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一个外表好看、演技像张震的演员大出风头?
1994年,葛优和于霞分别获得戛纳和威尼斯人。2000年,梁朝伟带着花样年华去了戛纳,随后又在廖凡2014征服柏林电影节。在中国演员集合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所有获奖者之后,中国电影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下一个中国国际影帝在哪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国际影帝的背后,是中国电影的整体命运。每一次的影帝加冕,看似是演员个人的努力和运气,实则都隐含着国产电影的脉动。所以,问中国新生代演员离欧洲三大影帝还有多远,其实就是在问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下一代中国演员中,谁能扛起中国电影的大旗?
欧洲三大最佳演员背后:中国最佳演员的命运与中国电影年轮
欧洲三大电影节四位华语影帝崛起的背后,是中国电影的历史年轮。
从65438年到0994年,是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界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张艺谋导演、葛优主演的《活着》和姜文导演、于霞主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电影人创作才华集中的作品。最终,这两部电影分别为葛优和于霞带来了第47届戛纳电影节影帝和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帝。
葛优获奖的前一年,第五代导演的另一个领军人物拍摄的《霸王别姬》,陈凯歌获得了戛纳最高荣誉奖金棕榈奖,而之前呼声最高的张国荣却以一票之差败给了当年的最佳男主角大卫·休里斯。随后,有媒体指出,一些评委将评为最佳女演员是因为全神贯注于成的表演。
葛优获得戛纳电影奖后,张国荣特意邀请曾在《霸王别姬》中与他演对手戏的葛优共进晚餐向他道贺,并表示自己原本是想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
进入新世纪,华语电影越来越商业化,但仍有很多优秀电影角逐国际影坛。2000年,曾多次冲击欧洲三大电影节,收获颇丰的导演王家卫,终于带着他的代表作《花样年华》冲击戛纳。最终,影星梁朝伟凭借其深沉的优雅和东方韵味,获得了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然而,在2000年,香港电影经历了严重的下滑。除了王家卫等少数导演拍出的优秀电影,香港电影已经越来越缺乏竞争国际电影的实力。《花样年华》也成为新世纪后最后一部获得国际重要奖项的香港电影,华语电影的重心也越来越转移到内地市场。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一批既追求电影艺术性,又试图用商业电影包装在市场上取得突破的文艺片开始涌现。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成为较成功的代表之一。最终,2014柏林电影节的这匹黑马,将廖凡主演的电影推上了柏林影帝的宝座。
至此,继张艺谋凭借在《老井》中的表演获得65438至0988年第二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成为中国电影首位国际最佳男主角后,中国演员终于完成了代表世界电影最高艺术水平的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大满贯。
亚洲电影国际影帝的文化壁垒:后继无力的日本和后继无人的韩国。
与中国相比,亚洲老牌电影强国日本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韩国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相对落寞。
日本电影凭借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的《心棍》和《红胡子》分别获得1961和1965威尼斯最佳男演员。柳乐优弥在2004年凭借《无人知晓》获得戛纳最佳男主角后,再也没有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杯。
反倒是的日本昆虫学,1963的她和他,1974的归乡,2010的太郎,2014的小家,多次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韩国电影除了全斗元凭借李沧东导演的《阳光》在2007年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外,从未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其他最佳女演员奖。
为什么十几年来日韩电影一直缺席欧洲三大电影节?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日韩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在日本导演山下敦弘和演员山田孝之合拍的深夜剧《山田孝之戛纳电影节》中,东京艺术大学以模拟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该剧借采访者之口总结日本电影,“日本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竞争中越来越受困于本土化格局,缺乏文化独特性,很容易在竞争中失利。”显然,上述日本电影的文化症结也可以用来解释日本电影人很难获得三大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日韩电影的艺术创造力并没有随着电影业的发展而增长。近年来,日本电影陷入了一个漫画迷宫,即主要的本土大片都是漫画电影或漫画改编电影,国际电影节上总是出现是枝裕和导演等老面孔。
近年来,虽然韩国电影产生了优秀的商业电影,市场也在不断增长,但能够冲击国际电影节的仍然是金基德和朴赞郁这样的老牌导演。在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电影人接班人的情况下,日韩电影在2010年李沧东导演的《诗》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后,连续多年未能在三大电影节获得任何重要奖项。
可以看到,戛纳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柳乐优弥正面临失业危机。日本著名娱乐网站“Nikkei CYZO”曾报道,尽管我很努力,但柳乐优弥近年来的工作量一直在减少,报酬也降到了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5654.38+0万元)。日本这些新生代潜力演员的才华被挥霍一空,这本身就反映了日本电影业的问题。
中国新生代演员离欧洲电影三大赢家:文化困境、演技困境、工业迷途还有多远?
国内影评人士表示,虽然中国演员在三大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角逐中相对占优,但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接班危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演员并不多。
柏林新科得主张震41岁,欧洲三大华语电影节最年轻得主于霞也是41岁。中国电影缺乏国际演技的新生力量,显然正在成为中国电影长远发展的隐患。
为什么新生代演员离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冠军越来越远?国内影评人认为,新一代演员的演技普遍缺乏磨砺,而随着国内影视行业进入IP时代,新一代国际影帝在国内“接班”热门行业的现状下成长难度加大。
有影评人认为,没有一部国际电影的赢家是一夜成名的。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华语电影获奖者中,葛优在获奖前三年就出现在《编辑部的故事》中,展现了极其成熟的演技。
在梁朝伟在戛纳成名之前,他已经凭借《阿飞正传》等影片获得了多项华语电影的重要奖项。廖凡在获奖前,早已是内地电影圈公认的演技派。
然而,IP电影和IP剧仍然主导着中国的影视剧市场。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新一代演员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演技训练,凭什么去竞争国际最佳男演员?
新一代演员成为国际影帝之路的另一个障碍是文化问题。一些影评人认为,真正有实力获得国际电影界重要表演奖的表演都有一种文化超越性,比如葛优在《活着》中的表演,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的表演,梁朝伟在《花样年华》中的表演,任何国家的人都能被他们扮演的角色所感动,因为这些伟大的表演突破了国界和国家的限制。
而这种文化突破性的表演,依靠的是多年的表演技巧积累和优秀影片的凸显。然而,在日益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有多少演员愿意静下心来完成演技的修炼?
在《霸王别姬》中,张国荣离戛纳仅一箭之遥,葛优在其中扮演京剧大师袁。电影中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脸上画了一遍又一遍,又擦掉了。最后,他对着镜子里的面具露出了耐人寻味的笑容。很明显,他已经进入了人与剧不分的境界。
很多国内影评人和观众认为,此时此刻,葛优的演技已经达到了个人演技的巅峰。他已经为一年后的戛纳电影节做好了准备。他只是需要一部电影来充分发挥他的演技。但是,对于浮躁的市场环境下的中国新生代演员来说,很多人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当中国电影产业进入流量时代,业界迫切希望抓住最具商业价值的年轻观众,制作和使用大量新生代观众喜欢的流量明星,让鲜肉演员继续称霸荧屏。但是,新一代鲜肉演员的面瘫和可爱表演,并不能让所有观众都买账。在刚刚过去的2017春节档,由吴亦凡、林更新等当红鲜肉明星出演的魔幻喜剧《西游记》中,演员的演技成为观众的重灾区。
不少影评人认为,鲜肉明星的走红为影片带来了粉丝,但也赶走了不少路人,对影片质量未必是好事。2016的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大量有鲜肉有IP的电影从口碑到票房全面亏损。中国电影到了流点的时候,就忘了等待新一代演员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