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爱的情调》的电影批评
一部好电影就像一杯绿茶。乍一看没有味道,但仔细品尝后,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会不自觉地飘入你的五脏六腑。《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细雨中昏暗的路灯投下的柔光,还是整幅画面色彩的明亮层次和抢眼的色调搭配技巧,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师杜可风功力深厚的体现。不得不提影片中的音响艺术,连雨滴落地的音响效果都是那么有感染力,更不用说影片的主旋律,伴随着男女主角多次在走廊相遇——抒情中带着丝丝抑郁的小提琴曲。电影的这些硬件设施完美无瑕,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的灵魂——内容剧情,如同王家卫描述的那样巧妙。
这就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云一个人在面摊上吃馄饨面,此时的场景久久地定格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充满了痛苦和孤独——为了他永远不回家的妻子。这时,苏丽珍出现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保温壶。镜头被她纤细的手拍下,逐渐上移至胸前,却始终看不到她的脸。这种开放式的构图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她来到面摊,同样的馄饨面,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忧郁表情——为了没有回来的丈夫。另一对情侣在享受爱情,这一对只是在馄饨面里吃着自己的食物。不得不说,这一刻,导演用一种明暗线条交织的方法,表达了含蓄和内敛两种爱情理念。而这种意境只有反复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可谓是电影的经典情节。
影片中下部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片段。周目·云终于鼓起勇气向苏丽珍表达了他被压抑的感情。但苏以沉默回避。周看出两个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所以,他要求苏丽珍为他做点什么——拒绝他,让他练习承受痛苦。苏同意了。但是当周说了一句“以后保重”然后放开她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开的时候,苏就开始觉得心潮澎湃了。这时用了一个长镜头,显示苏的手在松开的瞬间抽搐了一下,然后紧紧抓住另一只胳膊,手上青筋毕露,手上突然出现一种疼痛。然后镜头移向她的脸:难以忍受、悲伤、冲动、沮丧.....各种表情交汇一处。于是,就出现了趴在周肩膀上哭的一幕。周的手不停地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安慰道,“好了,好了,只是演戏,只是演戏……”被压抑的情绪突然爆发,但导演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娴熟的镜头语言优雅地表达出来,却得到了“无声诉说的比他们有声诉说的还要多”的成功效果。仅此一点就能让很多演员喊出“我爱你!”好好学习,我的导演。
在影片的最后,周慕云伤心地离港后,苏丽珍来到他的房间,点了一根雪茄,没有抽,只是放在那里让它的烟雾萦绕、盘旋、散去。一种她曾经熟悉的气味。她坐在椅子上,眼泪开始落下来。一滴一滴,最后连成一片。至此,电影中所有的背景音都消失了。孤独了片刻后,一个男人的声音在苏的心里响起,在观众的耳边回荡——
如果有多余的票,你会和我一起去吗?"
无话可说......
也许一切都应该是电影的英文翻译:《花样年华》。
只是那种“感性的爱”,在那种失落的心情里。......
《花样年华》堪称怀旧经典。就影片本身讲述的故事来说,都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无非是一个关于婚外情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剧情而言,既不曲折也不精彩,可以说是简单平淡。那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电影,为什么能被称为经典?关键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运用的巧妙而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这个平凡的故事被赋予了深刻、新颖、精炼的主题,使影片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影片主题表现的含蓄美。
艺术之美在于含蓄,电影艺术也有这个艺术规律。含蓄的表达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整部作品的主题更具吸引力和纪念性。《花样年华》正是具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导演王家卫使用了一种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内在魅力。就像一首朦胧诗,每一个字,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它的象征意义,也像一幅写意的画,每一行都隐含着隐喻。与众不同的隐喻和象征性表达的使用使得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既含蓄又深刻。影片不仅反映了云和因恋人而出轨的不幸,反映了他们真挚的感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和社会共同的情感生活和道德观念。
(一)电影主题的隐喻表达。
一部优秀电影的主题不是直接讲给观众听的,而是隐含在每一个细节中,这要靠观众去理解。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运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含蓄自然地传达了影片的主题,既表达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又隐含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状况,赋予了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比如影片通过给老板打电话,给老板给老婆(他老婆)和余小姐(他爱人)买礼物的情节,说明老板也是在情人和老婆之间来来回回。结合整个故事,我们无形中感受到了60年代香港社会小资产阶级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现状。“出墙”的不仅仅是的丈夫和云的妻子。很多人和他们一样在外面有情人,都是偷偷摸摸的。在《花样年华》中,导演运用了一系列隐喻性的表达方式,在每一个细节中暗示人物的情感、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深化了主题,使其在表达上具有含蓄之美。
