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无知的问题。日本的漫画好像太多了。原因是什么?请分析一下。

历史原因(自己写的)

我记得好像是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经济崩溃。

日本的民众情绪低落,于是当时的漫画业作为一种精神鼓励的力量崛起。

尤其是热血漫画中,喊出杀人技能的超级英雄,正是当时人们想要的,满足了他们对希望的追求。

就这样,动漫产业越来越发达。

直到今天

内部原因(百度知道)

这里我们要把动漫产业拆分为漫画产业和动画产业,因为在日本,动漫产业已经极其发达和完善,两个子产业分工明确,不能一概而论。

1,编辑系统

日本漫画家一般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成功的:画短篇漫画,参加各种漫画奖项(也就是竞赛);入围后,他们被杂志吸引——往往是周刊或双月刊;合作推出商业短篇小说;如果短篇成功了,就开始连载长篇;如果长故事有效果,可能会被“动画化”(这是一个舶来词,意思是漫画变成动画的过程)。在此期间,如果读者认为一部作品不够吸引人,那么就立即停止下载,这就是所谓的“腰斩”。

这整个过程保证了漫画的可读性。因为杂志中所包含的漫画是由读者的喜好决定的,所以当然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且因为每周连载的方式必须吸引读者的眼球,所以画面质量必须过硬,情节必须曲折。总的来说,日本商业漫画成功的原因是满足读者的需求,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竞争。

2.漫画杂志的竞争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竞争。竞争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动力。日本漫画行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杂志之间的竞争自然必不可少。

日本漫画杂志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一般分为两类:以男性为主(以男性读者为主)和爱女性(以女性读者为主)。我对《恋爱女人》里的杂志不太了解,就以男性杂志为例介绍一下漫画杂志的竞争。

日本男性为主的漫画杂志基本分为两类,即少年漫画杂志和男性为主的成人漫画杂志。截至2003年底,日本共有18部少年漫画和43部成人男性漫画。从数量上看,男性的成人漫画杂志比青少年漫画杂志多很多,但如果从销量上看,青少年漫画杂志遥遥领先。毕竟喜欢漫画的青少年比较多。

日本的少年漫画产业有三大支柱。作为支柱的《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杂志》、《周刊少年星期天》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既然都是少年漫画杂志,又都是周刊杂志,自然要瓜分同一个市场,竞争起来真的很难。下面,我就详细分析一下影响漫画杂志发行量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流通的因素

众所周知,发行量是一本杂志的命脉。发行量越大,杂志就越成功。在完全商业化的日本动漫产业中,发行量直接决定了杂志的商业利益,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必须注意的。一般来说,影响漫画杂志发行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买“惯性”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XX杂志不太好看,但我还是会买,习惯了。”这是消费者的习惯,对杂志来说是天然的帮助。买杂志的人是叛逆的,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厌倦,而销量本身的变化往往在开始购买一两年后才出现。这样的事情很多,而这往往是购买的“惯性”和消费者的“天性”之间的转折点。

读者一两年买的杂志会有变化,从真正感觉到质变到实际上无法忍受的变化,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这个过程往往让人觉得很无聊。读者在惯性购买阶段,往往不需要理由就能一直买下去。如果他们不给一个强有力的激励,他们会继续购买。但是任何和他们价值观有根本冲突的理由,都会让他们立刻停止购买,而在未来,他们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这个让他们停止购买的问题上。

2)招牌工程

这里所说的“招牌作品”,是指一本漫画连载杂志中被90%以上读者关注的作品,在向没看过这本杂志的读者推荐时,往往被当作门面。这一标志性作品通常被称为“杂志的面孔”。有意思的是,杂志的好坏往往不取决于“招牌作品”是否好看。作品平均质量高或单行本销量好(即把连载作品组合成一本或几本单独的书出售)的杂志,可以称为“好杂志”。但这和每周都很畅销的杂志不一样。《周刊少年Jump》的招牌作品《龙珠》连载后,《Jump》的销量从653万册的天文数字下降到400多万册,足以说明“招牌作品”对杂志销量的决定性影响。

3)热情和发布日期

杂志的内容往往受到读者年龄的限制,从而导致体裁和体裁的局限性。所以会有一类作品,单纯从销量上来说,并不是很受欢迎,但也有一部分“死忠”读者热衷于这类作品。这类读者往往因为对一部作品的狂热而完全忽略了其他因素,从而带动了一些长期的销售。

