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纸船

24首诗和两首诗

文本讨论

金花

第一,整体把握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母子之间的爱,这样的亲密和亲密。为什么小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在母爱中。爱是沟通。孩子收到母爱,想着怎么回报。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花,这样他的妈妈就可以闻到花香,看书而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花?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孩子比作花,印度人也是。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花,圣树上最美的花,赞美孩子的可爱。金黄色折射出母爱的光辉。人爱花,花也造福于人,这是孩子想要回报母爱的象征。泰戈尔的想象力真的很新颖,很精彩。

2.为什么孩子要变成一朵金花,一次次瞒着妈妈?

看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能理解他的愿望了。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什么,成为一朵金花。他们可以看着他们的母亲工作,让他们的母亲闻花香,并把它们投射到他们母亲阅读的地方。孩子知道母爱的付出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希望母亲表扬他,而是要求母亲过上更温暖的生活。所以他就撒娇了,就是瞒着他妈。

为什么妈妈见面会说“你这个坏孩子”?

如上所述,妈妈哭着说:“儿子,你在哪里?”可想而知,失去孩子的母亲有多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一定是与时俱增的。一旦见到她,她又惊又喜,自然会责怪孩子。

给妈妈的纸船

第一,整体感知

这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他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对亲爱母亲的深情颂歌。

波涛汹涌,狂风大作,游轮在颠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漂洋过海,离开万里,要多久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虽然美丽壮阔的太平洋在船外,孤独忧郁的诗人却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眼里含着泪水,正在聚精会神、执着地把纸船叠好,然后一只只扔进海里。虽然风高浪急,纸船被浪打湿粘在船头,但她依然不死心,每天不停地折,希望有一只永远流浪到日夜思念她的妈妈身边。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词很多,但这首诗有其独特之处。诗人带着童真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中介——一只纸船,并用它来拓展自己的感情。在诗的第一、二节,我写了“折纸船,抛纸船”:“我从不拒绝扔掉一张纸,/我总是留着它——留着它”,说明诗人这次出门远行才这样做,而是思念母亲很久了。《折成极小的船》表现了叠放纸船的数量和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诗人“把纸船从船上扔到海里”后,“有的被风吹到船的窗口,/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把精心叠好的纸船扔进海里后,马上写出了令人心碎的结果,暗示读者漂洋过海到达母亲那里其实是不可能的,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但诗人依然是“不气馁每天叠加,总希望一个只能流到我想让它去的地方”,方便我妈!俗话说“真诚使石开”,诗人的愿望能实现吗?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悲伤,才能充分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在第三节中,诗人非常想念他,以至于他想象:“母亲,如果你在梦中看到一只非常小的白色小船,/不要惊讶它会无缘无故地做梦。”如果纸船漂不到母亲身边,就进入她的梦里吧!“这是你心爱的女儿,眼里含着泪水。/万水千山,请它载着她的爱与愁回家。”点出主题,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让人感到失望。这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以物传情,赋予了纸船特殊的意义。纸船象征着漂泊的孤独,思念母亲和祖国的心,诗人纯洁美好的愿望。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你泪流满面,伤心欲绝?

如果一个人有过长期离开母亲的情感经历,就能深刻体会这首小诗的感受。一直在我妈身边,习惯了,感情钝化了。一旦离开,我就远离了在千山的母亲,想念母亲的味道是最难受的。有了这段经历,我们就能理解她的“悲伤”和她的眼泪。

2.用纸船表达感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是依赖于某种意象。作者在太平洋的小船上无法与母亲交流,但幻想的纸船可以承载她的爱与忧愁回家。纸船很幼稚,适合表达孩子的心态。

实践说明

仔细阅读这两首诗,直到你能背诵为止。然后举行朗诵比赛来评判获胜者。

大声朗读要仔细反复的指导,比如“你去哪了,你这个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好这段对话不容易,需要反复教,就像唱歌一样。

理解以下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1.“你去哪儿了,你这个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那是你和我当时想说的。

2.妈妈,如果你在梦里看到一只小白船,

不要惊讶它会无缘无故做梦。

这是你心爱的女儿万水千山含泪折的。

求他把她的爱和悲伤带回家。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了解他们对两首诗中相对含蓄的诗句的想法和感受。指导解题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

