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到这部电影,写了一首诗:“白石珍贵,淡雅清新。”荣宝擅长临摹,但也经常会被搞混。什么时期的电影阎,塑造了一个触目惊心的鬼。名画真的是动态的,像生活一样。柳叶雨,伏曲香。小蝌蚪在找妈妈,跑来跑去寻求帮助。只有坚持一个,我反复承认我妈。不要笑蝌蚪傻,人也是。认识不全,好心办坏事。不要嘲笑这个故事,这里面有哲理。画与诗,三美。“1962年,该片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艺术电影奖,1961年,获得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帆奖,1962年,获得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特别短片奖,1964年,获得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年电影节二等奖。(因为艺术性高于一般商业动画,所以赢家可能比一般商业动画更大,水墨动画在形式上有更好的艺术表现能力。)

2.马地犬

《穆迪》是一部童话电影,由特卫编剧,特卫、钱家俊执导,段拍摄,由担任背景设计,吴强、焦、林、担任动画设计,方彭年、秦担任场景画师,陆春龄担任长笛独奏(首次在水墨动画中加入民族音乐)。1963 65438+2月,梅影拍摄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江南初夏的早晨,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水牛放牛,做了一个梦。牛突然不见了,原来牛是被飞过千尺的瀑布吸引过来的。牧童叫它,但它不动。牧童从风竹的声音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把竹子剪成笛子吹奏出悠扬的音乐,水牛被笛子吸引到了牧童身边。他骑在牛背上,在暮色中踏上田埂,悠闲地返回...影片故事简单,通过“丢了牛,找了牛,得了牛”的情节,表达了牧童与水牛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敲打着代表自然的瀑布,赢回了水牛,从而完成了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的水牛是按照画家李可染的画风画的(水墨的卡通形象一开始就是从传统绘画中提炼出来的,带有自然的艺术性)。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势磅礴,朴实无华,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为了这部电影,他特意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供画组参考。这部电影聘请了风景画家方济众作为背景设计。穆迪的背景采用了中国南方的风景:小桥流水杨柳成排,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利用牧童一路寻牛,表现出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千山万水、飞天气象,达到抒情与情景交融的意境。整部电影充满诗情画意。它是一幅优美雅致的牧歌画卷,是一首简单隽永的田园诗,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画面精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电影拍完不久,极端的“左”思潮使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被禁锢在电影库里十几年。重新上映后,立刻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1979年获得第三届丹麦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奖。1980年,特卫去美国讲课的时候,带了穆迪。美国观众看后爆发出阵阵掌声,纷纷表示“太好看了”、“简直是奇迹”、“这真的是一部完全中国化的动画片。”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时,观众看完《穆迪》后深感惊讶。一位日本动画师在留言簿上写道:“听说水墨画在动,我简直不敢相信,但看完之后,我真的很惊讶。”用什么技术制作这样的作品?真的很难想象。能把水墨漫画拍成漫画,说明中国人民对自己的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新时期水墨漫画

“文革”后,梅影下大力气拨乱反正,恢复了中断了17年的水墨漫画生产。

1.鹿铃

《鹿鸣钟》由桑虎编剧,唐成、吴强导演,段摄影,程世发设计,、方彭年背景,广、常、陆青等动画制作。,而且电影的拍摄是2月份完成的,1982。这是一部童话电影,以庐山“白鹿原书院”中的一个有趣传说为蓝本,赋予了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里采药的时候救了一只受伤的鹿。小孙女把小鹿带回家,悉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小孙女为了保护小鹿腿部受伤的时候,小鹿还代表小孙女去市场卖药买菜。后来,在山上采集草药时,小鹿突然遇到了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爷爷奶奶、孙子们告别。这部水墨漫画的制作,时隔近20年才得以恢复。摄制组大部分都是新手。另外,随着胶片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经不再适用。这些都要重新测试和确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拍摄终于完成。女导演唐成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丽、典雅、抒情的特点。影片以1983获得文化部优秀电影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艺术电影奖,同年7月获得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漫画特别奖。

2.“山水情”

《山色》编剧、总导演特卫、导演、马克宣、摄影师段、动画设计师孙、姚毅、吕成发、徐建国、金、1988 10美影拍摄完成。影片描述了老钢琴家在回乡途中寻找知音,找到渔夫少年,成为师徒。老钢琴家很有说服力,年轻人聪明好学,最终会成为伟大的乐器。高山流水之间,老钢琴家把心爱的古琴献给少年,独自走向山顶,走向白云之间。少年弹起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了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钢琴家...影片以人物为主体,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一个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人物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进行了突破和提升。摄影师在前三部影片中打破传统的逐帧拍摄手法,针对原始背景,再结合逐帧拍摄的动画镜头,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在处理影片的高潮部分时,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再结合动画镜头,使影片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笔法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时长仅18分钟的电影,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趣味融于每一个画面。影片以景抒情,场景交融,山雾水雾,展现了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结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技法,又将这部中国水墨动画的奇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内,该片获得了1988第九届中国金鸡奖最佳艺术电影奖、广播电影电视部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映奖和优秀电影奖、191首届上海文艺优秀成就奖。在国际上,影片获得1988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莫斯科青年电影节“勇气与美丽”奖,10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电影奖,190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0最佳短片奖。

水墨动画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新。它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以其虚幻的意境和轻盈飘逸的画面,使动画的艺术风格有了重大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摄了一部名为《水墨动画断》的短片作为实验。同年,第一部水墨漫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漫画中的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的作品。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不同于一般的漫画,水墨动画没有轮廓,水墨自然的渲染在宣纸上,浑然天成,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阔,柔美的风格充满诗意。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的审美,意境深远。