隐喻蒙太奇是表演蒙太奇中的一种艺术技巧。隐喻性蒙太奇是“将不同意象的场景连接起来,从而在镜头组合中产生对比、象征、暗示的蒙太奇”[1],能给人以生动、耐人寻味的感觉。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来处理影片的细节,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昏暗的路灯”的场景,而这盏路灯似乎就是苏丽珍孤独寂寞的心。老公总是不在家,每天只有她一个人去面摊吃饭。比如街道道路等。,孤独。再比如,影片中“挂钟”几个空旷场景的出现,很容易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很有隐喻性。还有周慕云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电影里出现的一棵树的场景。导演以仰视的视角拍摄,由一片蓝天和一棵又细又高的树组成的画面,诠释了场景从香港到新加坡的转换,以及1962年到1963年的时间。但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和之间的感情越来越远,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能永远的。在《花样年华》中,这些隐喻性蒙太奇手法在细节处理上的运用,增加了影片主题的含蓄美,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和思想,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在60年代香港的两个已婚男女的无奈和悲伤。
此外,在《花样年华》中,主人公云和在狭窄的楼梯上,从家走到面摊,又从面摊走到家的画面反复出现。这个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主角生活的一种表达。实际上,王家卫使用的是“在影片中重复放映同一内容以突出和强调这一内容的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手法”[2],即重复蒙太奇手法。导演之所以要在故事的开头使用这种表现手法,是想用他们上下楼、进出的画面来象征他们孤独冷清的生活状态,为他妻子和丈夫的婚外情埋下伏笔,也暗示他们之间会有故事。在这部影片中,重复蒙太奇的另一个巧妙运用是云在一家旅馆租了一个房间写小说。当苏丽珍知道这件事并去旅馆看他时,苏匆匆上了旅馆的楼梯,然后又匆匆下了旅馆的楼梯。苏丽珍上上下下,下上上下下,上下楼梯画面的重复很容易让观众感受到女主角激烈的心理斗争。这是一个矛盾的比喻。我本质上对云有感情,想见他,但我避免“像他们一样”,因为我是妻子,受道德约束。这里的重复效果巧妙地、贴切地表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导演在向观众传达这些思想时,并不直接告诉观众,而是隐藏在画面的不断重复中,增加了影片的魅力。
(2)主题上的明暗和色彩的暗示。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虽然不是表达主题的主要元素,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花样年华》中,明暗和色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暗淡的色彩和女主角不断变化的服装颜色对影片的主题表达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拍摄的大部分画面都非常暗淡。影片中使用这样的基调,暗示了故事中的时代气息、生活现实和情感主题,造成了一种阴暗、低沉、压抑、悲伤的氛围。《花样年华》中暗色调的运用让人产生怀旧和伤感的感觉。在影片中,人物被放置在黑暗的楼梯、走廊、黑暗的房间和黑暗的街道上...阴郁的画面效果给影片蒙上了时代的阴影,很容易让人感受到60年代香港的社会状况,以及影片中两位主角的情感遗憾。它暗示着云和都无法打破“尘封的玻璃”,终究无法跨越心中的道德束缚。而且整部电影基本都是以阴郁的基调来设定,让主题显得沉重、深沉、压抑,把观众的思想带入一种“悲伤”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电影的悲伤结果,让人感受到发生在60年代香港的一个爱情故事的真实。
在这部电影中,最具表现力的颜色是主角苏丽珍身上的旗袍。苏丽珍旗袍的不断变化间接反映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导演用旗袍颜色的变化展现了女主角的心理变化。就全片女主角穿的旗袍颜色来说,比如搬家的时候,看老公在孙太太家打麻将,和孙太太一起试电饭煲,叫老公给老板带钱包,或者去公司上班,或者其他时候,一般都是白底黑,白底蓝,浅黄底白。这些颜色的旗袍在苏丽珍随处可见。这些素装与影片阴郁的基调和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但影片中有好几次,苏丽珍拿着饭盒去面馆买饭时,身着深色旗袍,暗示着她的孤独和内心的寂寞;当他们认定爱人有婚外情时,苏丽珍去酒店见周慕云,她穿着一件红色的旗袍,这是她一贯的穿衣风格,与她一直喜欢的衣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其实是比喻他们之间的爱情。房东不在周慕云家时,苏丽珍穿着一件黄色的旗袍,象征着他们在一起的幸福和温暖。当决定和云一起去的时候,她的衣服变成了绿色。绿色充满活力,象征着生命。这是对决心与云开始新生活的隐喻。然而,当它到达酒店时,云已经离开了。代表希望的绿色被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床、暗红色的墙映衬,让人有很大的失落感。代表着“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可以传达感情,表达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3]。苏丽珍千变万化的旗袍颜色不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也增强了影片主题的抒情意味。
旗袍千变万化的色彩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旗袍的色彩变化在灰暗的色调衬托下更具表现力和隐喻性。通过色彩的变化,隐喻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间接而非直接深化主题。这幅画暗淡的颜色衬托出主题。让影片的主题更加含蓄朦胧。
(3)道具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影片中,似乎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每一段对话,每一段音乐,包括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王家卫在主题上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的表现。片中的旗袍、绣花拖鞋等道具,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象征意义。既给影片增添了民族风味,又增加了主题的寓意。
