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曾侯乙编钟在哪里?

1978春夏之交,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和发掘,埋藏在地下2400多年的国宝编钟问世了。一时间举世瞩目,中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倾倒。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以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它是一座大型木制墓,呈之字形。1977年秋,当地驻军在扩建营房时发现了这座古墓。3月1978,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联合勘探,5月初开始发掘,6月底首战清场。通过对出土仲博上铭文的鉴定,它是曾侯乙地宫之墓,也被称为战国早期曾国的第一个皇帝。

地宫就像一个超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厅有1具主棺和8具陪葬棺;十三口棺材放在西室;兵器、车马、竹简放在北室;中殿约为墓主人的音乐室和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器;把一个狗棺材放在从东厅通向中央大厅的门口。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地面深13米,面积220平方米。整个墓室由底板、墙板、盖板***171巨型长方形木垫组成,所用木材楠木500立方米。木棺顶部和四周填充6万公斤防潮木炭。炭上垒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石板,再垒五花土,直达墓室。

曾侯乙青铜框架彩绘楠木主棺(分为内棺和外棺)重7000公斤,有21个彩绘棺。曾侯乙,男,约45岁,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深秋。和她一起陪葬的都是13-25岁的女性。奴隶制后期,这座墓里的烈士多达21人,是当时最血腥的一座。

湖北省近年来发掘了数千座战国墓,这是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座有确切年代的墓。其墓葬雄伟壮观,出土文物众多,制作精美,稀有珍贵,保存完好,铭文丰富,为同时期墓葬所罕见。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漆木器、竹简等,达15404件之多,其中许多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有8件被定为国宝。

曾侯乙墓,一座有东、中、西、北四个墓室的墓,就像一座地下音乐宫殿。宽敞的中厅是“钟鸣石鼎”的“正厅”,礼乐乐器悬挂得很好。一组钟沿着南墙和西墙高高耸立;沿着北墙竖起了一组辫子;鼓东墙边一棵大树上的青铜座;此外,还有乐器(7件)、笙(4件)、箫(2件)、池(2件)和小鼓(2件)排列在由编钟、编钟和鼓组成的矩形空间中。整个室内乐乐器,像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体现了演奏“石之声”和“钟鼓之乐”的壮观气势,构成了古代诸侯盛宴祭祀时完整的轩挂(三面挂钟)景象。

东室有琴(2件)、琴(5件)、笙(2件)、鼓(1件),都聚集在主棺附近,如“活宫”中演奏“琴琴之声”的轻音乐组。

在“卧室”和类似“后院”的西房里,有21具彩绘棺材,里面躺着13至25岁的少女。他们可能是表演音乐舞蹈的“女乐手”,和乐器一起,一起陪葬。北屋有三个专门用来装石盘的漆木盒子。音乐殿堂里最突出的是编钟。巨大的钟架,由铜和木材结构制成,形状为一把尺子,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梁,两端用浮雕有龙和花瓣的青铜套筒加固,由六根青铜柱和呈剑和武士形状的柱子支撑。钟框和钟结构有246个部件,可拆装,设计精巧合理。六十五只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挂在架子上:上层是三组按钮钟,十九只;中层有十一口短钟,十二口非钟,十口长钟。下层有两组12枚的大龙钟,另一组有一个钟。最大的一条长153.4 cm,重203.6 kg。仅钟体总重量就有2500公斤。

钟架、钟钩、钟体上刻有3755个字。内容包括编号、音符、注音和乐理。钟上的铭文大多是镀金的。铸钟铭文记载,楚惠王在位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为纪念曾侯乙,铸造了钟鼎一器,送给曾国。钟的一侧有“曾侯乙第一(写)次(持)”的铭文,标明钟的主人。钟和按钮钟的音标都在钟体一侧的正鼓和侧鼓上,每个钟发出的乐音的顺序名或音名都是按照古曦军(C调)记录的。在钟的另一边,鼓里有句子和段落。本文论述了法名、令名、变音名以及不同国家、国称谓的对应关系。

