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在现代文学和传媒中有几种主要的形象。

(24分)中国的形象在现代文学和传媒中有几种主要的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危险船只”和“陈箓”

在1903出版的刘鹗《老残游记》第一章中,有一个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太平洋上一艘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不知所措的水手,有迷茫的船长,有趁火打劫的强盗,有跳海逃生的人,有鼓动民众造反的扬声器。自命不凡的老瘸子以为只要给他们送个指南针,调整一下路线,就能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舟送罗盘和限时仪到险船上时,却被认定为“洋鬼子派来的汉奸”,被砸翻。

类似于“危船”比喻的中国形象,也有“陈箓”的形象。当代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诗中。他们都用“陈箓”来表达他们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祖国陈箓人有责,我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章太炎写了一篇署名“陈箓居士”的文章。

材料2“东方病夫”和“东亚病夫”

“东方病夫”这个词出现在英国侨民Xi安门赞助的《紫林西报} 1896 10 June 17》的一篇文章中。时任《时事》主编的梁启超将其翻译为:“中国这个东方病夫,麻木不仁已久,但病根深自中日。

1938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代表团途经新加坡回国,当地报纸刊登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奥运五环下,一群留着长辫子、穿着夹克、面容憔悴的中国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巨大的鸭蛋,标题是“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义词。

梁启超在65438年至0906年间完成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为世人所知为一病夫,双手麻痹,以致丧失保护之功能。东西方各国都在磨刀霍霍,向内转,杀我。”

材料3“睡狮”和“醒狮”

“睡狮”和“醒狮”的概念,起源于19年底。被流放到日本的梁启超在《动物自由书》(1899)中将伦敦博物馆陈列的一个狮子般的巨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1902 65438+2月,蔡元培分析国内外形势:“中国的睡狮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进入民族主义时代。”此后,许多革命家的文章中出现了“睡狮跳舞”、“警察睡狮”、“睡狮,梦醒”等比喻。

《王茂青笔记》第八卷附录“睡狮”一文(大致意思):外国人称中国为睡狮,终觉醒来。外国人用这种语言提问时,都笑而不答。后来遇到一个驯狮师,讲了自己的经历,故事就解决了。他说:我把生鸦片放在牛肉上作为狮子的饲料。刚开始是一点点,逐渐增加。当使用一定剂量的鸦片时,狮子整天都在睡觉,让观众玩耍。虽然我有时候会咬牙切齿的大喊大叫,但是就像睡觉一样,只是不咬人。驯狮员接着说,你们国家大如狮子,饱受鸦片之苦,这还不够吗?

——《中国形象在现代文学和传媒中的几种主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