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讲述了什么?

狄更斯(1812-1872)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风格幽默、悲凉,代表了当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狄更斯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坎坷。《尖峰柳条传》一举成名,在结构上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创作基调乐观温和。代表作《董贝父子》和《大卫·科波菲尔》在成熟期,这里的创作基调开始由乐观转向悲观,对作品的批判指向资产阶级和金钱的罪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狄更斯的创作达到顶峰。他的作品代表了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的深化和加强,揭示了罪恶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人道主义。语气忧郁悲凉,讽刺风格更犀利。《双城记》是这一期的代表作。

《双城记》是一部反映法国大革命的长篇历史小说。狄更斯想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比喻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现状,并警告表面上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统治者:“国内的不满虽然不是熊熊烈火,但却是爆炸性的。”同时也是为了警示革命人民,暴力的逻辑本身会把他们和压迫者一起推向毁灭。狄更斯意在宣扬“通过人道主义来改善和缓和矛盾和冲突”的思想。

《双城记》分为三个部分:复活、金钱和风暴的踪迹。小说以马内特医生一波三折为主线,交织出冤狱、爱情、复仇三个对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以压迫和复仇铸就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埃弗蒙特兄弟作为封建贵族的代表,残忍专横,傲慢奢侈,贪婪冷酷;德伐日太太是革命和复仇的代表。她勇敢、聪明、果断,但她残忍、暴虐。以马内特医生和露西为代表的正面人物正直无私,以德报怨,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小说刻意描绘了三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以埃弗蒙特侯爵兄弟为中心的充满放荡、傲慢和压迫的世界;一个是以德伐日夫妇为中心的充满血泪愤怒复仇的世界;一个是以马内特医生为代表的充满爱和正义的世界。

《双城记》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结构严谨。梅内特医生、德伐日太太和代尔那的故事三条线并行发展,相互交叉,情节多变。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和谐统一,文风是现实主义的,而《伦敦》是浪漫主义的,使得对现实的批判更深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