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这是什么桥,在哪里?

跨河铁索桥

大渡河索桥是我国现存的古索桥之一。又名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西部,横跨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动工,次年四月竣工。该桥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低水位14.5米。全桥* * *采用13铁索链,其中9根作为承重底索,桥面覆盖横、竖木板,可通过人畜;4块作为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东、西桥台用条石砌成,高20余米,有桥亭、清康熙皇帝题写的“泸定桥”匾额和泸定桥碑文。锚坑位于桥台后方,宽2m,长5m,深6m。8根生铁桩垂直埋设,另有1根长4m、直径20cm的锚桩横放在铁桩上,锚桩上绑有13铁链。大渡河铁索桥是四川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以修建和修复悬崖间激流的艰巨工程而闻名。;5月29日,1935,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以奇兵夺取泸定桥,红军渡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江打云崖暖,大渡桥隔铁索寒”之句。1950后多次修缮,并建立展厅,展示大渡河铁索桥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录

这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上面有“泸定桥”的文字和“一统河山”的横批,可见康熙当时完成疆域的意愿;另一方面,《山河统一》表现了他对领土完全统一的喜悦。由此可以想到铁索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应该明白“泸定”二字的含义。

泸定桥,位于泸定县大渡河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建于清康熙44年,康熙45年(1706)竣工。康熙用御笔书写“泸定桥”,并在桥头立御碑。* * *有12164个铁环互锁,全桥铁件重达40多吨。

两岸的桥头堡都是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独具特色,在中国独树一帜。自清朝以来,这座桥就是四川进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冲。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此处飞夺泸定桥,名扬海内外。

泸定桥景点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以照片、资料、实物展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画家的书法和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碑名由题写,碑文由聂题写。纪念碑及其公园旨在庆祝新年,集纪念意义、当地习俗、艺术展览和旅游于一体。地点在泸定县,川藏公路旁边。

泸定桥,位于四川西部泸定县,常被称为大渡河铁索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之间的交通咽喉。据《魏藏通志》记载,“泸定桥”以康熙皇帝命名。

这座桥的每条链条重约2.5吨,由890个扁环连接而成。桥面由铺板形成,桥两侧悬挂两条链条作为扶手。大桥两端有1 20米高的桥台,内置几根铁桩,上面铆着13铁链。桥台作为道碴,其自重承受着铁索的巨大压力。铁牛和铁蜈蚣被铸造在桥的东西两端,表达了人们制服“水妖”,使铁桥永久的美好愿望。左侧,桥东对面,有康熙年间皇家泸定桥纪念碑,碑上有建桥原因,桥的规模,维修方法。

民间传说

湖定桥西有嘎达寺。相传修桥时,13铁链拉不到对岸,很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个自称嘎达的藏族强人,腋下各夹着1条铁链,乘船渡过西岸进行安装。当他运送完13链条后,因疲劳而不幸去世。当地人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修建这座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事实上,建桥时,景荣、汉源、天全县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在这里。* * *最后采用了拉链子过河的原则,就是在河的两边绑上粗竹绳,每根竹绳有10多根短竹筒,然后把链子绑在竹筒上,再把原来的从对岸拉过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

地理位置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西部,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大陆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人类历史

三百年前,藏汉之间的物资交换通过渡船或滑索到达大渡河。有时及时过河是不可能的。大渡河两岸经常堆积货物,一些鲜活的食物(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为无法过河而腐烂,频繁调动兵力也成为这里的障碍。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统一全国,解决汉族地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第一桥。经过一年的建设,这座桥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帝取“潞水”(即大渡河原名“沫水”,康熙误以为是“潞水”)而“平定”。在桥的东面,还有一幅48年前康熙题写的《御泸定桥铭》。

关于泸定铁索桥,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中的“大渡桥过铁索寒”这句诗。正是红军18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了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在陕北会师的胜利,所以泸定铁索桥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里程碑,被载入史册。1961年,国务院批准泸定桥(含附属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