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对无明、贪、怒的真实解释是什么?它们代表了什么,和人生面临的烦恼有关系吗?谢谢你
贪婪、愤怒、妄想、嫉妒、迟钝和怀疑
佛教徒经常讲修行,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有一部分是跟现代人的心态和心理观念有关的。现在我将与你分享它们。在佛教的修行中,有涵养,双修的功效。所以从相面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大和尚,他心地善良,证明他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因为他是“由心生”的,有涵养。所以“一切恶要避,一切善要行,自净都是佛法”的目的就是劝我们严守戒律。
但是,人是感性的动物,必然会有烦恼和情绪。就像现代人经常出现抑郁症,求助心理医生一样,这是一种外部帮助和心理调节的方法,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社会问题等危险,经常会出现家庭不和,生活困难,这与佛教徒所倡导的内心平静是相悖的。所有的“心如明镜”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审视自己,了解问题,了解我们的情绪从哪里开始,如何消亡。
所以要了解六烦,就要认识自己,花时间修炼自己:贪、怒、痴、妒、慢、疑。
一个是贪婪,“贪婪”往往与财富和利润联系在一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陀也告诉所有众生,不要生来就有贪欲。俗话说“万阻必开”。普通人为了实现各种贪婪的愿望,难免会产生各种念头,生出各种恶念。同时,他们会用歪门邪道来争取财富和利润。当然,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争取个人财富和创业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如何遵守商业道德,践行诚信,杜绝贪婪才是大多数商人应该做的。
二是愤怒,是一种无名的事业火。一旦你生气,人们就容易头脑发热。现代管理学有一句名言,我觉得对家庭和夫妻可以借鉴:生气的时候,不要做任何决定。在日常生活中,怒火中烧构成了很多隐患。就像佛陀说的,愤怒是心中的火,可以燃烧Kutokuhayashi。的确,生活中因“愤怒”而引发犯罪行为的例子不胜枚举;据广州电视台报道,前不久,一个货车司机去找客户催收欠款,发生了口角,大怒。出了地摊,他看到店主的儿子在路边玩,直接把车撞了。结果他受了重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可见“愤怒”真的失控了!劝告所有的朋友克制愤怒和愤怒...
第三种是迷恋,在这里原本是“迷恋、陶醉”的意思。通过分析,我们要客观看待文人的“迷恋”和现代人的“陶醉”。《红楼梦》中文人的“痴情”表现为金陵十二钗、黛玉等才女的诗词歌赋之奢,也是《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一种惊天动地的悲情。这种自然的情感经常被赞美和庆祝,但仍有人在浑浑噩噩。在生活中,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他们把生命浪费在世界上,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青年学生几十年前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在男生女生宿舍,男生电脑是网游机,女生电脑是VCD机。毕业前夕,很多大学生连一个像样的PPT都做不完,英语也说不流利。曾经在华师大工作的朋友问我对弟弟妹妹们有什么忠告。我觉得如果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之外,把“迷恋”的精神融入到英语和计算机两大工具的学习中。现在想来,古人说的“业精于勤,闲而不耕”真的很有道理...
第四是嫉妒。“嫉妒”会让人迷茫。原来的姐妹可以变成彼此没有联系的敌人。嫉妒在这个世界上产生了无数的小人,滋生了无尽的邪恶。因为她的罪恶如此明显,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修养,用兄弟姐妹的感情去面对别人,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开放心态去面对各种人生经历。
五是慢,“慢”在这里理解为“傲慢”,也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谦虚态度。佛教徒讲究慈悲,《观无量寿经》里有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一种心境。如果我们想让周围的人对我们微笑,我们首先要学会对别人微笑。浮躁的年轻人往往认为自己是世界一流的人才。
因为你有一颗高傲的心,无形中给别人带来了抵触和厌恶,你无法理解别人的想法,因为别人不愿意帮助你。因此,你的职位越高,你经常听到别人意见的机会就越少。这是我认为在任何一个行业都算得上经典的一句话。绝不能有傲慢。当我们有这个想法时,它就像水面上的涟漪。其实我们很清楚,考验的是我们能否在最潜意识的心理行为中克制这种傲慢。
“怀疑”在六大烦恼中排在“慢”之后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不能因为自大而“听取别人的建议”,因为我们不能理解和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即使别人向我们伸出援手,也可能被我们拒绝。在这里的理解中,很多人对别人的热情充满怀疑,却固守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从事的营销行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很多传统的方法不是原创的,也是合理的,有市场的。为什么很多同学听完别人的成功方法后总是怀疑?“这真的是成功之道吗?”“一定有别的办法”。更多的同学愿意绞尽脑汁发明营销行业的新方法,把导师给的成型模式扔在一边很可惜,因为他抛弃的那套是很多人重复坚持的方法。麦当劳的成功方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他的体系“右手倒盐,45度角,摇三次,油温170-180℃,保持金黄17-20秒”。其实我们没必要怀疑别人的方法能不能用。因为我们还没试过,请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