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80后杀人事件,海尔兄弟,你们还记得幕后的往事吗?

谁是最有实力的动漫周边产品公司?是变形金刚吗?是迪士尼吗?喜羊羊与灰太狼?

都不是,而是两个光着膀子穿着裤衩的小男孩,叫海尔兄弟。别人的周边产品都是手工做的,盲盒,t恤。海尔的周边产品有冰箱、彩电、洗衣机。

两个孩子的体质都很强壮,只有在烈日下或者冰天雪地里才穿裤衩。更惨的是海尔之父张瑞敏。

1995年,海尔集团制作的212集大型动画片在央视首播,随后席卷神州大地。张瑞敏很聪明,别人砸几十亿,央视就能扬名立万。

而海尔却直接出了一部企业宣传片,长达212集,全国各地电视台争相播放。从65438年到0984年,35岁的张瑞敏成为青岛冰箱厂厂长。

张瑞敏的父母都是裁缝,从小就培养了独特的审美观。结果张瑞敏在点评海尔兄弟造型时,对各种服装方案都不满意。

最后只让两个孩子穿裤衩,可见张瑞敏是个很认真的人。1984年,张瑞敏接手冰箱厂。此时工厂濒临倒闭,亏损1.4万元。

600多名员工自由散漫。有多马虎?张瑞敏上任之初就出台了13的规定,第一条就是禁止在厂区内任何地方大小便。

不听话的员工还是我行我素。张主任非常生气,当场解雇了三名员工。之后很多员工都勒紧了裤腰带,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随后,张瑞敏引进了利勃海尔的技术,工厂更名为青岛海尔。以上都是张瑞敏李伟采取的措施。

上任第二年,张瑞敏去仓库检查时,发现了400多台冰箱。其中,实际上有76个缺陷产品。

随后,张瑞敏召开了员工大会。会上,76台有缺陷的冰箱摆在员工面前。张瑞敏拿着大锤上台。

把锤子交给涉嫌造成产品缺陷的员工,轻轻说出“砸”字。所有在场的人都站着。当时一台冰箱价值800元,相当于普通员工两年的工资。

有缺陷,可以修复。如果缺陷小,给员工发福利也是可以的。为什么非要砸冰箱?看着员工一动不动,张瑞敏吼了一句“打我”。

员工们,颤抖的手。多年以后,面对同样的情况,罗永浩发现很难打开西门子冰箱的门,于是复制了这个动作,从而获得了“罗锤”的称号。

当时,张瑞敏的这一击,砸在了冰箱上,也砸在了员工的心里。关于此事的报道更是响彻大街小巷。三年后,海尔获得中国首枚质量金牌。

做好品牌,质量为本,这是立信。张瑞敏的开创性举动,将鲁商推向了高潮时刻。青岛电视机厂效仿海尔引进国外彩电技术,成立了海信电视。

济南的小鸭,以前是拖拉机,后来效仿海尔,引进了国外的洗衣机滚筒技术。海尔发展迅速,1991年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

有管理,有质量,缺流量,海尔兄弟应运而生。1994年,张瑞敏被授予中国管理大师称号,被誉为中国的松下幸之助。

1998年,张瑞敏受邀到美国哈佛做讲座,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论坛的中国企业家,发表了著名的“哈克鱼”理论。

企业兼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强强联合。张瑞敏解释说,海尔属于吃了哈克鱼的企业,把那些硬件完好的企业兼并,但是企业由于思想观念僵化,停滞不前,就是哈克鱼。

2004年,海尔已经成为家电之王,年销售额突破6543.8+000亿。巨大的滑坡来得如此突然和奇怪。

2004年,只穿裤衩的海尔兄弟终于觉得冷了。他们经历了什么?

首先,系统太复杂。2004年后,家电厂商和家电销售商展开混战。董明珠被迫与经销商捆绑,与价格屠夫黄光裕正面交锋。

但海尔依然是集权所有制,经营与一般私企无异。眼花缭乱的股权框架图,如同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成为混战中的掣肘。

其次,销售渠道太重。格力、美的采用体外销售公司,海尔在三四线城市支撑大量销售人员。

截至目前,海尔仍有8000多家县级专卖店,3万多个乡镇网点,人力成本可想而知。

最后,产品重心不当。一般来说,一个家庭,一台洗衣机,一台冰箱就够了。但是,三室一厅的房子,只有一台空调。够了吗?

答案显而易见,但这肯定是不够的。但在家用电器中,空调的毛利高于冰箱和洗衣机。

2015之后,家电销售增长势头放缓,那些让大众感受到生活品质升级的小家电崛起风头。比如微波炉,烤面包机等等。

这一波,美国抓住了,几家关注小家电的创业公司也抓住了。海尔,带着巨大的音量,再一次无助地看着别人,轻舟已经过了万重山。

对于张瑞敏来说,他的目标不是国内,而是星辰大海。2000年后,张瑞敏提出全球化战略,先后收购整合了三洋电机和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

骄傲的张瑞敏说,我们和其他同行不一样。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一天的代工,我们只生产自己的品牌。

遗憾的是,海尔的海外战略并没有达到预期。张瑞敏曾自豪地说,在日本银座的广告牌上,我们是唯一的中国制造企业。

虽然,我们在日本的收入不足以支付这个广告。

如今71岁的张瑞敏还在商场里奔波。黄忠这个年纪,还在做赵云的工作。海尔兄弟今年36岁。他还有机会再年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