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同性恋卷土重来

同性恋的定义是其性取向是同性的性取向和行为。同性恋只是性经验和性行为的一种变异。现代性医学和精神病学并不把同性恋视为性变态,更多的学者更倾向于把同性恋视为当事人的“性爱”或性取向,甚至把它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和精神病学学会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精神障碍,而只是性取向的不同。

国际科学界的主流思想从心理健康和精神病学的层面否定了同性恋与社会道德有关的观点。若干年前,同性恋被列为性心理障碍(性变态)。随着对同性恋在智商、心理平衡、判断力、可靠性、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否定了同性恋被认定为心理障碍的观点。同性恋统计

德国著名性学家、同性恋最早的研究者赫茨菲尔德认为,同性恋和双性恋占总人口的1%到5%。后来多项调查发现同性恋占人口的10%,美国建立了10%的社会,也就是说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同性恋为主(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

1/3的男性青少年在青春期会表现出短暂的同性恋行为,但大部分在以后会变成完全的异性恋。只有大约5%的男性和大约2%的女性终生(绝对)是同性恋。中国近几年的一些调查显示,16.6%的大学男生有过同性性行为。只有8.4%有心理倾向;4.2%两者都有。

在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群中,双性恋占绝大多数。他们都可以进行异性性活动,甚至感到快乐,但他们的偏好是同性恋。同性和异性婚姻可以维持,但是他们的异性婚姻并不稳定幸福。

同性恋的原因

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同性恋的成因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性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因素的确定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理论得到证实和一致认可。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生理理论和心理理论上:

生理理论。包括(1)胎儿染色体因子;(2)大脑因素;(3)激素因素。生理学研究同性恋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中,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引人关注。它通过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中同性恋的比例得出了可靠的结论,遗传因素部分影响同性恋倾向的形成。其研究表明,57%的同卵双胞胎是同性恋,而异卵双胞胎只有24%是同性恋,而普通兄弟有13%是同性恋。

同样对女性的研究表明,同性恋女性50%的同卵双胞胎、16%的异卵双胞胎和13%的普通姐妹也是同性恋。

心理学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理论,侧重于同性恋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和环境因素造成所谓的情境性同性恋。

学术界认为,社会心理因素是同性恋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显露出来,其表现程度取决于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经历和性经验。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养他们正确的性取向非常重要。例如:

@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从一个软弱的父亲,变成一个愤怒的、破坏性的,或者说被动的、孤僻的、无足轻重的、强势的母亲,盛气凌人,过度保护孩子,让男人女性化,女人男性化。

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比如男生玩女生的玩具,和女生玩游戏。

早期的性经历,尤其是第一次性经历,也就是青春期(性朦胧)的遭遇和经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一次性经历极其重要。如果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你可能一辈子都是同性恋。原因是:由于第一次性经历意义重大,印象深刻,当事人可能会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系在一起,很难将其分开,尤其是

当这种经历在早年生活中发生时。

@性教育被忽视或拒绝。

@俄狄浦斯情节

同性恋的原因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目前尚无定论。

为什么男人会变成同性恋:

1.母亲过于依赖父亲,缺乏性别认同。

2.这位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并将这种感觉传递给了儿子。

周伟的女性太多了,比如母亲、姐妹、阿姨等。,使得这个男生在思想、言行上都趋向女性化,习惯了女性的行为模式。

父亲本想生个女儿,却生了个儿子,于是有意无意地被教育成了女孩。

5.经常被父亲鄙视责骂,大男子主义堕落的儿子。

6.父母双方都害怕性,强烈排斥;在这种家庭中长大,使得孩子对性的观念扭曲,长大后不容易适应异性生活。

7.母亲过于溺爱儿子,导致母子之间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情感联系,让儿子相信世界上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成为自己的配偶。

女同性恋的原因

1.失去母亲不一定会导致同性恋,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父母不和会影响。

2.女性都经历过情感创伤:比如被强奸或被卖为妓女,认为自己无法与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会在与男性相处中无能,不信任男性,或者厌恶男女关系。此外,一些女权主义者也有因敌视男性而发生同性恋行为的例子。

3.母亲让女儿感到害怕做女人,或者父母强烈希望她是男人,安排明显的男性性别社会化体验。

同性恋的类型

绝对同性恋:顾名思义,只有对同性的渴望,

双性恋:他(她)可以同时被同性和异性唤起,与同性和异性的人发生性关系,并获得性高潮。

情境性同性恋:是纯粹客观因素导致的同性恋性行为模式。一旦你能走出这个环境,你就会恢复原来的性行为。通常是男女长期和同性关在一起的结果,比如在船上或者监狱里。如军舰、舰船、监狱中的同性性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发泄性欲。

主动和被动:同性性行为有时会成为行使权利的象征,让一方表现出对另一方的控制。多见于中年人。他们会突然不可抗拒地产生与同性发生亲密关系的想法。这些人平时可能会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性欲。一旦超我功能被削弱,他们的控制力降低,或者遇到特殊的生活危机,他们可能会从同性恋幻想中寻求满足。

