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有哪些习俗?
1.节日
羌族人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是羌族团年节的重要日子。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扫尘,敬灶,准备丰富的年货。除夕夜会烧猪头肉,祭祀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围坐在壁炉前庆祝新年。一般来说,开学第一天不工作,不入户。初二以后就开始了亲戚朋友之间的拜访。正月十五要过元宵节,正月三十要送年货。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还是羌族历年、山歌节。
在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如意的日子”。又称“小年”。最初,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秋天收获食物后向神和祖先献祭,并向神许愿。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庆祝时间不一,一般三到五天,有些村落要等到初十。主要活动是希望崇拜上帝和吃宴会。羌族历年一度止步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的节日。羌族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山节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名转山会、塔、田、山旺会、会或调调会。是羌族祭祀白石的活动,白石代表着天神、山神等多种神灵。也是人们祈求来年人畜兴旺、庄稼丰收、地方太平、森林葱郁的盛大仪式。由于各地气候差异,举办的时间和频率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也有一年一两次、三次的。
领唱节在羌语里叫“瓦儿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古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若本村13至50岁女性死亡,当年不举行)。纪念天空中的歌舞女神莎伦修女。整个节日持续3天。女人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舞蹈沙龙,农活和家务由男人操持。
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现了“腹婚”、“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换房、领养孩子、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成为多数。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古老的结婚仪式也增添了新的内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充分发挥了羌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订婚和结婚。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娘”。如果男方对女方有意思,男方家会准备礼物,邀请洪爷爷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只有征得母亲舅舅的同意才能结婚。之后洪爷爷会带着猪膘、酒之类的礼物,去女方家吃“徐口酒”。几个月或几年后,男方家请洪爷爷带礼物到女方家用“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石壁算好双方的生日,定好婚期。随即,男方家要准备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去女方家报日期,并在女方家设宴,即“大量订酒”,作为正式的结婚仪式,庆祝女方全家。
此后,两家开始筹备婚礼,期待着“女方家过夜,男方家摆酒席”的好日子到来。“花夜”是指新人举行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隆重的程序。一般在结婚前一晚举行。男方的聚会叫“男花之夜”,女方的聚会叫“女花之夜”。男人庆祝他们的婚姻,女人为他们送行。这一天,在婚礼的女方家里,有杂酒和12盘“干菜”(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橘子、糖果等。充满了幸福、吉祥和庆祝。
男方家送来的巧舌如簧的婚礼队伍,会受到热烈的欢迎。按照习俗,双方应该举行一次歌唱比赛。点歌就是提问和回答问题,内容广泛,形式随意有趣。第二天早上,舅舅给穿着婚纱的新娘披上了红绸,新娘哭着嫁人,和父母、兄弟、人民告别。在男方家门口,释比会做一个祭神的仪式,然后他会在赶走新娘身上附着的“煞气”后祝福新人。大家为新人举行了“挂红”仪式。新人在神龛前行礼,首先是拜祖先开拓之恩,其次是拜父母养育之恩,第三是拜夫妻白头偕老,第四是拜儿孙,然后是拜亲戚客人,最后是互相拜。
祭奠完毕,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庭。事后,大家大饱眼福。当晚,男方父母点香拜神,祝福夫妻俩。所有的客人围着院坝里的篝火跳起了欢快的沙龙舞。第二天,也就是谢可日,主人会为“谢可”多准备两桌。新人要带个猪头猪尾感谢洪爷爷,表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会“回门”。新郎和兄弟们把背着酒肉的新娘送回家。新郎只在女方家里呆几天,而新娘可以呆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然后丈夫才带她回去开始家庭生活。
3.葬礼
羌族的埋葬方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历史最悠久,《鲁春秋鉴赏》载:“羌人之枷锁,不愁其累,而忧其死而不焚。”《太平御览》引用《庄子》佚文:“羌人死,焚其骨灰。”直到清朝中叶,茂县的沙坝、赤布苏、教场等地仍保留火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火灾墓地。
受汉族影响,封建王朝提倡,土葬是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埋葬方式,一直保存至今。每个村子都有不请自来帮忙办丧事的习俗。当你失去家人时,你需要及时通知你的亲属,告诉你母亲的叔叔死者去世前后的情况。请解释一下杀羊祭祀,并计算下葬时间。一般三天后,人们将死者埋葬在风水之地。他的家人会在新坟前点燃篝火,焚烧柏枝,祭拜香蜡、烟酒肉食作为纪念。下葬三天后,准备祭品,修缮墓地。这时,葬礼礼仪告一段落。
崖葬主要存在于北川的一些地方。如果孩子在三岁前死亡,应该用蜂桶或简单的木箱包裹起来,放在岩石的洞穴里。
扩展数据:
历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岷江上游及沿汶川县杂谷脑河、威州县江尾城、理县尖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许多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如撮箕山石棺葬墓、牟坨石棺葬墓、礼县嘉善石棺葬墓等。
出土文物包括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表明羌人在今天的地区长期生活和繁衍,也为探索岷江上游古文化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线索。
羌人起源于古代羌人。古代羌族以牧羊著称,不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生活在祖国西部的游牧部落的总称。今天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岷江上游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是其“方国”之一,有一个首领在朝鲜担任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有的则从事农业生产。
《商代诗经·颂》记载:“昔有一汤,我为,不敢来享,不敢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的密切关系。甲骨文中许多关于“羌”的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非常活跃。
到了周朝,羌族的另一个物种姜与周关系密切,大批羌人融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羌人建立的夷屈国,覆盖了现在的陇东、陕北、宁夏和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各国统一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交战1.7年以上。以羌人为主的诸戎,逐渐被秦国兼并。
