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在犯罪心理学中经历的心理实验叫什么?

电车问题。他经历的不是实验,而是犯罪。他面对的不是调查,而是人命。

电车难题的原版是这样的: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们驶来,一会儿就会把他们压死。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杠杆,让电车去另一条轨道。然而问题是,疯子把一个人绑在了另一条电车轨道上。

考虑到以上情况,该不该拉杠杆?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身份提示,大部分人都会决定换轨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但是,如果提醒赛道上的人,他们的身份是他们的亲人,大多数人会决定不换赛道。

但当这个问题变成:你站在天桥上,看到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在跑道前面,有五个人在工作。他们不知道电车正朝他们开来。一个很重的路人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巨大的体型和体重刚好可以让电车停下来,让它出轨,这样它就不会撞到那五个工人。

你是应该动手把这个胖胖的路人推下天桥去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坐视电车撞到那五个工人?(请不要争辩你可以打电话给那五个人。这只是一个实验。)面对这种情况:把路人扔下天桥,电车出轨救五个人,还是不要做了。电车撞到五个人,大部分人会选择不做。

这说明人类所拥有的道德直觉,在第一种情况下,像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像道德义务论者一样行动。

电车难题最早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堕胎与主义的双重影响》中提出,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尤其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多数道德决策都是按照“为最大多数人提供最大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显而易见的选择应该是拉杠杆救五人只杀一人。

但功利主义的批评者认为,一旦你拉了杠杆,你就成了不道德行为的帮凶——你对另一条轨道上一个人的死亡负有部分责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你处于这种情况,要求你做点什么,你的不作为同样会不道德。简而言之,没有完全的道德行为,这才是重点。

很多哲学家以电车问题为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往往会迫使一个人违背自己的道德标准,还存在没有完全道德实践的情况。

道德主义认为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五个人的命比一个人的重要。不杀人是道德义务,救人也是道德义务。这两种道德义务相互冲突。道德主义的意图要求,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应该行动。

功利主义认为,就数量而言,五大于一。所以五条命比一条命重要。当一个人必须被抛弃时,应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来拯救许多人的生命。然而,功利主义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生命是无价的,没有人有这个权利,也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拿五条生命和一条做比较。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更功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