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与欧美动画的异同
/bbs/printpage.asp?BoardID = 63 & ampID=1105
不可否认,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称之为动画电影“大国”的国家——不仅因为他们制作的动画电影数量多,还因为他们在各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在比较两国差异的同时,有必要说明一下本文的研究对象——动画电影。在下文中,“动画电影”是指那些在电影院线发行的,与电视动画没有直接关系的动画片。这样,本文中的动画电影就不包括电视动画系列片、OVA(直接面对视频或DVD市场)以及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剧场版。这一限制主要是针对日本动画的。相比美国动画,他们的电视剧、OVA、剧场版要多得多。如果这些都和美国动画比,那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按照本文设定的“动画电影”的范畴,两国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相当的,因此更容易比较风格上的异同。
首先,就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而言,两国的做法颇为相似。因为动画电影的要求比其他动画产品更细致,制作时间和花费的费用也远非一般动画产品。所以两国的动画电影,从制作角度来说,基本上都是各自国家的顶尖水平。不用说,日本真人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并不高,而宫崎骏其人、大友胜博、押井守等动画大师制作的动画电影耗资数十亿日元,耗时数年。即使在好莱坞,上亿美元的大制作大行其道,一部动画电影的投资也是让各大制片厂的老板们吃紧。不过好在高投入的动画电影一般都会带来高回报。迪士尼的年度作品一定会进入年度票房前十,并数次占据第一;在日本,宫崎骏其人的作品屡屡打破票房纪录。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动画电影如何制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成品”是什么样子。相信看过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他们不同的风格。就视觉效果而言,最近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有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的趋势。虽然传统的二维动画并没有退出市场,但是从票房收入来看,无论是动画片的整体市场,还是单一制作发行公司所有类型动画片的票房发行,三维动画都比2D动画更受欢迎。在日本,二维动画仍然是市场的主流。这并不是说日本动画制作不使用电脑动画(CG)。例如,在宫崎骏其人的后期作品中,电脑动画被用来辅助绘画。当他到达《千与千寻》时,CG已经被用来制作一些眼泪的3D效果。至于大友胜博和押井守,他们在CG应用方面走得更远。他们作品中的背景基本都是经过电脑特效打磨的,让背景看起来特别真实。这一点从《阿基拉》、《大都会》、《蛋壳里的幽灵》、《最后的吸血鬼》的观众身上都能强烈感受到。在他们的一些画面中,如果只看背景的话,会有一种强烈的真假难辨的感觉,比如《贝壳里的幽灵》中的香港街道,《最后的吸血鬼》中的美军基地。
但日本动画电影中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传统的二维构图——无论背景是否采用3D技术。与好莱坞3D动画中主角的三维真实性相反,日本动画电影仍然坚持用相对简单的笔触勾勒人物形象。在塑造角色形象的程度上,两者各有优势。虽然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角色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但创作者一般都会通过出色的观察力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让那些平面的角色看起来如此有生命力,以至于观众根本不会在意它们在视觉上是否“立体”。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追求外观的真实性,但同时也没有失去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人物在无限细节中追求“写实”,同时整体形象设计生动夸张,往往将人物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就笔者而言,从观看的整体效果来看,优秀的日本二维动画和美国三维动画在人物的生动性上是旗鼓相当的。举个有趣的例子,宫崎骏其人的《龙猫》有个4岁叫小米的女孩,迪士尼的怪兽公司也有个1岁的女孩。这两个女生的性格都是超级调皮+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视觉呈现上,一个是简单的二维图像,一个是精细的三维模型。但观众能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样无限快乐的童趣,并在心中留下同样深刻美好的回忆。
日美动画电影对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性格。日本人更保留了东方人的隐忍和含蓄,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我们中国人更注重简约和写意。他们对动画人物的二维处理多少体现了对国画技艺的传承:那就是他们想要的!那些人物的设计看似简单,但配合整个画面,寥寥几笔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想要传达的感觉。而美国人,向来比较直接,最喜欢“开门见山”。在表达意图时,他们总是选择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同时,美国人崇尚并善于幽默,难怪喜欢创作搞笑细腻的3D动画。
相应地,日本和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群体和目标观众的差异也影响了他们对动画故事的选择和叙事方法。虽然不分年龄,观众一般都能从日美动画中感受到自己喜欢的情绪和含义。但相对而言,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其“为儿童服务”的目的更纯粹。欧美国家的孩子都有“夜读”的习惯,即父母睡前读一本故事书,其中世代相传的童话、传说、经典历史故事无疑是读得最多的。纵观美国的动画电影,根据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尤其是迪士尼的作品来创作动画故事的永远是大多数。从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开始,它就开始了“将经典故事动画化”的过程,直到2002年的《宝藏星球》,它一直保持着同样的模式。这并不是说好莱坞的动画编剧是为了省事。事实上,把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讲得如此丰富、有趣、童趣,并使之真正娱乐化,确实值得东方的同仁们研究。
日本是漫画之国,动漫在日本出版娱乐业的份额远大于美国。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动画在历史上拥有强大的成人读者和观众,而不仅仅是为儿童提供娱乐。所以动画电影作为动画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成人的视角和思考。总的来说,日本动画电影一般都有比较成人化的题材,甚至可以说,他们动画电影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承载主角题材。即使在宫崎骏其人那些带有丝毫“成人味道”的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程度仍然远远超出了普通孩子的理解。且不说除了巩之外的其他动画电影,充满暴力和末世情节的硬核科幻、忍者、吸血鬼题材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很多可以说是“严重不适合儿童观看”。也许是岛国的地理限制,日本人的想象力特别容易走极端。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日本人比美国人更关注人类的终极关系和关于世界的终极命题,他们思考的结果往往是悲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美国动画电影宣扬人情亲情的亲情观,日本动画作品在意识上并不那么积极乐观;另一方面,日本动画电影比美国动画更“深刻”,日本人触及了动画中一些非常严肃深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方法,很可能是“贪玩”的美国孩子不喜欢的。据说,与同龄人相比,日本孩子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少年”。不知道他们的动画电影为什么会宣扬这种现象,还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反映?