由于层层渲染上色,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一部短片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在水墨片上投入巨大,制作团队极其强大。除了特卫、钱家俊等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程世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种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没有一个国家敢和中国人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然而,正是由于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分离,水墨动画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万氏兄弟》对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贡献,以及由万来明监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都有人报道过。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万来明的弟弟万谷禅。我们已经从录像带中看到了许多中国大陆的剪报。追根溯源,剪报的创始人是被尊称为“两万岁”的万谷禅。经过多次实验,万古禅在1958年成功拍摄出第一幅彩色剪纸,有别于西方长期以来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现的剪纸漫画。随后的《渔夫》、《济公斗蟋蟀》、《金海螺》等影片,技巧已经成熟。万谷禅和他的创作伙伴们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让各种类型的剪纸人物或动物在画面上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生动活泼。在剪纸人物(动物)的连接处,用细铜丝或从台球球棒的胶水上刮下的小粘粒连接起来,然后放在镜头前一个一个地拍摄。当然,也有一些是用漫画的动画方式拍摄的片段,比如金鱼游动,渔夫撒网的柔化,主角的摇头。以金鱼游泳为例。像轻纱一样飘动的尾巴动作,不得不用画在赛璐珞上的动画片段代替,但画图方式还是采用了剪纸强烈的线条,避免动画代替的镜头和剪纸的镜头出现明显的差异。

上世纪80年代,剪纸试行了“拉毛”的新剪纸工艺,出现了名为“蛇蚌相争”的水墨剪纸。“拉毛”的工艺让《争蚌争蚌》中渔夫佩戴的蓑衣和鹬的羽毛直接产生墨水晕染的效果,修图的过程也比较简单,不会像拍水墨漫画那么繁琐。后来连羽毛工艺画的特点都被剪纸引用,在剪纸鸟上附上羽毛,既有装饰性又有真实感,使得1985年生产的草人深受好评。

剪纸的制作成本比漫画低。缺点是表情变化、变脸、剪纸的翻转没有漫画灵活,动作受限。当一个镜头中的剪纸人物的动作和角度需要大幅度改变时,我们只能依靠下一个镜头,但当下一个镜头中的人物的动作和角度需要改变时,我们不得不依靠下一个镜头...于是,我们不停地剪,不停地画,一个小小的回形针被拍了下来。不知道会裁掉多少人。无论你怎么剪怎么画,还是难以避免人物长时间保持同一角度的缺点,但这个缺点也是剪纸的艺术特色。有些漫画不也讲究“酷”味,让主角长时间保持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姿势不动吗?

中国大陆的木偶电影早期受到东欧国家的影响。任何苏联出品的木偶片,都必须在艺术电影制片厂放映多次,作为作品参考。就连动画系的学生也不止一次从工作室借调捷克木偶电影《皇帝与夜莺》和《仲夏夜之梦》来观摩学习。著名木偶电影导演金曾于20世纪50年代赴捷克拜师木偶电影大师特伦卡。他的《孔雀公主》拍摄于1963,时长80分钟,走的是特伦卡的抒情路线。其中,孔雀公主南马·陈钠在刑场上对村民的告别舞的长片,精致动人,足以代表木偶片《中国大陆》的水平。布袋戏的木偶脚底下,都用脚钉固定。塑料制成的四肢上穿有银线,甚至有银线贯穿五指,让特写中的手指可以自由伸展。还有手腕、手肘、膝盖关节灵活代替银线的木偶,也适合逐帧拍摄。对于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能用“换头”。

现在水墨动画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它的制作过程繁琐费时,但并不是所有人们理解的动画操作都是在宣纸上完成的。虽然我们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主动水墨染色的效果,但是我们只能在静态的背景画面中找到真实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真正的中国水墨画。在电影的整个绘制过程中,原画师和动画师总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工作。所有的工作就像画一个动画。原画师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师要认真添加中间画面,不能有任何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墨水画出那么多连续的动作,世界上没有一个画家能始终如一地控制连续画面中人或动物的水分。

水墨动画的奥秘集中在摄影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个人物或动物,到了着色的部分,都要层层上色,也就是说,同一只水牛,必须分成四五种颜色,在角和眼睛的边界线处,用大块的浅灰色、深灰色或刚好的焦墨色,分别画在几块透明的赛璐珞片上。每一片赛璐珞都是由动画师单独反复拍摄,最后通过摄影叠加处理成水墨渲染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水牛,最后还得由一个动画师“画”出来。

过程如此复杂,拍摄一部水墨漫画所花的时间,足以制作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漫画。难怪掌握了水墨动画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于所有注重时效性的西方动画片制作人来说,他们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对每一个画面进行分解、画线、分层、上色,在舞台上反复固定拍摄。中国人天生有耐心。他们可以在一根头发上刻一尊佛像,在一粒米上刻经文。同样的用心,在这么多从不抱怨的线描女、上色女、动画摄影师的配合下,水墨漫画创作成功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茅盾很感动,但也给上海写了“造吓鬼”的题词。以滴水穿石的努力和毅力创作出来的水墨漫画,确实引起了西方国家和港台动画界的赞叹。《穆迪》中的牧童骑着一只滴着墨水的老水牛穿过柳树,走过夕阳下的稻田,走向村庄。细腻的动作和微妙的感情完全是中国式的卡通,与迪士尼卡通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