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电影动画鉴赏作业~ 1000字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更多的是讲述士兵在《父代之旗》中走向和平后,如何适应和平的生活。在这部美国电影中,强调士兵离开战场后要融入一种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一个士兵仍然沉浸在战争状态中,意图利用战争的特殊情况来指责他们在和平时期对奉献的忽视,以此来凸显一个士兵的悲惨命运。在美国电影中,如《兄弟公司》和《父亲那一代的旗帜》,表现的是士兵会忘记战争,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兄弟连队》中有一个关键章节,表现了士兵在战场上释放灵魂的邪恶异化后,回归平静的生活。然而,中国电影远没有如此冷静地对待这场战争。在电影中,顾追求的是一种名气,一种面子,并以郑重的姿态表现出来。甚至他还能以死人的名义压矿山建设,这反映了一部中国电影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冯小刚只是在他的电影中回避了对战争原因的解释,但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还是他所研究的《兄弟公司》,都没有忘记肯定美国士兵参与的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应得的。《拯救大兵瑞恩》中专门设置了美军营救一名法国小女孩的场景,变相表现了美军来到万里之外的异国拯救当地民众。他们连小女孩都想救,更别说当地人了?在《兄弟》中,有一集专门讲述了纳粹集中营,解释美军为什么要打仗。在《集结号》中,没有解释士兵参战的动机。他们只是服从命令,并不是自愿投身于战争。可见我们中国的电影越来越不敢肯定一场战争的正义性,不敢获得士兵参战的认同。这样一部模糊战争动机的电影本体,注定让人无法认可和赞美军人的行动。这不能不说是影片基调设定的一个失误,因为噎到食物而走向反面。
所以,虽然整部电影与其模仿的《拯救大兵瑞恩》、《飘扬的太极旗》等视觉形象大同小异,但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后半部分冗长的文学剧,是中国特有的“命令”所决定的荒诞。生活中狭隘的潜台词在这一段中又一次被看不见了。
现在冯小刚用了美国的特技(虽然这个特技是韩国人发明的),而且是套上了旧中国电影的惯性思维模式,自然产生了我们之前说的水土不服的现象。电影的前部和后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片子,节奏和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前面的镜头是对好莱坞摇头镜头的模仿,底部则是冯小刚语言电影独特的叙事风格。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看到了一个长长的静止镜头,再也看不到前面那种强有力的快切风格。冯小刚在处理文学戏剧场景时并不注重场景的切换。他基本上只是让场景站在那里,让角色在侃侃说话。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个注重语言而非镜头的冯小刚。比如古和二斗在医院的那场戏,看到两个人坐在一个板凳上,完成了所有的对话,让人联想到手机里葛优洗脚的场景,冯导也拍了这么一个不作为的长镜头。可以说,影片的后半部分是乏味的,这表明冯小刚的文学剧本一旦他的葛优幽默语调消失,就会“淡出为鸟”。在处理文艺剧时,冯小刚不自觉地保留了葛优的慢若有所思,即在前半段战争场景中,有一次冯小刚展示人物之间对话的场景,他还让人物作秀,用葛优的口音意味深长地说话,与当时的战争氛围严重格格不入。
可以说《集结号》后半段是一个完整的冯式镜头,但在战争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缺乏对动作镜头的操控能力,很多镜头可以看出冯的视角混乱,镜头混乱。当我们回顾《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战争场面时,会发现影片非常注重视角的统一。摇摇欲坠的场景一直是以美军士兵的视角展开,敌方德军的主观场景始终没有被发现,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主观强烈的视觉效果。然而,当冯小刚在议会中处理战争时,我们看到他在镜头中处于混乱状态。在一场国民党冲锋陷阵的战争现场,冯小刚突然把一个镜头放在国民党军后面,在显示九连的士兵进入战壕后,换成国军的视角。在国军冲锋的镜头中,冯导要求将镜头平行放置在国军队列的左侧。这种视角在真实战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一部电影的客观视角。而这种客观视角,冯导也使其摇摆不定,而在电影《拯救瑞恩》中,摇摆不定的镜头只有在展现美军主观镜头时才会出现。可见冯导滥用了抖镜头,甚至莫名其妙地以这种方式拿了物镜,可以说违背了电影语言的基本规律。只能说冯导在学说话的时候就习惯了语言片的拍摄手法,无法支撑他的电影。事实上,冯小刚是从电视剧走上银幕的,没有经过电影拍摄的专业训练。他边做边做,边做边学。他能取得这样的进步并不值得称道,但从《焦点平面》对叙事统一性的高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电影要求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