旗袍是《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苏丽珍美丽的旗袍,已经更换了27次,隐含着多层的象征意义。在《花样年华》中,导演将旗袍作为隐喻的道具,无形中向观众传递了故事的信息和人物的情感变化,起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象征着高贵典雅”[4],片中女主角的服装款式都是旗袍。导演王家卫将如此高贵典雅的服装作为女主角唯一的服装,可谓匠心独运。在影片中,旗袍象征着苏丽珍的高贵人格。她总是对自己和云说,“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这显示了她的高尚人格。而且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一定意义上,旗袍也是影片中传统观念的象征。正是由于苏丽珍“高尚”的人格和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她无法战胜自我,突破道德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是他们“默默相爱”的主要原因。
苏丽珍的那双绣花拖鞋在《花样年华》中出现了四次,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当房东突然回来时,被指责住在云的家里。为了避嫌,她假装穿着周妻子刚下班回家的皮鞋,于是把他的绣花拖鞋留在云的家里。云一直珍藏着这双绣花拖鞋。甚至当他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他也带着它们。这就赋予了这双绣花鞋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云对纯洁真挚的爱,以及他们之间美好的爱情。后来,苏丽珍去了穆·周沄在新加坡的住所。她没有看到穆周沄。她在周的房间里默默地呆了一会儿就走了。走的时候,她悄悄地拿走了那双绣花拖鞋...描写她与周爱情无果的无奈。云在屋里翻遍了,却始终没有找到这双绣花拖鞋。它永远消失了。绣花拖鞋的消失象征着他们的爱情永远不会有结果。
第二,叙事形式的简单性强化了主题。
“电影本质上是叙事故事,或者说是因为叙事而存在”[5]。和小说一样,人物和情节是一部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总的来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最能吸引观众。而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高度简化的剧情、高度省略的人物、极其精炼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有点像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淡化剧情和人物的叙事特点。这种叙事形式的效果是,整部电影简洁明了,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让人觉得电影的叙事过程中没有多余的成分,每一个细节都与主题息息相关。
(一)高度简化的情节。
《花样年华》的情节很简单,从头到尾没有起伏。影片中高度简化的情节让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看起来都非常整洁干净,没有任何冗余。比如从在苏丽珍租房和沐云到他们搬家的情节过渡。租房的画面后面是搬家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其他情节。当云去找房子出租时,孙太太告诉他:“对不起,房子刚才已经租给那位太太了。”她告诉他,隔壁有个空房间让他看,然后有一张两个人搬家的照片。场景之间的过渡极其简单和紧密。这样快速的转换,有时可能会给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让人觉得突然,莫名其妙。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欣赏,就会发现这种过渡对影片的主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强化和突出主题。就像中国的唐宋诗词,语言简练但意境深远。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简化了周目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是如何“开始”的,并高度简化了除主线之外的其他情节和内容。所有的情节和镜头都紧紧围绕男女主角的情感变化,直奔主题。影片中,在云发现自己的妻子与的丈夫有染,而也发现自己的丈夫与云的妻子有染后,两人心理都很难受,不愿意面对事实。这时,影片的场景突然从公寓切换到咖啡馆,男女主角在咖啡馆的场景突然出现。他们想知道咖啡馆里的“他们是怎么开始的”?然后画面突然转到狭长的街道上,他们模拟了周的妻子和的关系是如何开始的,是谁先主动的?从公寓到咖啡厅,再到两个人在街上的模拟画面,剧情跳跃强烈。再比如云在旅馆房间里写小说,去看他。就在苏丽珍上楼的画面后,出现了两人在门口道别的画面,省略了苏丽珍进屋后的内容。全片省略了一些过渡情节,只保留了最能表达主题的主要情节,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这种对情节的简化,造成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落差,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不断回味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意图。
而且这种对情节的简化,无形中强化了影片中人物内心情态飘忽不定、复杂微妙变化的表现力,使得这部影片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包括音乐和色彩,都可以表达情感,表现人物心理的复杂、矛盾和微妙变化。临行前的一天晚上,周目·云在一条黑暗寂静的街上遇见了苏丽珍。周说:“我知道你不会离开你丈夫的。”伏在周的肩膀上哭了。然后有一张他们在车里离开的照片。苏在车上说:“今晚我不想回家”,没有告诉他们去哪里或做什么。只是有一个挂钟的场景,画面外是云的声音。“是我。如果有多余的票,你会和我一起去吗?”。接着,周和苏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了,听着苏的丈夫应的要求在广播里唱的《花样年华》。这一系列情节变化之快,生动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后悔、无奈、悲伤、失落的复杂心理和微妙变化过程。舍次要而抓主要,突出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使观众牢牢抓住了影片的主旋律。
(2)高度省略的数字。