1.我妈找了孩子很久,很着急,很担心。当她看到孩子时,她又惊又喜。她骂孩子二话不说就走了,这让她很着急。

至于我,我这么有魅力,能为我妈做点好事我就开心了,还得瞒着我妈,让她琢磨不透。

2.这些诗表达了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爱,表达了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伤,在太平洋的小船上呼唤母亲。希望她妈妈能想到她离家后的感受。

三△这两首诗借助一个具体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爱。请用这种方式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为了使学生明确这种做法的要求,他们必须借助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应该使用什么图像?这要注意两首诗中的想象。泰戈尔想象着“我变成了一朵金花”,冰心想象着纸船漂洋过海送亲情,两人都想象着一种表达对母亲的爱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想象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

第四,课后读冰心的星星和泉水,朗诵表现母爱的诗词。

可以先看《文学名著导读》,再找本书看。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己读《金花》,把握孩子的小愿望。

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设计为:

——“我”为什么要成为一朵金花?为了好玩?和妈妈玩捉迷藏?为了实现我的小愿望,给妈妈带点快乐?

——“看你工作”“你会闻到花香”“把我的小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就在你读书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第二,引导学生自己读《金花》,重点是文末含蓄的诗句。

可以讨论:为什么母亲反而责怪孩子?还叫“你这个坏孩子”?什么语气?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很多好事?

第三,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纸船》,重点是“眼泪”和“悲伤”

母亲爱女儿,女儿爱母亲。很容易理解,但“眼泪”和“悲伤”才是难点。如果你理解他们,你就能理解思念的感受和痛苦。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诗人为什么异想天开,要在太平洋放一只纸船,“乞求他把她的爱和悲伤带回家”。

第四,教学设计

识字和写作

躲:不要让人知道。

祷告祈求上帝保佑。

颜(y m 4 n)

②《金花》

1.阅读。

2.说说整体感觉。

3.内容讨论。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花?

(2)孩子为什么要做一朵金花?为什么要瞒着妈妈?

(3)为什么母亲看到孩子会说“你这个坏孩子”?那是什么语气?

4.再读一遍。

(3)纸船

1.阅读。

2.说说整体感觉。

3.内容讨论。

(1)折纸船为什么在流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伤?

(2)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感情?

(4)阅读比赛

(5)家庭作业

“讨论与实践”(2)和(3)是可选的。

相关数据

一.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地主家庭。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建立了一所国际大学。用孟加拉语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光之城》、《晨歌》和剧本《和尚》、《国王与王后》。从1903开始,发表了《小沙》、《沉船》、《戈拉》等长篇小说,《莫吉多塔拉》、《邮局》、《夹竹桃》等剧本,诗集《吉檀迦利》、《月牙儿》、《园丁集》、《飞鸟集》等多部短篇小说。他对英国殖民统治下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悲惨境遇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和官僚的独断专行,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印度教的冲突。诗歌有清新的风格,有民族的风格,却又神秘感伤。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选自《辞海》修订版1999)

二。冰心前1923(李存光)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1900年6月5日出生于福州。

冰心的父亲是一名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小时候,她在山东烟台待了七八年。冰心对大海印象深刻。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她经常深情地描写大海。冰心年轻时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大量翻译外国作品。七八岁的时候,她尝试用白话文和文言文写小说。1911年,全家回到南方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院。1913、随家人去了北京,第二年秋天进了教会学校北满女子中学。我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由于基督教的影响,我形成了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序言)。1918,冰心以学医为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次年学校并入燕京大学);后来他改变初衷,转入文学。他以1923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艺术系。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她是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五四的浪潮把冰心从狭隘的家庭和教会学校中席卷了出来。她参加罢工、游行、集会和街头宣传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发表过一些宣传文章。在新思潮的鼓动下,1965438+2009年9月以冰心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两家人》。小说通过对比描绘了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表明了改善家庭生活对事业的必要性。此后,她发表了揭露社会、家庭和女性生活问题的“问题小说”,如《当你孤独无助和贫穷的时候》、《去中国》和《庄红姐姐》。这些小说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软弱憔悴。当眼前的问题做完后,冰心抓住记忆中活跃的东西,写出了描写下层官兵生活的小说,比如《鱼》和《一个不重要的士兵》。“五四”高潮后,冰心“退居到狭隘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和歌颂阶级社会不可能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选集》序言)。超人、吴等。都是以“爱”为哲学来理解生活的作品。

