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动画和手绘动画的区别
CG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虚拟场景和虚拟人物。
全CG场景由虚拟现实技术表现。事实上,虚拟现实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电影的范围和局限性。在一些发达国家,虚拟现实技术首先用于飞机飞行员的模拟体验。整个场景由计算机实时动态生成,根据被试者的行为模拟不同的情况。美国纽约的海德天文馆据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虚拟系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使用数字技术,该系统可以投影50万颗恒星,而使用机械投影系统只能投影654.38+0.2万颗恒星。这项技术很快被应用到电脑游戏等娱乐领域。观众只能单向观看电影,但在游戏中,玩家控制角色的行为,让他与场景互动。多么奇妙的经历啊!
虚拟角色也可以称为虚拟演员,由计算机设计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导演可以用电脑让虚拟明星活起来,也可以让死去的演员起死回生,重返舞台。李国豪在1993拍摄乌鸦时意外死亡,然后导演用当时还不成熟的蒙太奇和CG技术让李国豪“演”了这部电影。利用丰富的素材来“整合”一个明星,并不太麻烦。在目前正在播放的一则广告中,CG技术使年轻的拳击冠军阿里能够与他现在的女儿比赛。但目前CG技术还不够成熟,在个性和表达上还不如真人。看《最终幻想》(电影版)。虽然人物外表好看,举止像真人,但怎么看都缺少真人的气场?所以,最好不要急着大量替换真人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电脑创造不存在的形象,比如《小精灵鼠》中的老鼠,《小蚂蚁战士》中的蚂蚁兄弟,他们的外貌、肤色、气质、着装、言谈都完全由幕后制作人掌控。受限于目前的技术,虚拟角色的“演技”和真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虽然CG技术在电影和动画片中已经使用了一些年,但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还得从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说起。此后,只要有三维动画,就一直打压同时期的手绘动画电影。迪士尼的手绘动画作品《花木兰》和《泰山》在《虫虫危机》和《玩具总动员2》面前黯然失色。《怪物史莱克》和《海底总动员》甚至击败了真人版大片《珍珠港》和《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手绘动画和电脑动画的斗争,也可以说是人脑和电脑的对抗,是手工作坊和数字工厂的较量。手绘动画的技术基础是“分层”技术。动画师在不同的透明胶片上画出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背景,然后一起拍摄。这不仅减少了绘制的帧数,还实现了透明度、景深、折射等不同的效果。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优秀的动画师的联姻进一步推动了手绘动画的发展。每一层都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合成,电脑可以画出很多手绘无法完成的画面。自1986年迪士尼用电脑制作《苗苗大侦探》以来,动画场景的数字合成技术在手绘动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严格来说,完全手绘的动画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只要动画人物是手绘的,是一层一层叠加的,那还是属于手绘动画。
计算机动画依靠CG技术,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模拟现实,需要完成建模、动作、渲染等多个步骤。建模就是以点、线、面的形式建立物体的几何信息。动作是在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动态捕捉、力场模拟等方法,使物体按照要求运动。渲染就是用虚拟灯光模拟拍摄彩色的、有纹理的物体。因为涉及到很多操作,CG工作室需要在硬件上投入很多,像皮克斯这样的大型工作室需要组合几十个工作站才能使用。为了满足市场对3D动画作品越来越高的视觉要求,皮克斯开发了软件RenderMan,梦工厂选择了MentalRay,使得CG影像和实物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想想《怪物史莱克》里的森林草原和《海底总动员》里的海底世界,你会惊叹CG的惊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