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故事演绎方式,使得日美动画电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莱坞作品更注重娱乐性,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更注重叙事性。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美国的动画电影看起来更难以捉摸,而日本的作品看起来更沉重和深刻。其实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只是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民族的品味和性格;再者,它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欣赏需求。美国动漫搞笑、新颖、娱乐性强,非常适合全家一起看。当孩子们被逗笑时,他们也会学习。
家庭和友谊的价值。但是,那些童心未泯,铁石心肠的家伙,并不适合看好莱坞的动画作品。对他们来说,看太多好玩的,提倡家庭价值观,挺无聊的。日本动画电影清新的写意和极致的思维,非常适合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瞎折腾的哥们,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他们已经很棘手的想象力。不过,心理意志薄弱的人还是少看日本动画电影比较好,尤其是硬核大友胜博和押井守的动画电影,因为那通常会让你质疑存在的意义和真实性,对未来产生悲观的预期。
说到这里,必须承认,日美动画电影各有千秋,值得再详细写一篇;但毫无疑问,从整体上看,两国的动画电影还是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日本动画电影像茶,美国动画电影像咖啡:茶香隽永,咖啡醉人。
不可否认,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称之为动画电影“大国”的国家——不仅因为他们制作的动画电影数量多,还因为他们在各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在比较两国差异的同时,有必要说明一下本文的研究对象——动画电影。在下文中,“动画电影”是指那些在电影院线发行的,与电视动画没有直接关系的动画片。这样,本文中的动画电影就不包括电视动画系列片、OVA(直接面对视频或DVD市场)以及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剧场版。这一限制主要是针对日本动画的。相比美国动画,他们的电视剧、OVA、剧场版要多得多。如果这些都和美国动画比,那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按照本文设定的“动画电影”的范畴,两国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相当的,因此更容易比较风格上的异同。
首先,就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而言,两国的做法颇为相似。因为动画电影的要求比其他动画产品更细致,制作时间和花费的费用也远非一般动画产品。所以两国的动画电影,从制作角度来说,基本上都是各自国家的顶尖水平。不用说,日本真人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并不高,而宫崎骏其人、大友胜博、押井守等动画大师制作的动画电影耗资数十亿日元,耗时数年。即使在好莱坞,上亿美元的大制作大行其道,一部动画电影的投资也是让各大制片厂的老板们吃紧。不过好在高投入的动画电影一般都会带来高回报。迪士尼的年度作品一定会进入年度票房前十,并数次占据第一;在日本,宫崎骏其人的作品屡屡打破票房纪录。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动画电影如何制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成品”是什么样子。相信看过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他们不同的风格。就视觉效果而言,最近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有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的趋势。虽然传统的二维动画并没有退出市场,但是从票房收入来看,无论是动画片的整体市场,还是单一制作发行公司所有类型动画片的票房发行,三维动画都比2D动画更受欢迎。在日本,二维动画仍然是市场的主流。这并不是说日本动画制作不使用电脑动画(CG)。例如,在宫崎骏其人的后期作品中,电脑动画被用来辅助绘画。当他到达《千与千寻》时,CG已经被用来制作一些眼泪的3D效果。至于大友胜博和押井守,他们在CG应用方面走得更远。他们作品中的背景基本都是经过电脑特效打磨的,让背景看起来特别真实。这一点从《阿基拉》、《大都会》、《蛋壳里的幽灵》、《最后的吸血鬼》的观众身上都能强烈感受到。在他们的一些画面中,如果只看背景的话,会有一种强烈的真假难辨的感觉,比如《贝壳里的幽灵》中的香港街道,《最后的吸血鬼》中的美军基地。
但日本动画电影中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传统的二维构图——无论背景是否采用3D技术。与好莱坞3D动画中主角的三维真实性相反,日本动画电影仍然坚持用相对简单的笔触勾勒人物形象。在塑造角色形象的程度上,两者各有优势。虽然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角色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但创作者一般都会通过出色的观察力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让那些平面的角色看起来如此有生命力,以至于观众根本不会在意它们在视觉上是否“立体”。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追求外观的真实性,但同时也没有失去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人物在无限细节中追求“写实”,同时整体形象设计生动夸张,往往将人物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就笔者而言,从观看的整体效果来看,优秀的日本二维动画和美国三维动画在人物的生动性上是旗鼓相当的。举个有趣的例子,宫崎骏其人的《龙猫》有个4岁叫小米的女孩,迪士尼的怪兽公司也有个1岁的女孩。这两个女生的性格都是超级调皮+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视觉呈现上,一个是简单的二维图像,一个是精细的三维模型。但观众能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样无限快乐的童趣,并在心中留下同样深刻美好的回忆。
