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全文|欣赏|读后感

李庆熙《张三》全文|赏析|读后感

李庆熙

张三不能喝酒。他一沾酒,就会仰面。如果他脸红,他就会喝醉。如果他喝醉了,他就会喝醉。有一年给婆婆过生日,被姐夫劝了两次,当场就实现了。那次他出丑真的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每天都可以讲。

他也不喝茶。他说喝茶不如喝橙汁,喝橙汁不如喝柠檬汁,喝柠檬汁不如喝咖啡,但喝咖啡总比不喝好。

只剩下一个爱好,就是抽烟。他烟瘾很大,这给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就说那天晚上,突然有人敲门...

新人,好同事,瘾君子,穿着拖鞋来了。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来找他“蹭”几根烟。附近的商店早就关门了,这个时候也没地方买烟。

烟民聊天,吸烟本身就是话题。他们坐在沙发上,谈论着市场上烟酒的涨价。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我们经常就实质性问题交换意见。同事说的时候有点生气,认为此举纯粹是为了限制消费。张三说,事情不能一概而论,烟草的价格自然要下调,酒的价格确实要大幅度提高。对方冷冷摇了摇头,烟酒一家,自古以来,分不开。张三叫他不要执迷不悟。认为好坏不分是愚蠢的人的观点。

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抽着烟。将近十点钟,张三发现情况不妙,最后那盒烟已经用完了。每天都有几千支烟,于是他们聚在一起,越抽越凶。谈话进行得如火如荼,主人不忍客人离去,决定出去借个箱子。

“等一下,我马上回来。”

张三穿着拖鞋下楼了。这里相邻的几栋房子都是他们单位的宿舍,住的都是同事,他都认识。但目前大部分人都已经关灯睡觉了,不方便贸然到访。需要观察哪家的灯还亮着,主人有没有抽烟...

在大楼对面的墙下,有一个水泥垃圾箱。张三爬了上去,选择了一个便于观察的角度。

让我们从第一单元开始。六楼,只有西边第三个窗户还亮着。那位先生不抽烟,但这是酒漏。他在房间打嗝,都能闻到楼下酒糟的味道。五楼一片漆黑,四楼亮着灯的是个寡妇。以前她男的抽烟,她也抽几口。可惜切死的早,接不上。再往下,三楼有两个吸烟者。似乎他们还没有躺下。但是遇到这两个,张三就疑惑了。西头夹克去年向他借钱,他没借。那个男孩说他想买一台彩电,他要价一千美元。当然,一包烟不等于一千块钱,但说到“借”字,也是要看人情的,要有给有取。这一权衡,张三有点不好意思。至于洞头的会计洪,那就是后话了。他们联系频繁。然而,不久前,洪会计只是向他借了一盒烟,并没有还给他。这时候来找你不是很好的讨债吗?人情也很微妙,礼尚往来既公平又不完全公平。如果两端是平的,就失去了那个意义。是的,有赠品,有销售,但是这个东西就是不能退。除了这两个,一个单位没有别人。二楼以下没有灯。

第二单元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很多亮灯的窗户,但问题是这栋楼吸烟者的身份不好掌握。比如双胞胎兄弟,一对12岁的孩子,经常叼着烟在街上扔石头。你能问他们借香烟吗?另外,三楼牛经理的二媳妇有时会看到她在阳台上抽烟。香烟夹在她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之间,人还遮遮掩掩的。如果你想借根烟抽,说不定她甚至会说你诬告她,侮辱女性!另外,还有所谓的“烟民”,平日里上课跟大家打几支烟,回家就不抽了。那些女人真是娘娘腔,闻到一点烟味就不让男人上床...虽然上述情况不同,但恐怕他们的“烟民”身份并不可靠。上下左右,这楼里真的抽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锅炉工大新。这家伙不做正经事,偷鸡摸狗,捡破烂。张三从不和这种人打交道。另一个是新来的党委书记老冯,住在三楼的一个中间套间(可能是临时的),房间里开着日光灯。张三盯着窗户,犹豫了很久。半夜去书记家借烟是不是有点小意思...这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在他下定决心之前,灯灭了。出去了就没事了,张三的心也就放松下来,很快就下来了。

只剩下三个单元了,就是张三自己的楼。这个单元的内部结构与前两栋不同。南边,有的人两扇窗,有的人一扇窗,有的人三扇窗。一不留神就错账了,一户排错了,其余的都错了。现在,在五楼中间有一扇明亮的窗户。那是谁的房子?王火子的家?不对。魏打着哈哈搬走了。丁胖子的家还没到呢...妈妈,我差点糊涂了。我拉了半天,原来是我的窗户!张三拍了拍额头,忍不住笑了。他耐心地坐着,默默地在心里排好队。六楼,五楼,四楼,三楼...挨家挨户,都面向户主。当然,主要是识别那些开着灯的窗户。那些是谁的家?那个人是不是抽烟,是不是真的抽烟;它的身份和地位是什么...

