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在台湾和香港流行吗?

没有一部中国古典作品比《西游记》在海外更有影响力。西游记翻拍不止一次,西游记翻拍两次,每次都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以悟空为主角的动漫《龙珠》更是风靡亚洲;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日版《西游记》大出风头。斯皮尔伯格作为美国最成功的导演之一,也明确表示有意翻拍《西游记》。而且这部西游记很有可能成为第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美国和中国合拍的超级电影,国际巨星成龙和李连杰都希望加盟。如果故事本身没有很强的感染力,怎么能吸引众多电影重量级人物的关注?

更别说未来的超级大片斯皮尔伯格的《西游记》,美国观众早在2000年就接触到了这个中国传奇的经典故事。美国版西游记《美猴王》由NBC电视台发行,引起轰动。

当然,美国银幕上的《西游记》已经不再是中国最初的古典神话,而是加入了许多异域元素的拼盘。先来大致了解一下美版西游记的剧情,相信会让很多中国观众跌眼镜。

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顽皮却叛逆的孙悟空,也不是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和尚,而是一位现代美国中国学者——尼克。当尼克在事业和爱情上遇到瓶颈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挑战自己,改变命运的时候。一名身穿粉色西装、戴着夸张墨镜、自称“观音”的女子出现在尼克面前。她恳求尼克拯救一本书,从而拯救现代世界。而这本关乎天下兴亡的魔法书,就是《西游记》。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尼克跟着观音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的一角。观音用她的魔法把美国学者带到了《西游记》中中国古典神话的世界。尼克释放了被困在五指山下的悟空,无意中扮演了“唐僧”的角色。不同的是,这个美国“唐僧”不再是一个没有力气绑鸡的和尚,而是只会念魔咒,等着徒弟来救他。作为一个身怀绝技的美国救世主,他不仅向中国神仙取经,学会了绝世绝技,还带领悟空等人以笔为武器与邪魔作战,保护了西游记免遭毁灭的命运,拯救了世界。当然也俘获了观音女神的心。

当然这是好莱坞的故事,虽然借用了中国古典神话的框架。白人勇者出于对东方女神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来到西游记书世界拯救世界,认识自我,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这是好莱坞典型的老套叙事模式。为了更好地迎合美国观众的观影兴趣,影片不惜更换主角。当然,这是为了让故事更好地朝着美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宗教习惯发展。为了最大程度的赢得观众,放弃佛教唐僧,增加一个帅气的白人汉学家,无疑增加了影片对广大美国观众的亲切感和代入感,也加入了美国大众最为津津乐道的爱情调料。美国唐僧和观音女神在荧幕上相恋,虽然很多中国观众颇为不满:东方女神为什么会爱上美国鬼子?但是极大的满足了美国观众的虚荣心和种族优越感!

除此之外,中国的猴子,中国的猪,中国的沙和尚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里的孙悟空少了一点调皮和叛逆,多了一点乖戾和老气,八戒似乎也变成了一头外国血统的猪,更不用说蓝眼睛的沙僧了。这里的观音大大颠覆了观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形象。表演者白玲迷人的眼睛,性感的红唇,低胸的造型,似乎都在诠释着美国人对女神中国的想象。

毫无疑问,美国版的《西游记》有好莱坞的傲慢,充满了赛义德所论述的东方主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白人英雄拯救世界(但为什么中国古典小说的世界不是中国人拯救的,而是美国白人拯救的?);另一方面,白人男性征服东方女性,从性别角度暗示了西方对东方的征服。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常识性错误让许多中国观众哭笑不得。例如,秦始皇的地宫实际上是西游记世界的入口,白蛇的情人不是徐贤而是孙悟空,观音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类似于西方修道院的地方...这种大杂烩现象,似乎是编剧为了炫耀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而造成的反效果。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展示美国公众记忆中的中国印象,不如说是美国公众眼中中国文化碎片的大杂烩。”这种随意拼凑的中华文明,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的傲慢与自大。

美版西游记,因为其夸张的故事情节和期间隐含的“白人至上”的思想,让很多看过专辑的人感到不满。这些观众认为电影如此天马行空的改编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是对中国文化的随意扭曲。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孙悟空,或许能获得隐藏在《傲慢与偏见》之外的意外收获。

表面上看,美版西游记延续了好莱坞对东方百年的描述。如果只有傲慢,那么这部电视作品或许值得一提,因为一部充满傲慢和偏见的作品,对于好莱坞和全世界华人来说,都是没有创意的。难能可贵的是,美版《西游记》在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上跨过了“偏见”的门槛,表现出了渴望了解中华文明的善意。