有趣的是,对于周刊来说,发行日期的不同也会影响销量。尤其是《星期日》和《杂志》都在周三发行,直接导致了读者群的不同和选择的心理带来的销售大战。

4.该系统的缺点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日本动漫产业市场看似完美,但实际上仍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大多是因为过分追求销量造成的。

1)认真跟风。

我之前说过,读者的喜好决定了杂志刊登什么漫画。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会有大量同类型的作品跟进,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多样性和作者的积极性。好在杂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会有意识地减少后续作品,推出更多创新作品。

2)招牌工程拖了很久,没有完成。

可以说,精明的日本杂志商已经认识到招牌作品的影响力和读者的惯性购买力,所以招牌作品在不断增加新的情节,拖延结束时间。同类型的剧情看多了读者会腻,所以招牌作品原本紧凑严谨的剧情越是拖沓,越是神秘,越是离奇,读者越是看腻。

这样做的恶果是读者的精神疲劳。老读者已经长大了(不夸张,龙珠已经连载十年了),新读者不知道前面的情节,看起来心不在焉。一旦停刊,就有失去更多读者的风险,所以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一天天充斥着冗长离奇的情节。(在这一点上,香港漫画杂志已经跟师父学够了,一个龙虎门拖了20年,剧情也从小帮派争斗发展到了世界武林争霸。).这对整个市场无疑是不利的。

3)低龄化和低俗化

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日本动漫产业已经趋于饱和。要想进一步拓展,必须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于是,剧情变得更细更直接,成人漫画变成了给中学生看的,于是少年漫画不得不从小学生甚至孩子那里抢读者。这一点从少年漫画中汉字越来越少,假名(相当于拼音)越来越多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因为剧情单薄,吸引眼球,作品不得不日趋低俗。格斗漫画动不动就浑身是血,生活漫画都是身材匀称的女生,摆姿势,打球。这也是过度追求利益的恶果。

论日本动画产业

动画无疑是动画产业中更大的一部分。它的投入大,收益大,附属产业多。当然,如果你不成功,你会损失很多钱。首先来介绍一下日本动画的制作流程(和我们平时想的很不一样)!1,日本动画制作流程简介

日本动画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大多是为了赚钱而制作的(废话)。所以一套好的制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动画制作公司一般有两种,一种叫“策划公司”,是策划制作,一种叫“制作公司”,其实是绘图。一般是两家公司做,也有一家公司做两份工作的情况。一般来说,剧本、档期、分镜头、布景、原画、监制(导演)都是由策划公司来完成的,而制作公司则完成线描、上色、特效、校对、摄影、印刷、剪辑、配音等工作。

日本动画的监督(导演)一般没有中国的导演辛苦(从头到尾盯着看)。除了决策和协调,他只需要全心全意地安排好开头和结尾的话,其他细节留给表演(副导演),而审查、原案、拍摄等都有专人负责,不用他操心。

当然,以上只是泛泛而谈,具体制作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前期

顾名思义,这是动画的初级阶段。这部分工作主要包括策划、剧本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画面设计。

2)中期

这应该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部分,因为这里面包括了照片表的填写,原画,动画,背景图。这部分工作繁重,所以策划公司一般不参与制作,只负责监督。经常关注动画工作人员名单,你会发现,人物设定、场景设定、镜头一般都是名人,但涉及到原画、动画、上色等工作,就出现了大量陌生的名字“哇”,很多根本就是“XX公司”。人员编制、监管等重要工作一般以个人名义进行。

说到动画——这里指的是动画的拍摄过程,是极其繁重的工作,所以是由专门的“动画”公司负责。国内很多动画公司都在帮日本公司做这部分工作。那些非常漂亮的画大部分是中国人画的(所以中国不缺画家)。策划公司会对原画和动画给出详细的书面要求。接下来就看动漫公司的实力了。但是不要想当然,虽然那些画面优秀的日本动画大部分都是中国加工公司制作的,虽然动画是最底层的工作,但是片酬比国产动画高,所以很多为国外加工动画的中国动画公司并不接国产动画的活。