日美动画电影对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性格。日本人更保留了东方人的隐忍和含蓄,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我们中国人更注重简约和写意。他们对动画人物的二维处理多少体现了对国画技艺的传承:那就是他们想要的!那些人物的设计看似简单,但配合整个画面,寥寥几笔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想要传达的感觉。而美国人,向来比较直接,最喜欢“开门见山”。在表达意图时,他们总是选择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同时,美国人崇尚并善于幽默,难怪喜欢创作搞笑细腻的3D动画。
相应地,日本和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群体和目标观众的差异也影响了他们对动画故事的选择和叙事方法。虽然不分年龄,观众一般都能从日美动画中感受到自己喜欢的情绪和含义。但相对而言,好莱坞制作的电影,其“为儿童服务”的目的更纯粹。欧美国家的孩子都有“夜读”的习惯,即父母睡前读一本故事书,其中世代相传的童话、传说、经典历史故事无疑是读得最多的。纵观美国的动画电影,根据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尤其是迪士尼的作品来创作动画故事的永远是大多数。从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开始,它就开始了“将经典故事动画化”的过程,直到2002年的《宝藏星球》,它一直保持着同样的模式。这并不是说好莱坞的动画编剧是为了省事。事实上,把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讲得如此丰富、有趣、童趣,并使之真正娱乐化,确实值得东方的同仁们研究。
日本是漫画之国,动漫在日本出版娱乐业的份额远大于美国。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动画在历史上拥有强大的成人读者和观众,而不仅仅是为儿童提供娱乐。所以动画电影作为动画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成人的视角和思考。总的来说,日本动画电影一般都有比较成人化的题材,甚至可以说,他们动画电影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承载主角题材。即使在宫崎骏其人那些带有丝毫“成人味道”的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程度仍然远远超出了普通孩子的理解。且不说除了巩之外的其他动画电影,充满暴力和末世情节的硬核科幻、忍者、吸血鬼题材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很多可以说是“严重不适合儿童观看”。也许是岛国的地理限制,日本人的想象力特别容易走极端。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日本人比美国人更关注人类的终极关系和关于世界的终极命题,他们思考的结果往往是悲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美国动画电影宣扬人情亲情的亲情观,日本动画作品在意识上并不那么积极乐观;另一方面,日本动画电影比美国动画更“深刻”,日本人触及了动画中一些非常严肃深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方法,很可能是“贪玩”的美国孩子不喜欢的。据说,与同龄人相比,日本孩子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少年”。不知道他们的动画电影为什么会宣扬这种现象,还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反映?
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故事演绎方式,使得日美动画电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莱坞作品更注重娱乐性,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更注重叙事性。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美国的动画电影看起来更难以捉摸,而日本的作品看起来更沉重和深刻。其实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只是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民族的品味和性格;再者,它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欣赏需求。美国动漫搞笑、新颖、娱乐性强,非常适合全家一起看。当孩子们被逗笑时,他们也会学习。
家庭和友谊的价值。但是,那些童心未泯,铁石心肠的家伙,并不适合看好莱坞的动画作品。对他们来说,看太多好玩的,提倡家庭价值观,挺无聊的。日本动画电影清新的写意和极致的思维,非常适合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瞎折腾的哥们,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他们已经很棘手的想象力。不过,心理意志薄弱的人还是少看日本动画电影比较好,尤其是硬核大友胜博和押井守的动画电影,因为那通常会让你质疑存在的意义和真实性,对未来产生悲观的预期。
说到这里,必须承认,日美动画电影各有千秋,值得再详细写一篇;但毫无疑问,从整体上看,两国的动画电影还是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日本动画电影像茶,美国动画电影像咖啡:茶香隽永,咖啡醉人。
除此之外,还有
/TV guide/TV comment/special/c 11876/20041012/101985 _ 5 . shtml
欧美动画与日韩动画的异同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