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动漫
我以前在《宋宫词》里讲过宋真宗的龙袍:明明有宋代皇帝制服的画像传世供参考,为什么非要“自立门户”“自主创新”造出一套四不一样呢?其实我仔细考虑了一下,个人觉得导演应该承担一半责任,另一半应该由清人承担。你可能会有点惊讶:《大宋公祠》里的龙袍是错的。为什么清人要负一半责任?别担心,听我说。宋朝的袍服和其他朝代的袍服不一样:不奢华,样式也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古代,早期的皇帝最熟悉的就是穿龙袍的形象。例如,我最近一直在向您推荐颜的名画《历代帝王》。在这幅图中,几乎所有中国早期的皇帝都穿着长袍:历代的皇帝。所以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包括后来的皇帝刘备,曹操,孙权,甚至刘禅,都是龙袍的形象。影视剧里秦始皇的老版三国里的刘禅是另一种圆领龙袍,以唐朝和明朝为主。这件龙袍的主要特点是:一、领口是圆形的;二是龙袍绣有龙纹;第三,通常搭配一顶黑色的帽子(帽子在头顶)。比如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太宗画像,就是这样一幅图像:唐太宗画像更熟悉明朝皇帝的图像。比如同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英宗朱瞻基,有一幅画像是这样的:朱瞻基的《太祖朱元璋画像》和《太祖朱迪画像》都有相似的画像:朱元璋(右)和朱迪(左)之间的龙袍与唐明是一脉相承的。包括明代中后期的龙袍,都没有脱离明初的规定,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十二章。另一种我们最熟悉的龙袍是满族的黄色龙袍。这种龙袍其实继承了明朝龙袍的风格,只是领口大改,帽子由锄头改为红色的“天坛”帽:我说了这么多康熙的画像,其实是想说明,在我们的印象中,龙袍不是黑袍就是绣龙的龙袍。但宋朝皇帝的龙袍与历史上其他朝代完全不同:更为朴素,没有任何装饰,简单到与大臣们的服饰几乎一模一样。皇帝的帽子也很奇怪。两只长长的“硬脚”把皇帝的帽子塑造成了一个“飞头”。宋代皇帝画像宋代还有一种龙袍:皇帝穿红色龙袍,方心,田童冠。与其他朝代的龙袍相比,这种服装也很奇特。从地位上来说,它的地位接近其他朝代,一般是皇帝在比较重要的场合佩戴;但是从款式上来说,这种服装的款式和其他朝代的完全不一样:宋朝的帝冠。所以宋代历史剧是重灾区,龙袍经常出错是正常的。我估计大家看了我上面贴的两张图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奇怪?因为很少见。的确,我看的不多。比如电视剧《大宋皇帝赵匡胤》中,赵匡胤穿的龙袍是这样的: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里都说过,在赵匡胤的剧照里,宋朝皇帝会穿什么样的衣服,你会发现这部剧里赵匡胤的龙袍真的不对。电视剧《能有几多愁》中,出于剧情需要,唐朝皇后李煜穿了黄白等鲜艳的颜色,而赵匡胤则穿上了黑色的龙袍:《能有几多愁》剧照中龙袍的设计还不错,虽然不符合史实,但至少在风格上看起来还不错。这在影视剧不讲究服装的年代,算是比较良心的设计了。有没有人设计良心,更贴近史实?当然有。比如几年前被人津津乐道的黄晓明主演的电影《仲晶岳飞》,其实宋高宗和赵构穿的服装更符合历史:《仲晶岳飞》的老版《水浒》剧照也可圈可点:当然,老版《水浒》剧照是有瑕疵的。比如龙袍上有龙的图案,其实是不对的。老版《水浒传》中宋徽宗的衣服也少了一个方领。有没有完全符合历史的?是的,但是还没有上映——我已经花了好几篇文章来赞美这部剧了。它的名字叫孤城闭关:孤城闭关剧照现代影视剧中,宋朝的龙袍频频出错。说到底,清人这锅得背一半。为什么宋朝的龙袍经常出错?就像我刚才说的,因为和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官服有点特别。但是,其实清人在拍摄有关宋朝的历史剧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不少麻烦。比如《忠义岳飞》中,赵构的服饰不仅有田童冠服,还有龙袍:《忠义岳飞》剧照在唐朝和明朝都很流行,但宋朝的皇帝一般都没有这样的龙袍。