影片中,以许大人为首的妖魔鬼怪破坏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杀吴承恩焚书的场景,让我们想起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然而,徐达《人口》中反对文化自由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屡禁不止的文学纠问的根源。他死后,吴承恩在徐达大人关照下改造心灵、自我否定的一幕,似乎对中国的文革有些影射。

但这一切都是作为故事的反派存在的,只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某一面。影片所展现的不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文明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专制”文明之间的斗争,而更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内部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之间的较量:虽然在这个古老的文明中存在着以徐大人为首的恶魔所代表的排斥与拒绝改变的一面;还有代表中华文明包容创新一面的观音和玉帝。吴承恩代表了一个在两种倾向之间艰难抉择的中国知识分子。影片借玉帝之口讲述了一个对中华文明的新看法:“这些极端分子不能代表我们的文化。中国真正的价值是中庸。统治者会尊重灵魂的创造性和自由。”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正义战胜了邪恶,表明中华文明中的开明和包容因素战胜了专制和封闭。

这是对中华文明新的认识和定位,也是以往好莱坞作品中难得的客观和善意!标志着美国公众开始摆脱冷战时期的偏见,以更加客观的视角看待中华文明。

当然,这种“客观”从根本上是基于美国文化本身的概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改编的西游记爱情故事。

在原故事中,唐僧为了取经放下了对女儿国国王的深情,怀着狠心去了西方。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让许多超越时空的西游记读者扼腕叹息。但在美版西游记中,爱情成了重头戏。

在美国这个崇尚爱情至上的国家。爱情成了美国唐僧不断奋进的动力。没有尼克对观音的爱,他就不会来到西游记的神话世界。如果没有观音对尼克的好感,尼克可能无法战胜自己,学习技能,也可能无法成功将这个冒险故事坚持到最后。影片中,尼克和观音接吻,这绝对让很多中国观众不高兴。但在美国观众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感恩的时刻。美女的吻是对英雄最大的回报。为了进一步宣传《爱情至上》这部电影,我还为悟空安排了一个暗恋者——白蛇。幸好孙悟空和白蛇的故事还没机会,不然...

你可以想象中国观众的反应。扮演电视剧《美猴王》的六岁男孩,代表了广大中国人对美猴王感情生活的看法。“孙悟空没有爱情,我也绝不会让他进洞房,绝不会让他和女妖发生感情纠葛(《孙悟空在戛纳电影节上演——六小龄童怒斥日本傻逼版西游记》,/bbs1/ShowPost.asp?ThreadID=364)这充分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为了坚持美国价值观,电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所以说《美猴王》本质上是一部带有西游记框架和西方精神的影视作品。

当然,理念的不同也阻挡不了善意的释放。后来尼克和孙悟空等人不屑成见,并肩作战的场景,让我们想起了周总理的至理名言——“求同存异”!

东方情调成了电影释放善意的另一个渠道。

故事发展的明线是美国“唐僧”和悟空、八戒、沙悟净为了保护西游记而拯救世界的故事,暗线是尼克和观音的爱情故事。当然,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符号贯穿其中,象征着各个时代对中国的想象。

异域的东方情调是故事的卖点和亮点,也是好莱坞中国热的表现。但《美猴王》的突出特点是,故事不仅将东方元素作为满足观众好奇心的道具,而且成功地将东方元素融入叙事,赋予东方情调新的意义。

影片对东方情调的展现是随着尼克等人穿梭于古典神话世界和现代中国之间的冒险而展开的:

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世界,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观众津津乐道、最着迷的东方因素之一。当然,影片尽力充分展现东方情调。这是一个由毛笔、竹简、金碧辉煌的宫殿、龙雕和女神的袖子和礼服组成的东方世界。在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里,美版《西游记》的编剧和导演们尽情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高墙内桃花盛开的东方天堂、开明的玉帝、满口孔子的虚伪神官、云中漫步的猴子、笑容灵动、身材婀娜的女神、混合了东西方色彩的审判...由这些象征古代中国的图像组成的一个朦胧的仙境。

至于现代中国,故事发生在Xi安。这就是美国大众眼中的古典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交集。神秘的秦始皇陵成为美国观众想象中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舞台上,悟空手持金箍棒,观音摇袖,上演西游记故事。在舞台下,中国人民在狭窄昏暗的街道上过着忙碌的生活。象征现代中国的标志,如绿色军装、红色五星和毛泽东的肖像,随处可见。

