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动漫产业未来的运营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动画及相关创意产业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毫无疑问,创意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前景。然而,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动画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乐观。创意产业,尤其是领军人物,从事动漫、游戏等数字娱乐产业,任重道远。本文就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五个现象和问题与读者进行探讨,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一个现象是:术语定义不精确

漫画和动画(尤其是现代数字动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规律和制作流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传播渠道和媒介不一样,受众的消费模式不一样,生产方式和流程更不一样。因此,简单地将动画和漫画形成的产业称为“动漫产业”,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漫画是一种静态印象艺术,强调视觉画面,可以手工完成,通过纸媒传播。动画是一种时空连贯的影像艺术,强调情节叙事,程序复杂,属于影视传播范畴。漫画和动画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不能互相替代。没有必要所有的动画都采用漫画风格。动画如果过分强调绘画技巧和漫画风格,就体现不出“动态”的特点。严格来说,动画和漫画不能简单混同为一个行业。

现象二:市场定位不清晰

既然是产业,动画制作就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行业分工。把“动漫”混成一个整体,甚至包括游戏,说明理论上看似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动漫企业为了吸引资金投入,往往在商业计划书中夸大项目的完整性和衍生产品的收益率,导致投资风险加大。作为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优势找准产品的市场定位,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作品。同时要纠正对低龄动漫作品的偏见,避免过分强调作品的教育功能而忽视其娱乐功能。

现象三:生产框架不完善

说到动漫产业,人们往往会强调制作技术。所谓的技术不过是掌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一部好的作品,前期的策划尤为重要,其中故事、造型、场景、分镜等创意设计和艺术风格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中国的动画产业缺乏优秀的原创故事、合格的编剧、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师和经验丰富的分镜师。由于动漫市场不景气,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虽然近年来学校和行业培养了大量制作人,但动画导演、项目管理和技术开发人员仍然严重缺乏。目前各地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动漫”基地。其实动漫中的文艺音乐的创作、推广、销售也是需要大量人才的。

现象四:人才队伍不稳定

动画制作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人是抱着学技术的心态参与项目制作的。学建模的时候,他要求转行做骨绑定;一旦你学会了调整动画和制作素材,你就应该考虑跳槽或者单干。现在的动画制作团队普遍缺乏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更致命的是缺乏项目经理的最优组合。另外,投资人不了解专业,也不了解行业规则,却有权详细操纵和指挥,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

一个健康的动画制作团队必须由合格的投资人、制作人、导演组成,更重要的是财务资质,这是政府审批项目时首先考虑的,因为这是成功的保证。一个52集20分钟的3D动画项目,至少需要10万元的制作成本。如果企业注册资本或现金低于300万元,就很难顺利完成。美国有一套完善的资金管理方法,在商业计划书中对团队组成、分工、详细预算、盈利方式、回收顺序都有明确的规定。项目一旦确立,投资到位,就交给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执行预算,逐步按顺序、按比例偿还投资、分配利润。科学的管理方法既保证了资金的正确使用,又理顺了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稳定了人才队伍。投资者可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不直接干预具体业务。

现象五:产业链不成熟

产业链是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标志。一个项目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一个企业参与一个环节的生产,整个行业靠不同环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生存。动漫行业在定位市场和受众群体后,确定题材和创作风格,写剧本,制作,播出,广泛传播,形成品牌,延伸制作。从国内目前的产业链情况来看,制播环节是一个瓶颈。市场的消费力太弱,导致生产成本再低也很难找到盈利模式,因为降低成本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成本越低,风险越大,其他衍生产品的收益更难保证。

因为动漫具有高技术、高品位、高投入、高风险、高淘汰、成功作品高回报的特点,企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