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被狗舔后死亡。狂犬病会传染吗?

近日,一则“9岁男童小楠(化名)被狗舔了仅40天突然死亡,死因为狂犬病”的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网友对狂犬病治疗和预防的热议。那么,被狗舔了之后会引发狂犬病吗?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动物咬伤是狂犬病感染的主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喂养一些小狗小猫。一方面,这些“宠物”给它们的主人带来了乐趣。另一方面,这些“宠物”可能不听话,也会给人带来咬人的潜在危险。可能大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些动物可能携带一种叫做狂犬病的病毒,这种病毒可以使人通过伤口感染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疾病,由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引起。在我国,狂犬病90%以上是通过狗传播的,约5%是通过猫传播的,其他啮齿动物如兔、鼠,以及牛、羊、马、猪等家畜。狂犬病的潜伏期为10天至1年,甚至超过10年。人得狂犬病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有狂犬病毒,二是有伤口。狂犬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可能导致狂犬病。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人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果处理者在处理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肉时手上有伤口,也可能感染狂犬病。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当人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后,狂犬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先在伤口周围的背根神经节,沿传入感觉神经纤维,向上至脊髓后角,再扩散到脊髓和脑的各个部位进行增殖和损害。发病前几天,病毒从大脑和脊髓沿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增殖,并不断随唾液排出体外。潜伏期短者为5 ~ 10天,老年人为1年至数年,一般在3个月以内。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咬伤的位置和离头部的距离,伤口的大小和深度,有无衣服,侵入的病毒数量。病毒在犬体内反复传播后,毒力增强,可缩短潜伏期。2月2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负责救治孩子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据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介绍,2月中旬收治了一名患狂犬病的儿童,但感染的确切原因一直没有确定。据孩子自己介绍,孩子发病前有过两次可疑暴露。一是他在2065438+2008的五六月份被小狗抓伤;第二,2018年2月30日,18,玩耍时手伤口被另一只小狗舔了。第一只小狗已经死亡,第二只小狗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还很正常,一直很温顺,所以小狗舔伤口感染狂犬病毒的可能性不大。狂犬病在临床上分为两种,最常见的是兴奋型,少数是麻痹型。早期兴奋型表现为伤口附近局部感觉异常、麻木、瘙痒或疼痛,远端有间歇性放射刺痛感,四肢有蚂蚁行走,继而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喉咙发紧,继而出现怕水、怕风、怕声、怕光、怕兴奋、异常恐怖等症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恐水症:喝水,闻到流水声,甚至说起喝水都会诱发严重症状。后期出现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昏迷,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目前对狂犬病没有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热患者给予退热治疗;处于兴奋期的患者给予镇静治疗。首先要严密隔离患者,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声、光、风的刺激;其次,保证人体的营养供应,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必要时做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通气。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应做好隔离工作,防止被患者抓伤而感染。狂犬病预防,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因为目前对狂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死亡率几乎是100%。因此,狂犬病的预防尤为重要。首先,被狗、猫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用碘伏消毒,不要包扎缝合伤口。24小时内到疾控中心接种狂犬疫苗。狂犬病疫苗需要在暴露后第0、3、7、14、28天肌肉接种。其次,对于喜欢狗、猫的人来说,对其饲养的动物进行控制,并对其进行登记检疫,定期给这些宠物打疫苗,也是防止狂犬病传播的有效途径。再次,被动物咬伤后,要彻底清创。清创后,伤口不应包扎,而应切开。清创后伤口较深者,伤口周围应有狂犬抗病毒血清(过敏试验阴性后),应尽快注射狂犬疫苗。狗携带“狂犬病毒”怎么办?目前还不能鉴定狗是否携带狂犬病毒。一些健康的狗会携带狂犬病毒。这些狗虽然没病,但可能会传播狂犬病毒。如果狗狗患有狂犬病,可能会出现口吐白沫、狂躁、冷漠、四处游荡、尾巴直、狂吠、攻击性强等一系列狂躁行为。还是那句话,我们唯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定期给宠物打疫苗,通常一年一次。科学理性的认识,不要对一个悲剧事件过于紧张,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提高对宠物的管理和疾病的预防!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科学理性认识,而不必过度紧张:1。在中国,狂犬病几乎发生在狗多、卫生条件差的农村城镇,大城市很少报告狂犬病。2.不会有被自己健康的狗舔到的危险。涂碘酒可以防止轻微擦伤。3.狂犬病毒在环境中迅速灭活,至今未证实接触动物唾液引起狂犬病。4.狂犬病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即使你与流浪狗或患有狂犬病的狗密切接触。(最好和病狗保持距离。)爱宠物,也要爱健康!要正确对待狂犬病和宠物,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特别要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作者:季光伟审稿:黄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编辑:王波本文由腾讯科普“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项目”团队发布,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