同时,她写散文。《笑》发表于1921,委婉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在新文学运动初期被视为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往期发布。这组散文描述了童年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不时用几句话记录下自己的“零碎想法”。后来在早报“新文艺”专栏发表,1923发表为《星星和泉水》。这300多首无题格言警句自由诗,以自然和谐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感受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赞美了母爱、人间之爱和自然。它们篇幅短小,文笔优美,寓意深远,表现了女性作家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巨大的影响。1923年秋,冰心到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李存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三,对金花的双重解读(刘·)

《金花》篇幅短小,寓意丰富,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月牙儿集》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想象——“如果我变成一朵金花”(第一句),由此生出想象——一个神奇的孩子和妈妈“捉迷藏”,形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展现亲情,展现人性的美好与神圣。这样的图片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看,并试图找出各种意义。

乍一看,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孩子们玩耍的画面。图中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心血来潮,“我”变成了一朵金花,一天陪妈妈玩三次。第一次玩,妈妈祈祷的时候,我悄悄打开花瓣散发香味;第二次玩,我妈念《罗摩衍那》的时候,我在我妈念的那一页投下了自己的影子。第三次打,我妈拿着灯去牛棚的时候,我突然跳到我妈面前,打回了原形。“我”消失了一天,但我一直和妈妈在一起。“我”很幼稚,但我保守了我的秘密,他妈妈却不知道。最后她妈妈问“我去哪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一个骄傲而善意的“谎言”。细节上,“我”的奇怪行为隐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香味是对母亲依恋的秘密表达;在母亲读的那一页投下阴影,是对母亲的遮挡,是对母亲依恋的隐秘表达。简而言之,“我”是在用孩子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作品虽短,但情节完整,情节发展有浪。人物性格在剧情发展中展现:“我”天真活泼,聪明狡诈,天性善良;母亲安静、虔诚、善良、慈爱。善良和仁慈是母子性格的主旋律,而“我”的“狡猾”和母亲的“欺骗”与主旋律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兴趣。

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这首诗丰富而有趣的诗意。但是,如果泰戈尔的诗歌创作仅限于此,那就不是伟大的作家泰戈尔;泰戈尔优于一般诗人的地方在于,他能在一般诗人的感情和思想止步的地方走得更远更深,进入妙悟和“忘我”的境界“诗在精神中吸收,会枯竭,会增添轻蔑”(严羽《沧浪诗话》)。如果我们越来越深入到金花,我们会发现更令人惊讶的东西。

摆在我们面前的,竟然是另一幅神仙图。画面的中心依然是“我”——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精灵拥有无所不能的神性。当它动了心思,就变成了一朵金花;金花在印度的圣树上盛开。诗人咏此花,内在蕴含着对上帝的虔诚,营造出宗教氛围。此外,我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保持着冷静安详的性格,这也给她的诗带来了一点宗教气息。精灵可以上上下下,可以随意摇摆,可以随意跳舞,可以随意开花,可以随意散发香味。最后我动了心,又变成了一个人。它所做的事情具有无限的自由,这绝不是任何人体所能比拟的。当然,它不仅具有神的能力,还具有神的品格——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善良和爱。既然这种善良和爱来自小神——来自疾风沙尘的天界的小神,那它就是神秘而崇高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赞美上帝。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情怀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宗教思想增强了诗歌的主题。

后一幅图的意义值得更多的关注。大多数人只能真正写出孩子的嬉闹和与母亲的亲密;只有泰戈尔能写出被人格化的神灵的踪迹和心理,而且像流水一样轻盈、巧妙、自然。他写东方诗歌,写东方文化的神秘和寓意。在这一点上,他的诗歌也与西方诗歌大相径庭。虽然历史上西方诗坛受到过宗教思潮和情感的影响,但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些思潮和情感逐渐淡化和异化。没有一个著名诗人见过像泰戈尔这样对上帝如此痴迷的信仰,把赞美上帝作为诗歌创作的主题。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他是一个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纵观泰戈尔的散文诗,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神秘的宗教气息。诗中常有神仙的“鳞爪”。虽然没有指明神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表示或暗示要赞美的神。因此,可以说,赞美上帝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花》的深层主题。