保存完好的古铜色光泽的钟体,都保留了优美迷人的原声。除少数边鼓音不明显的大型永铃外,大部分能分别在正鼓和边鼓中奏出三度音程的两个音,与标准音一致。全套钟包含浑厚深沉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以调配,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它的音域从C2到7,跨越五个八度,可以演奏完整的五音、六音甚至七音音乐。中央音域有二十五个音,可以在宫中旋转,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钟及其框的装饰取人、兽、龙、花、几何形状等多种题材,采用圆雕、浮雕、凹版雕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结合精致的布局和精妙的描写,达到了极佳的美化效果。整个编钟,宏观上雄伟庄严,微观上精致华丽,是一件能让人欣赏的艺术杰作。

这种编钟有八种打击工具。六个7字形的木槌要三个人演奏,每人持一对,分别演奏中层的三组铃,兼顾上层的按钮演奏旋律。两根215cm长、6.6cm粗的彩绘棒,两人手持,用手弹奏下钟,可搭配和声,也可烘托气氛。这套造型壮观、设备齐全、音系丰富、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数量之多堪比中国古代编钟,因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旋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音乐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和“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配套编钟是古代编钟的杰出代表。青铜镀金金属框架高1.09米,宽2.1.5米,呈单面层状结构。一对怪兽铜柱,包括龙头、鹤颈、鸟身、龟足,与两根铜棒相接合,铜棒底部等间距焊接铸铜环,用以挂钩。悬挂着三十二个石拱门,相互映衬。据考证,原整架编曲为四十一首,每颏一音,为十二音半系列,音域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明亮、独特。还有与钟鸣交流的墨书、碑刻,是关于编号、注音、乐理的。其精致的下巴架,众多的下巴块,明确的辫状悬挂状态,完整的配件(均配有下巴盒和下巴锤)都是目前为止才看到的。材质以石灰岩块为主,音色清亮优美,比今天的木琴更缠绵,比铃铛更通透。表现了三个八度的音乐风格,丰富的半音表现了下转转键的功能。它与编钟的合奏真的很美。更神奇的是,最高音和钢琴的顶键(G8)是一样的。充分体现了古代清设计制造定音乐器的成就,拓展了我们对古代宫廷队伍范围的视野。

同一墓葬中出土的古代乐器包括古剑,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早的类似物品。琴、排箫、池是最早失传的乐器。其中,排箫是由十三根竹管组成的“排箫”,因长短管排列整齐,形似鸟翼。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使用这种仪器。这两支古笛在不脱水的情况下,其中一支有七八支笛子可以演奏音乐,音阶结构已经超过五音。气是一种竹制管乐器。在过去,仅根据文献中的不同记录,很难详细描述其形状。墓中出土的池,一个长29.3厘米,一个长30.2厘米;两者均由一段竹筒制成,两端有封闭的管口,管体上有吹气孔I、出音孔I和指孔V;全身涂黑漆,管线周围用朱红和黄色画线。三角形雷纹和变形菱形纹。使用它的副本,您可以弹奏五个音符之外的音阶结构。

笙是一种从古代就开始使用的管乐器。曾侯乙笙分为十二簧、十四簧和十八簧,都是用芦苇、芦苇和芦苇制成的。笙簧因音频高低而大小不一。镜框和舌头的缝隙比头发还细,做工非常精细。仿之,可知其声虽小,但素雅,尤娇艳。

因弦腐而失音的琴瑟,都保存了完整的琴身。在模仿中,你可以品味到它原本丰富的魅力。曾侯乙墓共出土编钟、编钟、鼓、竖琴、瑟、笙、笛、池等8种乐器,其中***125件,以及与部分乐器配套的打击工具12件,各种元器件1714。大致可分为三类:叩诊、弹拨、弹拨。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是世界音乐考古史上前所未有的发现。

从这些古代乐器直接和间接保存下来的声学,我们很容易从具有经典价值的钟卿音乐碑文中,知道早在2400年前中国古代音乐的水平。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中又发掘出一套36只编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乙编钟属同一体系,音色、旋律与曾侯乙编钟相同,其中八口大钟与曾侯乙编钟旋律完全一致。钟体大小交接处有一个明显的空位,刚好被二号墓出土的八口大钟填满..从编钟的音高分析,二号墓出土的28个小编钟与8个大编钟不同,正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将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5个8度扩大到6个8度以上。因此,二号墓的编钟被称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两套音乐钟(除时钟外)共65,438+000件,100件编钟可拆分组合,是一个完整而宏伟的编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