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情画意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成就虽不及唐,但对后世仍有很大影响。比较著名的有:王安石的泛舟瓜州,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原诗:

停泊瓜洲

作者:王安石(宋代)

京口和瓜州只是一水之隔,中山也只有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可是,天上的月亮,你什么时候能带我回家?

翻译

京口与瓜州仅一水之隔,中山仅隔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把大江南岸吹绿了,可是,天上的明月,你什么时候能跟我回家?

赞赏:

以“停泊瓜州”为题,指出诗人的落脚点。第一句“京口瓜州一水房”,描写的是眼前的景色。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口,向南眺望。他看到南岸的“京口”离这里的瓜州如此之近,仅一河之隔,不禁想到他家所在的中山也就几座山的距离,而且不远。第二句“中山只隔几重山”暗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是千古名句,再次描绘了风景,指出季节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就是吹绿,就是动静结合,用得很出彩。传说王安石为了善用这个词,改了十多次,最后从“至”、“至”、“至”、“至”等十多个动词中,选择了“青”字。因为其他的词只表达了春风的到来,却没有表现出春天到来后,千里河堤上一片新绿景观的变化。句末“明月几时照我?”,诗人期待已久,却没有意识到,明月初起,诗人想象的是一幅“明月照我时?”,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乡愁,表达了他的乡愁!

宋代诗歌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

1,继承期

从北宋开国到赵在的七八十年间,宋诗基本上沿袭了唐的风格。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 ~ 1001)、叶巍(960 ~ 1019)、林逋(968 ~ 1028)、杨仪为代表的白居易风格。就个人成就而言,王宇澄是最大的。他是宋代第一个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诗人,写了许多描写民间疾苦的诗。就体裁而言,雕刻优美的句子和使用典故的昆西风格影响最大。165438+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的诗坛基本都是它在主导。

2.追溯期间

赵、欧阳修、梅(1002 ~ 1060)、(1009 ~ 1048)等青年作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共同反对杨仪和片面追求偶切、不强调。这一时期,梅同情民间疾苦,如田家钰、如粉贫女;苏舜钦反映了宋廷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如“感城南为永叔”、“青州败”;欧阳修揭露政府腐败,蔡襄(1012 ~ 100)。宋诗中独特的议论性和散文化特征也在此时形成。

3.创新期

165438+20世纪下半叶,王安石、苏轼相继称霸诗坛,宋诗创作达到第一个高峰。王与苏在政治主张和诗学主张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孜孜不倦的求新精神和个人风格却是一脉相承的。王安石的《费明曲》、《乌江亭》等名作,在传统题材上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了宋诗的特点,读来回味无穷,是公认的超越唐代同类作品的佳作。苏轼则以诗为词,同时将欧阳修、梅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开风气之先,成一代大观”的地步。苏轼的诗豪放豪放,触地生春,富有创新精神。他的名句《百步洪水》中的七个比喻一气呵成,就是最好的自然写照:“似兔行鹰隼,良马赌千尺坡,弦断箭离柱,闪电飞过球。”王、苏创作的一些短诗刻意求新,如王的《泛舟瓜州》、苏的《题西林壁》等,或以清新的意象表现人们的奇思妙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深思,流传久远,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诗人有黄庭坚(1045 ~ 1105)和陈师道(1053 ~ 11),他们也受苏轼的调教,但诗歌风格与苏轼不同。

4、定期设置

黄庭坚的诗有所谓“点石成金”、“脱胎换骨”之法,目的是“以旧为新”,又不失宋代革新时期的开拓精神。后来的跟风者以此为八股,形成了江西诗派,在南北宋之间影响很大。宋诗在写作技巧和音韵格律上又一次走上了模仿前人、只折腾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陈(1090 ~ 1138)等人从早期江西诗人对杜甫诗歌气质的偏爱,转变为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和苍凉阴郁的风格,体现了国难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有所改观。

5.中兴时期

南宋前期,抗敌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题材,大量爱国主义诗歌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典范,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确立了自己的风格。陆游《享受军乐》、杨万里《翟成体》(1127 ~ 1206)、范成大(1126 ~ 193)田园诗。除了爱国和抗战,农村下层人民的生活也是他们的* * *题材。诗歌的语言也趋于通俗、自然和口语化。杨万里的“传神”,陆游的朴拙,范成大的善解人意,包括朱为代表的理学诗歌的直朴,都使这一时期的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前代和唐诗的面貌。

6.徘徊期

南宋后期,已经没有更重要的诗人了。先后活跃于诗坛的“永嘉四灵”、“江湖诗派”,是宋初走晚唐老路的贾岛、姚合诗人,写出了一些清新易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和当时的政局一样,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每况愈下。直到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凝结了血泪的正义之歌扬名立万,宋诗才终于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重要的是议论性和散文化。“诗以文为本”,唐代一些诗人如韩愈等已有起步,但以此为标准而成为一代诗风的人,自欧阳修、梅等人,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都达到了极致。从“以诗为文”到“以诗为论”,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深植于时代的。北宋时期,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变法及随之而来的派系斗争一直是知识分子关注的主要问题。南宋末年,主战与主和把朝野士人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谈时事,争荣华”是这群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改变了唐人固守前代注疏、疑经惑古的旧习,成为一种风气。已经官僚化的学者被加上了学者的身份。所谓好争论的人,主要是这两个特殊背景造成的。

关于宋诗的讨论还有一个特点:对理性的兴趣。所谓理趣,是指诗歌意象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教的禅机。宋代最有意思的代表著作,多为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所作,他们的哲学思想在理学形成之前已经自成体系。比如苏轼的《二韵,赠旧诗》:“若春来,不回洪,除非踏旧径。但愿老师真如明月,瓮中无人相会。”即源于《高僧传》所载的醋头僧斗机锋颂。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产生和形成,二是作为诗歌批评方式的“诗话”的产生和流行。宋代流派众多,与佛教宗派的刺激和复杂的政党斗争有关。比如北宋末年,吕本中(1084 ~ 1145)写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黄庭坚以下列了25人,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江西诗三派,就像禅宗的“法四”一样。名单中所列的人都是以名节为上进心,气味相同。至于文学观的差异导致诗人门户之见和严格壁垒,与“诗话”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