当然,我们可以仅从世俗的、世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毕竟是肤浅的,不符合泰戈尔诗歌的本义期待;如果借助我们对宗教感情和思想的理解来解读(虽然我们不以此宣扬宗教),作品的意义就会变得深刻而深刻,我们几乎可以把握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第9期2001)

四、冰心《送纸船母亲》(范伯群、曾华鹏)的创作背景

1923初夏,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获得“菲特菲”荣誉学位金钥匙。并接受了燕京女子大学的姐妹学校——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这个勤勤恳恳探索人生的学生兼作家,如今正站在人生新航程的起点上。她说:“为了生活,我已经自告奋勇,挥泪作这一次‘弱游’!.....我要从现在开始走上伟大的人生之路!.....所以不要难过,我亲爱的妈妈!我用血泪推开了神秘的生命之门。因为巨大的代价,我会从现在开始接受生活,享受生活。”冰心远离家乡的漫漫征途和他的“虚弱之旅”是为了探索文学的宝库,用手中的金钥匙打开生命奥秘的大门。然而,对于这位女作家来说,她为这次游学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女性细腻而敏锐的神经上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忍受着让她灵魂颤抖的离别之痛。所以,冰心当时的散文和诗歌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给我们留下了描写离别之痛的最细致、最真实、最悲凉的篇章。这段时间,这个融音乐与美的家庭,在父母兄弟之间,当面做出了“最自然”的强颜欢笑,都是那么“自欺欺人,互相安慰,咽下无数眼泪……”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哥哥和孩子的一段小声对话:“姐姐走了,我们家就像丢了一颗珍珠!”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水,我用告别的名义拖延和朋友的时间。因为刚入门就觉得难过,所以哥哥姐姐们都不敢默默坐在一起。有时他们围着大荷花缸跑来跑去,互相泼水取乐,用这种与年龄不相称的狂欢来掩饰内心的痛苦。总之,离别让这个家的一切都变得不正常。“这几个月来,我们曾经为对方亮过心,却又心软又难过,不敢揭这层纸。”但说到离别,我反常地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我居然笑了!我说,“我们走吧!”就像对着空气说话,声音似乎来自空气。我听了很震惊。我谁也没看,就拉开窗帘出去了。”“只是这样淡淡而仓促的告别,既不感人也不悲壮,白白浪费了这几天的心力!“冰心在长期过着这样“不真诚”的生活后,离开了家人。那是8月3日,1923,她乘普京列车南下。直到火车缓缓启动,我在车上看《中国文学史》时,才看到书页空白处写着几个大字:“别忘了晓晓”,这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姬的笔迹。这就露出了薄薄的纸,让她死一般沉重的心感到非常难过。

冰心于8月5日抵达上海,稍作休整,于8月17启程赴美。她在《送小读者·通信7》中告诉她亲爱的孩子们:

17年8月的一个下午,五颜六色的纸带从约克郡邮船无数的窗口飞出,被远远地抛向岸边。送别的人抱着他们的时候,我的心是多么的飞扬和哀痛啊!

无数告别的人,在最远的河岸,只是捧着这最后断绝的音符,把这个庞然大物,承载着最重的悲伤,飘走了!

1年8月9日抵达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横滨。这短暂而漫长的船上生活,让冰心日日夜夜徘徊在海洋女神的怀抱里。她常常站在篱笆旁看着:“蓝极绿,凝为一体。夕阳的金光,像一条蛇,直接从地平线上,到别人站的地方。从天空到船前的水面,从浅红到深绿,变成了几十种颜色,一层一层,一个接一个。-孩子们,我讨厌我不会画画。文字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我写不出这种空灵奇妙的景象!”这波光粼粼的海浪勾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在潮水中,珍爱的童心和曾经的玩伴活跃在她的大脑中枢。所以,在船上,冰心“已经完全回到了小时候的处境,转圈扔沙袋,乐此不疲……”在这个“爱的哲学”的三大支柱——母爱、童心和自然中,只有“童心”和“自然”巍然屹立在他面前,而这三大支柱中的“母爱”在离家的生活中已经被夺走了。没有了这个重要的支柱,冰心觉得整个灵魂有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倾斜。为了摆脱这种苦恼的状态,哪怕是减轻十分之一的负荷,她在船上写下了《忧郁》、《纸船》等诗篇。在雨中游览横滨,加上灵魂不平衡的倾斜,使她在船上病倒了。她在《忧郁》中写道:

梦里的母亲

在我生病时安慰我,

倾诉地热人的情话——

醒了几次,

药杯不在我手里。

海风势不可挡,

灯还亮着,

我的心

多么忧郁啊——什么也没有!

