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不要脸的动画
在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往往是令人向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是老生常谈,但相当感人。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一次舞会上相遇,他们一见钟情。由于家庭矛盾,罗密欧与朱丽叶私下决定过自己的生活,但遭到各方阻挠。最终两人草草结合,一夜欢愉之后,等待他们的是分离。朱丽叶被父亲逼着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奈之下,朱丽叶和牧师商量,打算装死,和罗密欧私奔。但由于种种原因,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的离开了。他伤心欲绝,服毒自杀。当茱丽叶醒来时,她看到的是她心爱的人逐渐变冷的身体。她拔出一把短刀片,扎进了自己的肚子。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他们的爱情被封锁了,但只能通过死亡来结束。太可悲了。
第一次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印象深刻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老师说:“我们给外国使者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周总理说翻译不要那么冗长,就叫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吧。”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周总理真的很厉害。然而,在那一年,我从来没有看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只看过梁小冰版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我的梦里,王就像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就像眼泪。全剧高潮时,朱丽叶看到罗密欧冰冷的尸体,声嘶力竭地哭了起来,然后拔出锋利的短刃刺穿了她的腹部。她微笑着投入了罗密欧的怀抱,鲜红的玫瑰似乎在默默地见证着他们悲伤的爱情。
当我抱着这个想法翻开《罗密欧与朱丽叶》实体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之前想太多了。经过对文字的仔细考虑,我得出的结论是:
这是一本小黄书。
其实我在看第一页的时候,就隐约觉得自己可能误解了这部文学巨著。因为我看完介绍诗的第一感觉是——大哥,你能好好说话吗?看完第一幕的内容,我的感觉是,嗯,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不是很懂你。
这本书的原话是:
看到这句话的最后两个字,我很震惊,同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看完之后,确定有几页有这样类似的解释。各种关于裸体和交合的双关语层出不穷,真的有一种角色不会说话不说那种类型的双关语。虽然都是些不饶人的话,但对我来说真的是黄皮书。我后来才明白,这是他们的习惯,接受这种经常性的双关语。
除了这本小黄皮书,啊不,作品中的一些文字个人是不能接受的。我最大的感受其实是罗密欧。我真想对罗密欧说些什么:
罗密欧,你还有脸吗??
如前所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然后决定至死不渝。然而(表达了一个强有力的转折点),我们的罗密欧,他第一次去那个舞会是为了一个叫罗瑟琳的女人。不是朱丽叶!(请重复三遍,这很重要。)
在罗密欧出现之前,莎士比亚通过其他角色的口把罗密欧描述成一个深情痴情的男人。最近,他迷上了一个女人。罗密欧从未在这里见过朱丽叶,所以他爱慕另一个女人。罗密欧出现后,当他知道罗莎琳会去参加卡布利特家的舞会时,他也为爱情而疯狂。没想到,就是在这场舞会上,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罗莎琳:喵喵喵?)
归根结底,罗瑟琳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罗密欧看到朱丽叶的工具人。我相信罗莎琳的长相应该还不错,能让罗密欧爱上颜狗。不幸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工具人罗瑟琳不配拥有一个名字。而我们的主人公罗密欧,通俗地说就是爱所有人。
资本渣。
其次,当罗密欧第一次遇见朱丽叶时,他对朱丽叶的描述是:
不难看出,罗密欧被朱丽叶的美貌所吸引,同时罗莎琳也没有朱丽叶漂亮。由此可以得到罗密欧的爱,这种爱与对方的颜值成正比。说他讨厌狗真的不为过。
浅薄!
不管看到多少次这个地方,我都会觉得,如果突然出现一个长得比朱丽叶还好看的妹纸,罗密欧会怎么样?应该是另一段悲伤的爱情。(冷冷的笑脸)
第一次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书,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两个可以如此雷霆万钧,一切都像龙卷风一样凶猛。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当时两人的年龄。罗密欧十六岁,十七岁,朱丽叶十四岁。那一刻,仿佛有什么事情过去了。是的,他们太年轻了。因为他们的年轻,他们的爱可以如此激烈。为了爱,他们可以如此无情。为什么小时候没人陪我凶?
他们的悲剧在于家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最大的冲突点。但是,这种所谓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他们的殉情之后化解了。有时候,有些矛盾只是人的执念。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作为爱情,真的是悲剧吗?我不这么认为。他们的状态不允许这份爱情长流,这份爱情注定轰轰烈烈。
作为一个爱,他们能在最爱对方的时候给对方画上句号就足够了。
写在后面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体裁上属于戏剧,所以在很多表现方式上会有别于普通小说。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没反应过来,各种水土不服。第一次这么正式的去看戏,很多表情一下子理解不了。(我现在也不是很懂)
值得一提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属于四大悲剧,但人们对它的赞誉却丝毫不亚于四大悲剧。而整个故事发生在仅仅五天之内。也就是说,从见面、订婚、结婚、流放、殉情,这一切都发生在五天之内。多快。
以前觉得莎士比亚的作品高不可攀,所以不主动看。但是真正翻开书来读,才发现很多时候,即使世人都在赞美,那也是他们的看法。你自己看的时候,可能感觉完全不一样。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