《花样年华》除了情节的简化,还有人物的省略。全片除了男女主角,还有几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角色,几乎没有其他闲散角色。甚至云的妻子和的丈夫实际上也没有出现,但有几个人影和声音。有人把王家卫的手法称为“人物的缺席”,但其实从整部电影出现的人物来看,用“人物的省略”更贴切。就全片而言,能看清楚、有台词的人物只有十个,包括新加坡的搬运工和房东,甚至连房东顾太太也只出现过一次,只有一句台词。地主家只有孙太太和仆人出现,孙先生和孙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没有出现。并不是家里只有孙太太一个人。从“王妈,我们吃饭吧,三哥,他们都饿了”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家还有其他人,但在影片里没有出现。此外,影片还省略了何老板的情人和妻子、顾先生的家人、云工作的报社的其他同事以及工作的公司的其他同事。导演设计的这么多角色的缺席,不仅仅是人物的“缺席”,更是人物的省略。
这种省略大量人物的方式增强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内心感情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周和苏展开,无疑对突出主人公之间的心理变化,强化影片的主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高度凝练的人物语言。
对话是电影声音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助于理解人物性格和情绪,为事件发展提供线索”[6]。《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台词非常简洁,人物的对话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比如云和李贞最后一次见面后打车离开时,片中只出现了的那句“今晚我不想回家”。当云要去新加坡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只说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余的票,你会和我一起去吗?“以显示他内心想和苏丽珍在一起的愿望。周慕云的这句话之后,就是周慕云住的酒店房间和周站在窗前痛苦等待然后悄然离去的情节,紧接着就是冲下楼梯默默坐在床上的场景。过了很久,出现了一句话,“是我。如果有多余的票,你会带上我吗?”和之间没有别的对话,只有背景音乐。短短两句话,观众就体会到了他们两个的心理状态,一个在痛苦的选择,一个在痛苦的等待。又如,周慕云的妻子给苏丽珍的丈夫打电话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你告诉你妻子了吗?"?以后别给我打电话了。”没有苏丽珍丈夫的声音。这两个简单的句子生动地展现了两个婚外恋者的性格情态。简洁精炼的人物语言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有时候,影片想表达的内容,用简单的几句话和句子表达得恰如其分。虽然话不多,但是每一句都寓意深刻,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抒情意味。
影片运用高度省略的艺术手法,简化情节,简化语言,省略人物,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取其杂质,留其精华,使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第三,轻柔均衡的节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抒情。
“电影不仅是一台善于讲故事的机器,也是一个表达感情的标记。”【7】虽然《花样年华》的剧情过渡非常简单,但整部电影在叙事节奏上非常均衡,这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观众就像坐在一辆匀速、轻柔运行的火车上,一路看着美丽的风景,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感触和思考。从男女主角搬进同一个公寓,到他老婆和她老公有了外遇,再到他们有了感情,再到男主角离开,这一系列的情节都是同一个节奏进行的,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起伏。正是因为这种平缓的叙事节奏,使得影片有足够的时间去刻画细节,更好地表达主角丰富复杂的心理,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同时给观众时间去想象和思考。
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和主题音乐的配合非常完美。在主题音乐缓慢的三拍子节奏下,出门买菜时一个人拎着饭盒走路,云在小摊上吃乱七八糟时的面部动作,坐在办公室里写字的动作等等。每当主题音乐响起,人物的动作就随着音乐的三拍子缓缓移动,如同舞者在音乐中翩翩起舞,优雅而合拍,令人陶醉。王家卫用慢动作将人物的动作与电影的主题音乐完美结合,动作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它强烈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着主题音乐,看着苏丽珍慢慢走在黑暗狭窄的走廊里,我们不禁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和压抑。看到云默默离开酒店房间的一系列动作,我们都深深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和无奈。还有两个人在酒店房间里一起写小说的慢动作,也是在主题音乐的旋律下,以舒缓的节奏呈现,展现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导演把这些动作用慢动作拍摄下来,根据音乐的旋律释放出来,有很强的舒缓节奏感。增加了电影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在轻柔的节奏下,我们感受到了影片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从孤独到恋爱再到离别的恋爱过程。不清楚是对是错。
《花样年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创造了一个新颖、精炼、丰富而又暧昧的主题。展现了“那个时代”,道德与情感的矛盾,60年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人性的复杂与微妙。苏洲想“爱”却不想“爱”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人性、社会、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给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无奈。王家卫并没有仅仅关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其中加入了时代色彩、民族色彩、人性色彩,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