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技术进步了,国内却缺乏好的动漫作品?
第二,很多情节无法产生。其实这个时代的说书人大多也在看日本小说和网络小说。其实大家都知道什么剧情受欢迎。但知归知,作归作。可以说,那些脍炙人口的剧情,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敢做。因为都废了,根本过不了审批。良心大一点,宽容一点,再删减内容就好了。
第三,艺术问题。不缺动画艺术家。很多日本动画都是中国人做的,甚至还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或者业余艺术家。比如高达种子,几乎所有的艺人都是国产的。所以真的给我们足够的钱,目标就是拍一部日式动画,太简单了。可惜不是日式,是中国式。说实话,业界乃至所有中国动漫迷都没发现一点头绪。我们没有钱雇人。严格来说,我经常想着为了两三千块钱把脑子炸了。这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剧本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动画的灵魂——漫画,在中国根本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原创的动画剧本。可惜国内没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另一方面,在日本,有大量这样的人在吃饭。业余爱好者创作的剧本,或者单纯为了赶工作而制作的东西,没有内容和标准,受政策限制先天不足,受国内审核方式限制。真的很难。
第五,大家都在说蓝猫有多垃圾。但是,你知道蓝猫赚了多少钱,投入了多少吗?如果我说蓝猫的收入可以是中国20年动画的200倍,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相信我。这个动画我不做评论,但是在中国,你只有做这个类型或者(包括制作过程)才能赚钱。不知道你信不信。如果中国搞全金属热潮(我个人比较喜欢),有人投资就可以搞,但我敢保证没有电视台会播,没有国内发行商会买。
第六,总说中国的动画师技术不如国外。也许中国在3D技术上还不成熟,但是在2D,我确信我们一点也不落后于其他国家。25分钟动画大概有3-7万日文和分镜稿。我们呢?除以十!日本动画,有多少制作人,我们除以20吧!资金方面,估计差不多淘汰了。在日本一个卵子要花4000万人民币左右。我们呢?我们烧了50万的香。
没钱就没技术,没钱就没办法把底层全部交给专业人士。而且大部分都在国外工作。没有钱,自然就没有宣传,没有配音阵容,没有动画镜头的衔接,因为大家都在赶时间,周期越长,资金越紧张。据我所知,有些中国动画片还没完成就造假了。过了很久,当他们筹到一些钱时,就被草草接受了。
业内就是这样。为什么?很简单。中国有多少人消费动漫?有多少人花钱供应这个市场?没钱,没钱,没钱。很无奈,因为大家的收入都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喜欢蝙蝠侠就去买几万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画,几千本正版动画DVD。以及可以堆成山的正版周边产品。音乐CD。等等,等等,等等
原因是国内的动漫爱好者不愿意为我们的动漫花钱。网上看免费动画,几个朋友批量购买或租赁VCD。如果一个收入1000元的动漫迷,一个月能投资20元甚至10元,那么我相信我们的资金会是现在的10倍,甚至更多,国家审核也不会那么严格。投资者也会加大支持力度,争相投资。是的,没什么。什么都没有或者什么都没有。
坦白说,大家做动画都是小心翼翼的。如何省钱,如何保证最低的动画质量,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快点,快点。责骂的人拒绝给我们意见。其实“小白”这个词最早可能就是来自于我们。小白真正的意思不是无知或愚蠢。我是说看白色电影或者白看。
说实话,我应该恨你们这些人,因为你们有能力支持我们进步,但你们只知道谩骂。但我不能讨厌它。毕竟环境是这样的,我们动画的质量是这样的,中国的观众是这样的。
对此,中国电视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向网友做了中肯的分析:“中国漫画与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中国对动画或漫画这种艺术,或者说艺术产品本身的特性,并不了解清楚。我们很少考虑观众或消费者想要从卡通这种文化产品中得到什么。我认为人们看动画片或购买动画片产品的第一诉求是‘玩得开心’——寻找快乐是人们在工作或生活忙碌之后的第一诉求,所以当你设计一部动画片时,你是否能为所有人提供快乐应该放在第一位。我曾经尝试过自己做一部动画电影,在写导演解说的时候强调,我们的电影要给大家提供什么?第一,是幸福;第二,是幸福;第三,还是要开心。我觉得这是国产片和国外进口动画片的第一个差距。〃
付在国际动画界很有名,因为他每年都举办中国动漫产业论坛。他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目前不应过分强调的口号是所谓‘寓教于乐’。实践证明,在习惯了“把道德扛在肩上,文章难写”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过分强调“寓教于乐”的结果是,中国的孩子不爱看,外国的孩子看不懂。这是中国动画的一大悲剧。以上问题如果不能迅速解决,结果就是别人的文化产品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占领我们的屏幕,占领我们孩子(从孩子到年轻人)的心。〃
「别人的文化产品」是什么意思?傅没说清楚,但业内人士都知道是日本动漫。近十年来,虽然政府一再限制进口日本漫画,但日本漫画、漫画的批量光盘却遍地开花。
从三字经开始的中国传统启蒙文化,一直是一种“前甲骨文文化”,一种满堂教育,甚至从一个孩子激进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弱智文化。国产动画片是忠实继承和发展这种启蒙文化的新载体。有国产小说、电视剧等贴近儿童心理的作品,如《红衣少女》、《男孩加里》、《思考的时间》等。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从国产漫画中是看不到的,其作者还沉迷于50年代小制作的社会生活图景。漫画的手法和作用有三个误区,即“寓教于乐”(启蒙)、动物化(动物作为主角,是启蒙的副产品)、民族化(拒绝时尚的代名词)。中学生痛斥国产漫画是“弱智漫画”,是“无知者文化”的产物。很多文化人鄙视的日本漫画,恰恰改变了东方启蒙文化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一种青春启蒙电影。友谊、爱情、灵感等。日本动漫所突出的属于“同余文化”的范畴,是年轻人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温暖。几年前,中国第一部青春动画片《我为歌唱而疯狂》仅仅52集就因资金匮乏夭折,但却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借助这部昙花一现的电视动画片,一些剧作家在图书市场上大赚了一笔,甚至出现了《我为绘画而疯狂》这样的书。
如果你随机问街上的行人:日本动漫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是多少?恐怕国内很多人都猜不到——原来是32岁!那么,中国动漫迷的基本年龄是多少岁?从看《圣斗士星矢之圣斗士》的那一代孩子来看,今天他们大概22岁左右,已经上大学了!但是中国动漫企业制作的大部分作品的受众定位还是像《淘气蓝猫3000问》——14岁以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年龄错位:14以下产品的生产者如何让22岁左右的消费者满意?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