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只有在惠宗王朝和南宋后期,宋朝的皇室才会在衣服上绣一些图案。一般情况下,宋人在衣服上是不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的。为什么?因为宋朝提倡简约,在衣服上搞这些东西太俗了。但是,为什么这部剧的导演能拍出天官服这样的稀世古装,而皇帝的日常服装却有问题呢?因为大清人!例如赵匡胤的肖像,这幅画实际上是古代人画的,不是当代人画的。在这幅画中,宋太祖·赵匡胤穿着一件有龙图案的龙袍,你也可以称之为龙袍。显然,如果我们以这幅画作为参考,那么赵构在《仲晶岳飞》中的服装是正确的。但是这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幅画虽然是古人画的,但是是宋代的人画的吗?不完全是。很多类似的画都是清朝的人画的。例如,对于宋真宗来说,最熟悉的肖像是宋真宗玉容,它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这幅画中,宋真宗像其他大多数宋朝皇帝一样,戴着方帽,穿着红袍。但在很多书籍中,在介绍宋真宗时,作者都引用了这幅画:清朝所画的宋真宗的两幅画,区别在于前者的龙袍没有装饰,而后者的龙袍在肩部和胸部分别有一些龙的图案。这幅画是典型的清人作品。当然,不仅皇帝的服饰被清朝弄错了,宋朝很多文官的服饰也被清朝弄错了。比如影视剧中的包拯形象是这样的:包拯在这里,包拯穿着一件金绣袍看起来很霸气。这个形象现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的记忆。这个形象其实来源于京剧中的包拯形象:京剧中的包拯。所以,其实这个形象也是清人塑造的。在清人塑造的包拯形象中,包拯一直穿着绣袍。其他文臣武将或皇帝,无论哪个朝代,只要是清人为他作画,一般都穿绣袍或龙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于清人来说,汉族服饰已经消失很久了,脑海中留下的唯一记忆就是明朝服饰。唐宋相隔太久,清人对服饰的研究也很困难。而明清两代的更替,使得中国服饰断层。清代人文主义画家所能做的,就是把他们仅有的记忆,交给“古人”的画像,交给戏曲的形象。新版包拯的服装也不对。我们在读历史、看话剧的时候,懂得简单的考证和区分是非常重要的。清朝的画给很多人造成了很多修复古装的麻烦。不过我刚才其实已经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清人绘画的特点:第一,如果清人画宋朝皇帝或者文武大臣的画像,他们的衣服一定要有非常鲜艳的图案。这种装饰一般以明朝的服饰为蓝本。赵匡胤的肖像。因此,这幅赵匡胤画像也是错误的。其次,清人画的“古人”,往往头上有帽。比如这幅朱元璋的画,百分之百是清朝画的:知道朱元璋画像的区别有什么用?说了也没用,当然也没用。说有用,自然有用。我觉得这种分辨能力代表了一种文化素养,一种审美。如果你掌握了这种审美,你会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当你发现一些错误时,你其实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或朋友真相。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身边会有更多了解文化和历史的人。然而最近我遇到了很多“杠杠”。比如上一篇关于《大宋宫中诗》的文章,很多人看了一个标题,评论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在追逐进步的时候,有些人不仅选择原地踏步,还想尽办法阻碍别人的进步。当有人仰望星空,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冷冷一笑:“没事!”!“虽然我们现在在看一部剧,但是讨论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服装问题,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人要想在思维、观念甚至心态上有所进步,避免成为井底之蛙,还是要从小事做起。从小的改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