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代动画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许多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眼中,视觉上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当代艺术本土化的标志性内容。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中国元素”在视觉上的重要性和时尚性几乎不容质疑。

上世纪初,中国人为了改变东方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因此,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改良文人画,提倡西方写实绘画的主张。上世纪80年代,随着革命文艺的退出,一批激进的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在追随陈独秀思想、高喊“打倒文人画”口号的同时,又一次以高昂的姿态掀起了学习西方艺术的浪潮,并逐渐发展为盲目的全盘西化。一些有影响的艺术评论家从西方当代艺术的发生发展轨迹中提炼出主观虚构中国当代艺术繁荣的叙事观念、建构模式和理论依据,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中寻找与西方当代艺术现象相似的线索,从而发现、拉拢、培育符合他们预期的艺术家个体,并将其置于各自的位置, 并最终成功打造一部酷似西方当代艺术史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推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当代艺术家。 这些非官方的当代艺术家并没有客观地分析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和当代先锋艺术的文化背景和成因,也没有深入探讨西方艺术的方法论和美学,而仅仅停留在图像解读、形式再现和情感宣泄的初级阶段,因此完全不合格,也没有能力与西方当代艺术进行平等对话,从表面上看,由此诞生的“当代艺术”具有全新的艺术视角、全新的图像模式、全新的视觉效果、全新的艺术流派和全新的艺术语境。本质上,它既没有批判地吸收西方艺术的文化养分,也没有与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过积极的碰撞和磨合,更没有直接面对中国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符合当代中国的审美和价值体系,所以是不可能的。对西方艺术现象的简单复制和模仿,可能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对中国艺术家摆脱文革时期艺术观的束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审美基因也不断流失。告别革命文艺后,官方艺术团体大多沿袭前苏联现实主义或西方古典主义的旧思维模式,或以西方现代艺术既定的语言形式(如点线面)或媒介表现(如肌理)等现代元素粉饰苍白的画面,或在语言形式上进行中西融合的浅薄探索与实践,而没有将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与艺术气质纳入考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日益暴露。

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生态的割裂越来越严重,摇摇欲坠的传统美学体系在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下并没有被激活,反而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机。直到20世纪90年代,艺术家们才开始反思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反映了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过程中被淡化了的民族意识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增强和当代艺术的复兴而逐渐觉醒..被多次斩断的传统艺术,期待被重新关注、挖掘、梳理、研究、传承。然而,由于当前艺术界的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许多当代艺术家(包括一些活跃在海外的艺术家)避免关注和挖掘民族艺术的内在文化,而仅仅依靠汉字、民族服饰和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建筑的示意性符号在国际艺术界展示民族特色或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被西式话语命名的“中国元素”,其本质是一种图式化的文化符号,而非艺术内涵和文化本质。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结构中,即使有少量中国文化的元素,也远远不够,更何况只是贴上一个美丽的文化标签。视觉意义上的“中国元素”并不能掩盖民族精神和当代精神缺失的本质。

现在很多为了招商而刻意策划的民俗文化节或者祭祀活动不都是这样吗?大投入、大宣传、大场面,气势磅礴、炙手可热,充满强烈的视觉刺激,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气息早已烟消云散。虽然借用了各种族群或民族的外在元素,但民族精神的灵魂是唤不回来的。只有从那些淹没在人群中的淳朴的老农民们慈祥的眼神、慈祥的表情、虔诚的行为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一丝民族精神。欢腾的庆典背后是如此的悲伤!

当代艺术期望从视觉公共性回归精神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