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日本的野心

在唐军在辽东和百济频频作战的同时,对朝鲜半岛野心勃勃的日本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与朝鲜、新罗、百济相比,海峡对岸的日本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三世纪中叶,日本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政权,史称大和政权。从三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个政权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到四世纪上半叶,不仅统治了北九州岛,还到达了关东。到了公元4世纪中叶,大和政权的势力终于侵入了朝鲜半岛的南端,大和政权出兵征服了当时朝鲜新罗的土地,并将其确立为日本政府统治的地方。此时新兴的大和政权实力比朝鲜半岛南端的新罗和百济都强,而大和政权此时处于奴隶社会,朝鲜半岛南端被其视为殖民地。大和政权不断从朝鲜半岛掠夺大量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在朝鲜半岛南侧进行大规模铁矿开采。无力抵抗大和对新罗和百济的入侵,百济采取顺从的态度,正式成为大和的附庸国,企图借助大和的力量对抗北方的强邻朝鲜,侵吞新罗。而新罗则联合朝鲜对抗大和,坚决抵抗大和的侵略军。大和的几次入侵也是在广开土王的朝鲜领导下被打败的,从此发明了敌人这个词。然而,尽管大和未能入侵北方,但其实力仍不可小觑。其在朝鲜南端的影响力也破坏了当时朝鲜统一朝鲜半岛的进程。

日本军队入侵朝鲜后,日本也寻求其统治朝鲜的政治合法性。当时东亚唯一的国际规范就是中国的官方承认。因此,日本在朝鲜半岛五王时代势力达到顶峰时,不断向中国南朝派遣使节,要求授予对朝鲜的统治权,但均未达到预期目的。南朝虽然在东北亚鞭长莫及,但并没有把百济的统治拱手让给日本。

五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力衰落,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地位下降。公元476年,朝鲜占领百济都城,将百济视为附庸国的日本大和政府也无法挽救百济的危机。新罗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日本不难对付,但是入侵了日本的根据地。那仁的一些巨头也揭竿而起反对日本。百济也有百济的想法,试图用那仁来补偿因朝鲜入侵而在北方失去的领土,并要求日本割让那仁。朝廷最后不得不在公元512年割四郡给百济。在公元6世纪,国王的宫廷为了保存其权力,对朝鲜进行了几次远征,但都没有成功。到公元562年,位于那里的日本政府终于崩溃,被新罗所灭。朝鲜的无能为力在日本引起了一系列的政治混乱。后来,上台的圣德太子进行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改革,并于公元600年,为了恢复仁纳府,派兵一万攻克新罗。战争虽然赢了,但并没有取得多少实际利益。两年后,日本派兵2.5万,企图再次招募朝鲜,但半途而废。此时日本在朝鲜的影响力已经是过去式,风光不再。

日本当然不会就这样放弃。军事力量的不足只能靠政治力量来弥补,所以日本搞了一个平等外交的把戏。三年,日本国王多丽丝·西碧派遣使节进贡,并附国书。这封国书在中日关系史上很有名,内容也很普通,但只是派人去学佛,却用了日本的出处,互相发函。每一天,皇帝都安然无恙。这份国书被普遍认为是日本第一次表现出与中国进行互惠外交的意向,试图跨越日本五王时代,接受中国的追封。从当时东北亚的政治局势来看,日本这样做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试图通过这种平等外交向新罗示好,让新罗对日本恭敬。其次,在日本看来,周围的新罗和百济都是朝贡国,所以在对华态度上当然不可能像新罗和百济那样继续接受封爵。但这种尝试显然不可能被隋朝接受。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四夷所崇。如果一个统一的中央帝国承认自己与另一个邻国的关系是平等的,那么这个国家的身份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强大的敌人,一个中国会想办法除掉的敌人,汉与匈奴、唐与突厥的关系就是这样。这样的互惠关系,其实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日本想。在古代,粗鲁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大臣无礼,可以直接处罚,大臣无礼,则国破。文帝攻突厥,杨迪征高丽,唐太宗平突厥灭高昌,高仙芝灭石国。最重要的指控之一是没有封臣仪式。随着杨迪皇帝的大喜,几乎可以肯定,日本被征服是因为这封国书。然而,当时隋朝与朝鲜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此事引起了杨迪皇帝的不满,隋仍然在第二年将裴送回日本,以防与日本的关系影响对朝鲜的战争行动。

日本的平等外交行动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但在当时是彻底失败的,因为在隋朝使节递交的国书中,日本仍被视为朝贡国,地位丝毫没有改变。

虽然日本的企图破产了,但它对朝鲜半岛的野心从未停止。隋帝国收复朝鲜的行动虽然失败,但新兴的唐帝国以更大的实力延续了隋帝国的意志。当然,绝对不允许日本染指朝鲜半岛。然而,日本无法正确抑制其扩张的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一战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