而生活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至今仍处于“粮少畜多,射为事”的状态。《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巩俐在秦时,羌人在没有刀剑的情况下被俘,逃回家乡教羌人“耕畜”。从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人口增加,经济发展。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分化。《后汉书·西羌传》中说:“剑曾孙隐忍时,秦献公初立,子孙附南,赐河曲支西千里,与他人远,不再有交通。后世为己种,为所欲为,或为牛种,岳强也;或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狼种,武都羌也。”这一时期,在秦国的压力下,西北的羌人大规模远距离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广泛,部落众多。为了隔绝匈奴与羌人的关系,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建立地方行政体系,设置护羌大队长等要职,管理羌人事务。与此同时,大量加入进来的羌人迁入,在地理上分为东强和西强。
进入中原的东强,居住在赛内,与汉族杂居,通婚合并,从事农业生产,私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没有进入中原的西部羌人,大部分散居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包括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羌人、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法羌人、唐毛人、西南的牦牛羌人、白马羌人、青衣羌人、沈浪羌人和冉羌人。其中牦牛羌原分布于李绅县(该县今属四川省汉源县九乡镇),后南下至岳县(今属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
白马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省武都市南部。青衣强生活在今天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加入狼羌,主要在今甘肃省武都市,尤其是白龙江一带。冉羌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川西北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满西南夷传》记载:“然夷为武帝所立。丁原六年,他认为文山县有六个彝族、七个羌族、九个苗族,各有各的部落”,说明羌族占了很大比重,各部门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还在氏族内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苗族的苻坚建立了先秦政权,南安的阿强人石尧建立了后秦政权。后秦政权位于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和中原各族达33年之久。之后,几个羌族部落相继崛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交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存在时间超过140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北方大部分羌人已经基本融入汉族。
隋唐时期,居住在干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族部落包括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沟、郭芙,其中西山八国是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的山地诸部的统称。他们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被吐蕃同化,有的依附于原王朝,或被汉族同化,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樊长期不确定的局势中得以保存和独立发展。
宋朝以后,一部分南迁的羌人和西山羌人发展成为藏缅族,一部分发展成为现在的羌人。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族战争》中记载,在远古时代,羌族居住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被迫西迁南下。南下的阿强人遇到了强大的“歌姬”。
双方交战时,羌人正准备弃地远走,却在梦中得到了神的启示。他们把羊毛绑在脖子上作为象征,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为武器打败“葛吉人”。最后,他们得以安居乐业,被分散到九个地方。这个传说反映了一段羌人迁徙的历史,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印证了羌人的起源。
明末清初,部分羌人从四川迁至贵州铜仁,羌人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中国其他民族一样,羌族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此,羌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841鸦片战争期间,羌族、藏族、彝族等民族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1894年,羌族地区一个叫昆的土司残余势力凭借封建特权剥削本族人民,引起了黑虎寨等地170多羌人的强烈反对。
他们一致向清政府列举了23条昆土司罪状,与封建土司残余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最终迫使清朝“摘下高帽,交由国家检查”。1905年,清朝在茂州设立“官盐店”,专营食盐,从中渔利,激起羌人武装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1921年,中国* * *生产党诞生后,羌族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礼县通化乡夹山寨的羌人,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拉帮结派,杀害了恶团总管。从1924到1926,理县藏族羌族反抗封建军阀压迫,2000余人攻占理县,还攻打汶川、茂县、松潘。这场斗争持续了三年,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5期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们热爱人民军队,积极参军。仅茂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北上抗日,数万民工为红军提供了后勤保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在羌族地区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经过革命锻炼的羌族人民,继续对反动派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
65438年至0942年,茂县爆发“毛北事件”。茂县区专员、县长以“铲烟”为名,派兵洗劫茂县北路西岭乡部分村庄,引起当地羌汉民众的强烈愤慨。他们消灭了前去搜索的保安中队,乘势进攻茂县,击溃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包围了县城。虽然这场斗争最终因为国民党的收买和分裂而失败,但斗争的势头给了敌人以有力的打击,表现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65438年至0947年,茂县龙坪、三七乡的羌人又掀起了一次武装起义,称为“龙坪事件”。事件起源于国民党政府与羌族部分上层统治阶级的矛盾,后发展为羌族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这场斗争最终因为羌族统治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又一次显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参考资料:
Qiang 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