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撒哈拉故事——一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撒哈拉的故事从美丽和浪漫开始。这是一个自由的梦,飞向远方。在荷西坚持的幸福里,在婚后定居的沙漠里,这美丽壮观的风景属于三毛。去探索那个奇特的习俗,去解开撒哈拉人灵魂的密码,去追寻属于前世的乡愁——拿着相机,拿着药箱,挂着锅去济世,用棺木把小屋装扮成爱的家园,给无知的撒哈拉女人讲课,把爱奉献给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军官、工人、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感恩,三毛永远是慈悲的。作家司马中原这样评价三毛:读三毛的作品,她发现了一个由生命创造的世界,像一朵盛开在沙漠中的花。她把生活看得高于世俗,世俗需要卓越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
生命,在这样一个偏远落后贫穷的地方,欣欣向荣,它不是在为生存而挣扎。对于沙漠居民来说,他们的生老病死在这里似乎是一件如此自然的事情。撒哈拉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景点——纯粹与世隔绝,远离尘世的荒凉,白天炎热,晚上寒冷。不是我幻想的那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的一般诗意,而是一片汪洋中的残酷、落后、肮脏、孤独、贫穷。没有水,邻居都裹着布,散发着浓浓的狐臭;没有知识,90%的人不知道自己多大了;没有正义,善良美丽的沙伊达被人唾骂,她对神灵的迷信让人害怕...人们需要的一切物质享受和精神滋养,在那里都极度缺乏。
她看着升起的烟花,觉得它们几乎是优雅的。坐在棺材木做的沙发上看《大漠孤烟》,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氛围和情调。“我们为什么要做家具?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撒哈拉人一样一辈子坐在席子上?”“因为家让我们感觉更好。”这是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白手起家时的对话。这是她对生活的态度,而自由的生活,在她的解释里,就是精神文明。
在《死果》中,三毛写到她遇到了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她不小心捡到的东西(事后才知道是当地最厉害的法术),那块“像小豆腐一样生锈的红铜”,附在上面的录音机疯狂转动,踩刹车的脚碰到它就不听使唤,一些奇怪的情况差点要了她的命。对于这样一种神秘的现象,三毛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寻找合理的解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合理的存在现象。
在“娃娃新娘”这一章中,古卡这个“声音清脆活泼”的少女,还没来得及理解爱情,就被父亲嫁给了素未谋面的丈夫。而这个所谓的代价就是用20万换她的家人。对她自己结婚过程的描述,通过对比,说明当地世代相传的婚俗文化,使得女性没有选择婚姻、丈夫、幸福的权利,没有做人的权利。这既是三毛对自己幸福的审视,也是对当地人民愚昧无知的控诉。
在《哑奴》中,我写了一个奴隶在沙漠中的生活。奴隶的善良和富人的残忍,三毛不喜欢富人对哑奴的虐待,所以经常偷偷给哑奴送食物和日用品。虽然哑奴一家一直很感激她,但三毛还是因为无法帮助他们摆脱奴隶的命运而感到愧疚。哑奴被财主卖掉的时候,三毛泪流满面,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难过和无助。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三毛,为尘封的大漠增添了一丝温暖。
在《业余渔夫》这一章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里的另一种幸福。因为沙漠里的材料贵,他们的钱不够。虽然他们家里有钱,但是不会用。他们没有抱怨试图寻找另一种赚钱的方法。他们虽然抓鱼卖了,却把刚买回来的鱼高价便宜吃了。最后他们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1500。这也是夫妻俩柴米油盐酱醋日常生活中一些幽默的事情的再现。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限制下,三毛和荷西依然生活的很幸福,因为三毛用她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和态度,简单快乐的生活着。
在那个贫瘠的夜晚,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他,反而招惹强盗...大漠中的愚蠢、迂腐、迷信,把撒哈拉的苍凉推到了极致,三毛在无边的苍凉面前就像一粒沙子一样脆弱渺小。
或许每个人都曾向往过流浪,但那只是年少轻狂时的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面对生存的困境,你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然后呢?失望?厌世?颓废?这三毛都没有,撒哈拉不是她想象中的撒哈拉,但她从未改变对它的爱,无怨无悔地把青春献给了它。在三毛的话里,我没有看到任何抱怨的痕迹。你沉着、勇敢、心地善良,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被广袤的大自然和美丽的沙漠风光深深吸引。
三毛曾说:“我要在人生的过程中品尝三毛的味道,不管是春雪还是绿豆腐。”《沙漠中的旅馆》三毛和荷西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在最后,三毛称赞荷西老板用黄瓜代替竹笋做出了“竹笋炒蘑菇”。这个自然简单的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自然简单的三毛。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生活多年,条件艰苦。三毛是一个依恋沙漠生活的女人,贫瘠辽阔的沙漠在她眼里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到了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和物质资源极其匮乏。还有墓地里破旧的沙房子:狭窄而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部有一个大洞...,但这一切都打不过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把人生中最神圣、最向往的婚礼“搬”到了沙漠里。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开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修理窗户,用装有棺材的外箱做家具,在垃圾场捡汽车轮胎做自己的“鸟巢”式靠垫,熟练地用铁皮和玻璃做自制的风灯,用沙漠亚麻缝制彩色条纹窗帘...他们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造了一座充满趣味的“沙堡”。三毛也说,“一年下来,已经变成‘沙堡’了。与此同时,三毛也走进了茫茫大漠,探寻自己的真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端偏远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携带医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人治病,给当地民众发放生活用品...作为第一个踏足沙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中国人特有的博大和侠义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因此,她也用现代文明的视角来观看古代文明和沙漠风情,生动地记录了她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她描述了撒哈拉人在沙漠中沐浴时肮脏而奇特的生活习俗。因为沙漠缺水,他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他们用石块刮去身上的污垢,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方式的落后,也让三毛为自己在沙漠中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就这样,三毛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行走在沙漠中,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就像沙漠中的一朵花,处处绽放美丽,将自己的生命高举于世俗之上,那深深的爱在沙漠中流淌...撒哈拉的邻居都不尽如人意,但她可以把自己的家装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画廊,还能和邻居相处融洽。她可以从沙漠和撒哈拉人身上找到一个又一个故事。所以她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她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