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日本文学中“哀美”的内涵?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反复强调:“平安朝的‘丧物’,成了日本美的起源。”“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在写《伊豆的舞女》的时候,就把主角看成是“两个人的悲伤从属于美,美制约着悲伤,含蓄的悲伤和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悲伤美的抒情世界”。叶指出:“艺术美的三种特殊形式,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极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别美的感情和兴趣相当普遍,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民族性格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含苞待放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蓓蕾和花朵里藏着一种可怜的悲伤,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悲凉感和无常的美感,才是日本人“哀美”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