3)后期

经过漫长的流程,后期的工作就是拍摄(或者扫描)、上色、合成、剪辑镜头和配音字幕等等。说到配音,应该已经说到日本声优(配音演员)体系了,但是在日本,声优产业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产业,拥有很多专门的消费者。除此之外,和动画制作几乎成了两个方面(声优不仅给动画配音,还经常做电影配音、电台主持、广播剧、唱歌等。),所以就不细说了。

至此,动画的基本流程已经介绍完毕,下面将介绍动画的“赚钱”方法,即收入的方式。

2.从日本动画中获益的方法

在一个商业社会中,承担风险的人必须为他们的投资得到回报,以鼓励再生产,直到物质极其丰富...呃,别说了。正如我们所认为的,日本的动画产业非常赚钱。即使相关公司倒闭(这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动画这个触手可及的金矿仍然吸引了大量资金,电视台自然是最赚钱的。电视台负责制作,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方显然收益最大,所以我也以电视台为主介绍。

动漫之所以能盈利,是因为动漫是一门“内容生意”,有“内容”可以一层层剥离。投资方为动画付费获得版权,然后通过收取转播费,出售音乐、原型、原画等其他产品来盈利,从而榨干一部动画的油水。

按照电视台的传统观念,制作一个节目后,要想方设法提高收视率,然后收取广告费回收资金,实现盈利,也就是说节目的商业价值只体现在播出档期上。如今,日本电视台早已利用“内容商业”盈利。周边商品和销售权、转播权成为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京电视台的岩田圭介承认东京电视台会继续实行这种运作模式,但也假惺惺地说:“不算那些深夜动画,虽然我们要赚点辛苦钱,但出发点是‘小孩子喜欢看’!”。很好听,但是大家都知道东京电视台做动画卖周边产品很赚钱。

日本TBS电视台的铁雄根生是一个非常追求“内容商业”的动画人。一般制作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吸引观众,这家伙考虑的是如何在动画完成之前收回资金。虽然做法太现实,但道理还是不错的。对于观众来说,一部经典的动画是带给他们美好回忆的作品,但对于制作方来说,高成本的动画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投资。只有良性的资本循环才能让投资者有信心继续为生产买单,而这一切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当然,从情感上指责过度商业化,忽视艺术性也无可厚非,但毕竟日本的动漫不是慈善机构,投资人也不愿意把钱扔了。这就像是充满艺术思想的欧洲电影人面对财大气粗的好莱坞电影时的无奈和迷茫。是的,艺术性很重要,但投资人不这么认为。他们的钱是用来生产货币的,不是用来砸向“无价的艺术深渊”的。另一方面,那些无聊又有铜臭味的商业作品确实给了很多人工作,刺激了经济。它给员工带来了真正的面包,为什么一定要指责它呢?

日本商业动画就是这样受益的。这种方式保证了动漫产业的正常有序发展。而要想保持稳定发展,就必须回到我们提到的一个词:竞争。

3.动画产业的竞争

没错,正是竞争保证了动漫产业的稳定发展。可以说,竞争是商品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动漫行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如上所述,动画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行业,所以许多投资者都试图从中分一杯羹。日本动画是以“周”为单位制作的,一周一般也就几个字(集)。用卖一句话赚的钱拍张照(真的很危险)。所以你犯了一个错误,整个动画就完了。而“季”是动画播出的大时间单位。一般动画有13字(一个季度),26字(两个季度),50字(一年)等等(啊!然后《蓝猫淘气三千问》就在日本做了60年。每一季的开始,尤其是竞争不太激烈的六七月份,每周大概有六七十部动画在日本各地播出。竞技赛季中后期,有上百部动画同时播放!从理论上讲,观众是不可能看完的...

虽然观众关心的主要是作品的制作方(劳动力),但真正竞争的主体是电视台(管理层)。因为电视台投资制作,比制片方有更高的决策权。前期的市场调查、立项、选题都是电视台说了算,当然还得监督工作。日本动画的主要竞争是电视动画,所以先以电视动画为例介绍一下各个电视台的竞争吧!