《忧郁》是根据一个梦改编的:“那天晚上我梦见我妈来了,摸着我的额头说,‘很热——吃点药吧。“她让我拿着药杯喝。我认为药是黄水。我一下子就喝完了,但我在梦里以为是橙汁。醒来时听到圆窗外海风呼啸,翻了个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烧退了。”这种思念的母亲病了,因为她康复的梦,成了诗。这些感伤的诗句,被建成一个临时的脚手架,代替被抽取的梁柱,以保持心灵的平衡。《纸船——给母亲》也是在太平洋的船上写的。诗的立意是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童心未泯的天真行为上:她折成许多小纸船,扔到海里,有的被风吹到船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但她还是高兴地折成纸船扔了:

妈妈,如果你在梦里看到一只小白船,

不要惊讶它会无缘无故做梦。

这是你心爱的女儿含泪折的。

万水千山,请它把她的爱和忧愁带回家。

冰心在国外的三年,因为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记忆中。所以她在这三年里为母爱而歌,这在她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当然,冰心不仅用凄美的文字讴歌了母爱,还写了她作为航海家的女儿在大海中与风浪搏斗的故事,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大海证明了我的确是父亲的女儿。”这些话里,也透露出一个“磨刀霍霍向敌人”的斗士的豪气。在去乡下之前,她父亲对她说:“如果你横渡太平洋都晕船,你就不配做我的女儿!”"因此,当她听说风暴要来的时候,她感到了一种"无名的喜悦",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自信战士,跃跃欲试,跃跃欲试。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摆的海船上互相倚靠;当她口中默然,面上冷清,思绪飞掠而过,如剑下龙宫赴宴般登上了船的顶层甲板。冰心说:“就像女神下海召宴;也像是给敌人磨一把剑。对手是一个有名的健康人,但他有几分胜算。“这种写法虽然在她去中国写的章节里不多见,但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女性的风韵中透露出一种英气,与表现母爱的文采略有不同,风格和谐。

(选自《冰心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版)

动词 (verb的缩写)《送纸船的母亲》(潘松德)赏析

1923初夏,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同年8月17,她从上海乘坐邮船约克郡号赴美留学。8月19抵达日本神户,8月21游览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在访问横滨后的第六天,在继续驶向大洋彼岸的海轮上写的。

波光粼粼的海浪,汹涌澎湃的潮汐,复活了诗人热爱大海的童心;绿色的海水和飞翔的海鸥让诗人再次接近自然。在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爱”的哲学三大支柱——母爱、童心、自然,此时只有“童心”和“自然”能够复活和再现,而“母爱”因为远离母亲而无法靠近。所以诗人特别想念母亲,甚至因为想念母亲而生病,因为在梦中见到母亲而康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以他幼稚的行为——折纸为舟开始,说他拒绝在海船上抛弃一张纸,一直把它折叠成一只小船,扔进大海。看似平淡的绝句,为感情的爆发做铺垫。第二节描述了从船上扔出的纸船的下落。“有的被风吹到船上的窗户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所有这些归宿都不符合诗人的真诚愿望。她“总是希望一个只能流到我想让它去的地方。”为此,她“仍然不气馁,每天折叠。”由此可见她欲望的强烈和真诚。至于纸船预计流向何处,诗人在这一节并未说清楚,因而引起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不可能流向母亲,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梦见在他母亲的梦里看到一只白色的小船。如果这种想象还是一般的话,“不要奇怪它无缘无故做梦”就说明了诗人想象的奇特。那么,为什么不让妈妈对船的梦感到惊讶呢?诗人用“死以示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他指出,想象中进入母亲梦境的纸船,是她含着眼泪折的。她祈祷纸船将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伤感带到她身边。这个结尾是全诗的高潮。

怀念母亲的感情,写起来比较抽象,容易空洞模糊。这首诗立意新颖,诗人运用了托物抒情的手法,所以感情的表达生动、具体、含蓄、深刻。此外,这首诗的线条很长,语调缓慢,与对母亲长久的思念相呼应。

(选自《新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