大自然不会关上一扇门,但它会打开另一扇门。这时,在这个单位,张三终于找到了一个靠谱的目标。就是它——四楼左边第七个窗口。看,迷人的灯光!那家伙真能熬夜。我怕他抽不够就睡不着。为了避免出错,他仔细数着窗户,在心里核对着住户名单。好像一点都不差。

他走进大楼,一口气跑上了四楼。敲了敲门,却发现那个人不在。主妇似乎刚睡醒,隔着门问:

“你是谁?”

“听不出来吗?我是张三!”

“喂,发生什么事了?我的嘴不是去你家了吗?”

“哟——”张三一愣,不禁哑然失笑。“别告诉我,我忘了!”来自人民文学,第7期,1985。

你可以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沉溺于某种欲望的寓言。然后,张三专注于抽烟这个爱好,看不上其他爱好,所以他的爱好是极端的(谈烟酒价格),而挖空心思、专心焦虑(借烟)等一系列事情,却失去了理智,忘记了事业,意义可就大了。

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看做是目的和对立演变的象征。然后张三确定了目的后,又想尽办法去找,但最终行为却变成了对抗和悲剧。喜剧怎么样?挺有启发的。

…………

总之,这篇文章很有趣。如果总是执着于“意”,很可能会失去对文本的兴趣,也可能像张三那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观察,最后却一无所获。所以,品味文本中的趣味可能更重要。

只有用智慧看待生活,才能产生兴趣。因为聪明而跳脱,因为同情而宽容理解;从平凡琐碎的事情中发现生活的意义,进而产生一种开朗、满足、微笑、超然的心态。作者正是以这种心态来观察张三的一生,所以小说中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微笑。

张三既然不能喝酒,不能喝茶,就把笔法延伸到了很远的地方。醉酒的琐事,喝茶的推理,不可理喻,奇妙无比,似乎是人类微妙心理的一种表现。由此,话题浓缩到了吸烟上,如果把前两个话题分开,就更明显了。就这样,看似毫不相关的材料被巧妙地粘合在一起,产生了深远的趣味。当然,我们也能找到原因和兴趣。

小说主体由瘾君子“搓”烟和张三借烟组成。在烟酒涨价的讨论中,双方各执一词,各抒己见,作者写的一本正经中透着滑稽,冷冷的感觉中蕴含着热情,构成了幽默的意境。“每一个知己都有几支烟”而张三的扬烟抑酒的论调,恰恰成为了一种温柔的讽刺。并且从辩论到“主人实在不忍心客人离开”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切同情。因此,从矛盾和冲突的角度去理解人性,而又超然地去欣赏人性,是本文的主导特色。

张三对三个单元建筑的观察,是从他的心理写出来的,却能和作者一起让人会心一笑。原因是作者善于发现矛盾。“西夹克”和“东会计”都是“烟民”,张三借不到。原因正好相反:一个是向张三借钱但张三没借,一个是向张三借烟,张三借了。但是,用“人情”来解释“道理”是矛盾的。“当然,一包烟不等于1000块钱,但说到‘借’字,也在于人情,要有给有取。”“人情也很微妙,礼尚往来既公平又不完全公平。真的要两头平,意义就少了。”通过享受矛盾,揭示人性和人情的“意义”。读者理解了这个意思,就和作者势不两立,相视而笑。

第二单元的观察是让作者换个角度,第一单元是人情纠葛,第二单元是世情。双胞胎兄弟,牛经理的二媳妇,甚至上班抽烟的男人都抽烟,但不是“烟民”。可以看作是两个烟民,一个太低太错借烟,一个太高太对市委书记。这种矛盾自然反映了社会矛盾,但从张三的心理来看,这种矛盾获得了更深层的意义。

张三数到自己家,突然醒了;当我找到另一个家庭时,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个可靠的目标。将两者进行比较是有意义的。然而,让我们发笑的是无穷无尽的。不就是我们这种普通人那种可爱的,可悲的,可笑的感情吗?作者的同情和超然的态度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同时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