红色的五星、绿色的军装和毛泽东的肖像曾经是好莱坞反*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符号代码。是美国公众对红色中国的记忆,其中包含了美国对中国的一些不明确的、复杂的感情:敌意、崇敬和一定程度的恐惧。毕竟,在那段历史中,中美关系经历了太多波折。这部电影赋予了这些符号全新的意义。影片将读过《西游记》的孩子放在毛泽东巨幅画像前,强调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压制不再,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建立的新中国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美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电视、出租车、观音的粉色套装和墨镜。影片巧妙地实现了常规事物的陌生化。把美国观众熟悉的物品放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绿色的军装,红色的五星,毛泽东,形成了非常戏剧性的局面。美国观众一方面有新鲜感,一方面有亲切感:原来中国人也和我们一样“玩”,看电视,追求时尚,而不是过着骑自行车,读毛泽东选集,人人穿蓝布的单调贫穷的生活。电视、汽车、时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标志,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是中国人吸收西方文明的标志。同时,由于这些特定物质的存在,美国公众也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国人与时俱进,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对中华文明的新认识,试图告诉美国观众,这是一个进步中的国家,而不是之前很多来华传教士所描述的停滞不前的帝国;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华文明以包容的方式吸收了各种优秀文明的成果,不再是闭门造车的专制帝国。

一个世纪前,法国诗人、外交家保罗·克劳德尔笔下封闭、停滞的紫禁城,曾经是包括美国观众在内的许多西方人心目中中国形象的具体体现;

“但是现在,我生活在一个古老的帝国里,

四周是色彩忧虑的宫殿,树丛中,屋顶坚立,藏着一个颓废的王座。

远离自由纯净的大海,在黄土的泥土里,

在这里,有肮脏的运河,失修的岛屿,驴子和骆驼。

在这里,统治土地的皇帝犁好犁沟,然后举起双臂,转向呼风唤雨的天神。

就像暴风雨来临时,你可以在漫长的海岸线上看到岩石的山峰和灯塔被薄雾和碎沫紧紧包裹。

在地球的古老习俗中,高耸着城堡和城门的方形紫禁城,

在黄土的强风中,里三层外三层,有许多大象般高的大门。

带着灰烬和灰尘的风,烟雾和朦胧的风,那是所多玛的风,那是埃及和珀斯帝国的风,那是巴黎、巴比伦和达德莫尔的风!"

(《秦五赋·神与水》(节译),《外国文学》1991,2期,北京大学出版社,P237— 238)。

显然,影片中的现代中国已不再是克劳德尔笔下的天启景象。即使在影片最后与许大人等恶魔的大决战中,这座城市遭到重创,但在尼克、猴子和观音的帮助下,它很快就复活了。这象征着对灾难中重生的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此外,美版《西游记》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孙悟空通过让尼克向孙悟空、八戒、沙悟净学习,告诉观众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在原著中,唐僧和他的弟子们有着清晰而鲜明的名字。在美版西游记中,师徒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先是美国书生向悟空学武,再是严肃的沙和尚向尼克学“笑”。观音帮助尼克认识了自己,尼克向悟空展示了爱的力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尼克帮助西游记手稿不被坏人损坏。另一方面,尼克在西游记中的经历,认识了自己,走出了人生的低潮。这个互助互利的故事的寓意是显而易见的——不同文化之间只有相互尊重和合作才能相互促进。

天堂里的辩论也让美国人知道了个人反抗和独立人格,这是全人类的* * *本性,而不是针对中国人的特点。

此外,影片还充分肯定了《西游记》对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意义。这体现在尼克和观音把吴承恩带回了现代中国,使他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影片对《西游记》的意义评价如下:“孩子们读《美猴王历险记》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道德,更有勇气。《西游记》中的人作为成年人,遵从内心,反抗不公。”

对西游记价值的肯定,不仅在于它对中国的影响,更在于它对世界的影响。影片指出西游记的毁灭会毁灭现代文明,这当然是某种程度上的夸张。这部电影将文化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但从中可以发现,美国是尊重西游记所代表的文化力量的。为此,编剧还为美国唐僧安排了一件厉害的武器——笔——尼克。

正是因为珍惜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美版西游记才能打动不同地域的观众。

当然,从艺术角度来说,这部《西游记》实在是不敢恭维,孙悟空也没什么风格(因为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美书生和观音的三流爱情),打斗场面也实在是太差了!悟空和二郎神的决斗类似于太空大战,而现代社会徐师傅的到来类似于恐怖袭击。.....但如果从电影背后的文化意义来解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美版《西游记》意义重大。由于影片的善意,有助于扭转美国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形成的刻板印象,但更多的美国观众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华文明感兴趣。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制作这部电视作品的美国NBC,其实就是1996因为辱骂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而引起华人大规模抗议的那家电视台。当时NBC态度相当强硬,对中国极其不友好。但是现在通过西游记释放的善意。这与中国的日益强大有关,也与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看到中国飞速发展的成就有关。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版《西游记》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美国版的《西游记》讲述的不是纯粹的中国古典神话,而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看法的改变。这种变化是朝着令人欣喜的方向,预示着好莱坞对中国态度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