1)电视台竞争

所谓“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自然指的是同类型的作品。日本虽然没有中国中央电视台那样无与伦比的强大的“中央”电视台,但也有半官方的“日本放送协会”,即NHK,还有另外5家实力相对较强的民间电视台(即日本电视台、TBS、朝日电视台、东京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基本上主导了日本电视台市场。而且朝日电视台、TBS等媒体在资本构成上早就系统化、立体化了。有意思的是,早期的原创动画大多是地方小电视台制作的。原因是动画的投入远高于电视剧的成本,原创动画的风险远高于漫画改编的动画。高投入高风险的原创动画,在股权复杂的大电视台很难通过,但相比股权集中的地方电视台,那些原创动画更容易通过。

如果只看以上几个方面,地方电视台在与大电视台的竞争中,并不能吃太大的亏。然而近年来,地方台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

2)广播技术的竞争

这里所指的技术不是动画制作技术,而是电视台播出的技术。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要了解日本《广播法》和《放送法》的相关规定。根据规定,NHK等半官方电台不得单独向全国广播。他们必须以五家民营电视台为中心,与地方电视台组成网络,通过地方电视台向观众转播NHK和五大电视台的节目。所以地方台还是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然而,卫星电视的普及改变了这一点。可以说,高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日本电视动画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动画质量。很多动画都达到了DVD级别,这得益于卫星传输和数字电视(离我们很远)的普及。

早在1997年,日本就开始用通信卫星播放多路数字电视,但由于观众不习惯花钱看电视,还得安装特殊设备,进展一直很慢。直到5438年6月+2000年2月,NHK和五大电视台开始通过广播卫星免费播放数字节目,观众数量大增。如果大电视台把节目放在卫星频道,不经过中转站(即地方台),直接给全岛观众看,地方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动漫行业尤其严重,因为数字动画和模拟信号动画的质量差距太大,就像宽屏电影院和街头录像厅同时免费开放,观众的选择显而易见。

数字电视的推广让地方台雪上加霜。由于数字电视在欧美流行,一向重视科技的日本也不甘落后,甚至把普及这种新玩意作为国策。不仅是卫星电视,地方电台也不得不使用数字信号。预计2006年完成全面改造,2011全岛停止模拟信号输出。

虽然数字电视几乎在各方面都超过了模拟电视,但电视台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购买播出设备,这样的长期投资没有直接的收入。大电视台钱多不要紧,但是对于已经被卫星电视搞得捉襟见肘的地方电视台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一般来说,地方台有消失的趋势。目前无法界定这种趋势对产业发展是好是坏,是否消失还要看未来的情况。但是,如果创新型的地方小站倒闭了,那么你以后可能只能看到完全商业化的快餐动画了。至少对于消费者,尤其是与日本电视动画收视率关系不大的中国观众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3)播出时间的竞争

所谓“档期”,就是播出时间。我们经常看到日本动画分为“黄金档”和“深夜档”。一般来说,黄金档多为商业快餐作品,深夜档则是针对注重暴力和调侃、打“擦边球”的成年人的动画。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其实日本电视动画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档期分段的基本框架:晚上8: 30到10: 30是“黄金时段”,播放的是青少年或者老少咸宜的动画;半夜给大人播放高中及以上的动画;周六周日上午给孩子播放动画片。作品的年龄范围非常明确,已经实施多年。

然而,自从1995,怪物级深夜电视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取得空前成功以来(为什么叫“怪物级”?因为它曾经做到了40%的收视率,无数优秀的制作人因为和它竞争而破产),大量的电视台突然注意到了这个一直被忽视的蛋糕。有一段时间深夜动画暴涨甚至泛滥。甚至很多面向儿童的动画都忽略了自己的观众早已被父母逼着睡觉的事实,他们也挤进深夜档口试图赚钱。后来深夜动画因为卫星频道的影响而没落,但是深夜档期并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成年人玩动画。

最近,时间表有了新的变化。从2002年4月起,日本改为每隔一周一次。几乎与此同时,敏感的东京电视台也在周六早上7: 30后设置了新的儿童动画时间表。上面提到的以“孩子觉得好看”为出发点的岩田圭介认为,过去两个周末的制度使得收视率与学校是否放假密切相关,但一旦每周六不上学,当时的收视率就会很可观。根据东京电视台的统计,这个决定非常成功,类似节目的收视率在一周内上升了好几倍。看到有人尝到了甜头,其他电视台也蠢蠢欲动。很多成年人都试图打破脑袋赚钱,而不顾自己的观众在一周的疲劳后已经睡着了(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还是盲目的?)

以上基本讲了日本商业电视动画的竞争,但也提到了日本商业动画的全貌。没有理由不学习先进的经验,然后是时候学习如何为己所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