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忍辱修史,公道讲理,不畏强权,有见识的人。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子长,左凤仪,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第五年(公元前145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于公元前90年,享年55岁。(注1:前145摘自《太史公序·正义》,根据唐代张守节《正义》注:“太初元年,迁四十二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推高了42年,是景帝中原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人说的。前者135取自《太史公序》中的索隐,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二十八岁,顾易军毛,”。也就是说,汉武帝第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28岁被提升为太史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该是司马迁的出生年。郭沫若等人这样说。注:持“建元六年”论者竭力证明博物学是对的,却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博物学上的这篇文章记载了《汉书》,书中记载了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阶、拜官年限、俸禄等。如此详细真实,出自汉代文献记载,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原始资料,其价值远超一般史书。其次,司马迁的《报任安》中有一句话:“可惜,我家下人早失二亲。”比如,按天理,司马迁生于景帝五年,其父司马谈死于元丰元年(公元前110)时,司马迁应该是36岁。按照常理,36岁就去世的父母,不能说“早丧双亲”。比如,根据博物学,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也就是他的父亲26岁就去世了,这样说他早就失去了父母是有道理的。三、司马迁《致任安书》成书于郑和二年(公元前91)。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原五年,今年应该是55岁。他20岁左右成为一名医生,并被邀请到全国各地旅行。那么,他应该说已经等了三十多年的罪了。显然,司马迁连自己做过的事都不会忘记。到了10年后,也就是梁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他的理论。除了张守节的“正义”之外,持“景帝中原五年论”者还提出了以下问题或论点。首先,王国维认为“二八”之年应为“三八”之误,因为后人引用了博物学。《正义论》指出,司马迁的“四十二年”是正确的。其次,根据《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他命令全国各地的富民迁居茂陵。郭杰没什么财产,被迫搬家。司马迁也见过郭节。他说:“我觉得郭杰长得不如一个中国人,还缺字。”如果司马迁出生在六年前的建元,那时他才九岁,绝不会对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如果司马迁生于景帝五年,十九岁,似乎更合适。第三,根据《汉书·儒林外史》记载,司马迁向孔安国学习古代汉语。但据《孔府史记》、《子同治鉴》记载,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司马迁在元朔二年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不可能去国子监和一个经学大师请教讨论。如果你出生在景帝在位第五年,今年是十九年,这似乎是有道理的。注2:司马迁出生在哪里?《太史公序》云:“迁龙门,耕河山之日。”关于这个龙门在哪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在陕西韩城,一种是在山西河津县。陕西韩城最早的倡导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与此同时,韩城的鬼城许村住着冯和童两个姓氏,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太史公的后代。他们自称原是司马氏,因为司马迁下狱,后人觉得丢脸,于是改姓: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了“通”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丰”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证。持山西河津县观点的人认为,龙门(包括龙门山和禹门口)自古就有山西河津县的记载。黄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出禹门口,由北向南急转,正是司马迁所说的“农牧河山之日”。据悉,这里曾有一座“汉代太史公司马故里”的纪念碑,可惜在兴修水利时毁于一旦。而且现在村里还有司马氏居民。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朝中央政府立下官令,掌管御书,搜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写一部通史,但愿望没有实现,死了。他临死的时候告诉司马迁,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小时候很努力。十岁时,他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随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和古文历史。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他怀着求知的欲望,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了历史遗迹,收集了各地的传说。司马迁通过对西汉开国前后的名胜古迹和史实的实地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后来的《史记》编纂做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业,制定圣旨,能够看到大量的书籍、文献和国家档案,这是司马迁编纂史书不可或缺的条件。汉武帝元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领兵随李光礼攻匈奴,大败投降。汉武帝问司马迁如何看待李陵,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敌众,又没有援军,责任不完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有意为李陵的归来开脱,就痛斥汉武帝的爱将之兄李广利。于是,司马迁被投进了监狱,判了贪污罪。三年后,他被赦免出狱,更加努力地写史书。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编纂。司马迁去世多年后,他的孙子杨云将这部52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众。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代文献传记。汉元光、元朔年间,师从现代文学家董仲舒《公羊春秋》,师从古文家孔安国。20岁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走遍江淮流域和中原大地,所到之处考察风土人情,收集传说。不久,他成为汉武帝的大夫、侍卫、扈从,并随他多次下西洋,曾向巴蜀派遣使节。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官,掌管天文历法和皇家地图集,所以要看史家收藏的书籍。太初元年(前104),与、罗等人订制历,以取代秦承袭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从此,司马迁开始写史记。后来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定罪,下狱,腐烂。出狱后,他担任秘书,继续愤然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人们称他的书为《太史公书》。它是中国第一部传记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逼真,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写了一本书《报任安》,描述了他的牢狱之灾和著书立说的雄心壮志,为历代所称道。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因为直言不讳的建议而锒铛入狱,但他更加怒不可遏,著书立说,创造了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的史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1.继父直,史官,司马迁、于子长,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山下(今陕西韩城县)。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入仕,开始从皇家图书馆中整理、挑选历史典籍。司马迁祖上并不十分显赫,家族世代掌管太史公位。但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却以此为荣。在他们心目中,编撰历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一生。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本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指导下,司马迁十岁开始学习古代汉语。后来跟董仲舒学《春秋》,跟孔安国学《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很快,很有学习精神。司马迁的父亲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泪对他说:“...我死后,你必须继续做一个太师。别忘了我这辈子写通史的愿望。你必须继承我的事业,别忘了!司马迁听了这番恳切的嘱托,大吃一惊。他看到了父亲作为历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知道父亲把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身上。司马迁含泪低下头,悲伤而坚定地回答:“儿子,虽然我没有什么才华,但我一定会完成你的心愿。“司马迁立太史令后,有机会阅读外界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这为他日后写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数据整理工作非常复杂。由于当时的书籍和国家档案比较混乱,甚至没有目录可以查阅,司马迁不得不从大量的木简、帛书中寻找线索,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考证。几年来,司马迁绞尽脑汁,下了很大功夫,几乎每天都埋头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一直铭记父亲的遗志,决心效仿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可以永垂不朽的历史著作。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修订历法的同时,正式开始撰写他的巨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