其他类型:商业型,放纵型,等等。

同性恋与道德

同性恋不能算神经病,只是性发泄的一种不同方式。道德是人为的,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就是道德。所以只要是双方同意,不涉及青少年和其他不违反现有法律的同性恋者,都可以认为是道德的。异性性交的目的大多也可以认为是为了获得快感,它的诞生可能就是目的。也可能是获得快感的附属品,同性恋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性快感。他们目的相同,但方式不同。

最自信的同性恋群体认为,同性恋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同性恋与女性化无关。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同性恋。同性恋和正常人相比,只是在一些性方式上不同,性关系的对象不同,其他都没什么不同。人有爱的权利,也就是爱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恋爱对象是异性没有问题,是同性就不能公开。这公平吗?我们在这里的目的是让世人正确对待同性恋,不要认为他们是怪物,有病,身体残疾,可怕等等。在道德(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社会没有必要强行干涉和强制他人的私生活。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人类活得更轻松。

同性恋与社会

同性恋违反了性取向的生物学规律和绝大多数的人类取向,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性心理异常。因为同性恋涉及到一些道德、法律和一些家庭的稳定,更多的是因为大多数同性恋者改变性伴侣或性取向,与艾滋病等一些严重疾病密切相关。除了对同性恋的无知,这些方面都造成了社会对同性恋的抵制。

很多同性恋者过着封闭孤独的生活,不是因为他们病态,而是因为除了自己内心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压力之外,还有外界的精神压力。很多已经能够接受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依然深陷抑郁,这不是来自于他们的性取向本身,而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这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行为规范的压力,如正常的家庭、婚姻、爱情、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等。

2).来自周围人的误解、偏见、厌恶和仇恨;

3).我不能向任何人表明我的真实倾向,所以我要过双重生活,做一个双面人。

4).找不到理想伴侣,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同性恋。

5).感情和生活上没有社会支持。

他们感受到的压力主要不仅仅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不是来自痛苦的自责,而是来自对社会规范的恐惧。这些人中也有严重的抑郁症和心理不适,但根本原因不是同性恋本身,而是同性恋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他们需要的理解不一定是支持,更多的理解是不想要太多的拒绝和排斥。

同性恋婚姻生活

在我们看来,中国男同性恋和西方同行最大的区别就是婚姻问题:在西方,只有5/1左右的男同性恋结婚,3/1的女同性恋结婚;我们国家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要么已经结婚,要么准备将来结婚,只有少数人真正打算过一辈子单身生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规范的压力——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婚姻和家庭价值观,特别强调传宗接代。所以在行为准则里特别统一的是大家都要结婚。

对婚姻的态度:

——我不想结婚,但不得不结婚,但希望越晚越好。

——婚姻是为了缓冲社会矛盾。对同性的爱是真爱。保持双性恋。

-我宁愿不结婚。尤其是已经结婚的。

同性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首先要明确的是,心理治疗并不是针对同性恋本身的。这是一种冲突和自我不和谐的性体验。同性恋本身就是性取向的问题,所以不存在“性倒错”,但这种个人取向对社会的伦理道德没有建设性,打破了传统生活,应该及早介入。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成年人,要尊重个体对自己改变的态度。缓解他们因社会文化而产生的内心冲突。

治疗还是不治疗?首先是对有同性恋行为的人进行分类,然后区别对待。

同性恋人群中只有少数绝对的同性恋。他们不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有什么问题,也不想为此改变或就医。绝对同性恋(又称核心同性恋、先天性同性恋)是发生在成年男性中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持久的同性恋形式。这种狭义的同性恋者几乎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特征或人格障碍,在体型或举止上也没有女性特征。他们除了在周围环境中几乎察觉不到的同性恋行为外,很少有越轨的性行为,他们的同性恋态度也往往不为人知。他们有高度的社会意识,他们经常否认或隐藏自己回避社会问题的本能倾向。他们往往回避婚姻问题,很多人独居。

如果他们来咨询,一般都是因为社会矛盾和恋爱心理来看病。在这种情况下,咨询的重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危机或减轻他们的情绪痛苦,可以采用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更好、更现实地适应当前的情况。除非患者希望改变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否则不需要治疗。因为同性恋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状态;改变性取向的相关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抑郁和性欲低下。

但是,在有同性性行为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原因导致的性认同障碍,是性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这类人表现出对同性性行为的困惑、内疚、痛苦和焦虑,以及特殊环境导致的性身份心理障碍。这样的同性恋应该得到治疗。从心理上缓解他们不必要的焦虑和性认同障碍,用行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调整他们的性取向。如果有异性行为史和幻想史,那么改变很可能成功。

从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同性恋被认为是性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尤其是未成熟青少年的同性恋行为,大多是环境因素或自身性和心理发育迟缓造成的,需要尽早纠正和治疗。对同性恋的治疗更多的是预防,预防要从童年开始。当发现一些模糊的、无意识的同性恋倾向(性别模糊和扮演异性角色,比如男生喜欢穿裙子等。),要加强教育引导。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其实同性恋并不病态,只是很多人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