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看待“动画模仿”
首先,关于动漫作品的内容有一个底线——面向儿童的动漫必须避免不良倾向的诱导。美国和日本对儿童动画片的审查非常严格。比如画面中不允许出现枪支,不允许儿童角色穿露脐装等等。,违者一律砍,否则将被取缔。日本有很多面向成年观众的动画片,但只允许在孩子睡着后的深夜播放。一旦作品涉嫌造成不良事件,播出方必须“自净”,立即停播,分析原因。看过日本儿童漫画的人,可能会对里面的“安全提示”印象深刻。如果影片中有可能被现实模仿的危险动作,画面上会标注一行字“好孩子,请不要模仿”。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一部特殊的动画电影《假面骑士》在日本流行起来,孩子们模仿电影中的场景从高处跳下受伤。这时“安全提示”出现了。其次,一个同样重要的认知是,由于包括漫画在内的公共作品包含复杂的信息,监护人必须承担起教导孩子正确判断事物的责任。这类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动漫的过错还是家长监管的缺失,国外往往会区别对待。以日本为例,日本家长对动漫负面影响的敏感程度不亚于我们的家长,向教育部门投诉几乎每个月都有。对于这些投诉,如果真的是“漫画惹是生非”,政府机构会直接调查,1997的“宠物精灵闪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动漫存在明显过错,社会会追究家长的惩戒能力。日语中有一个术语叫“自己的责任”,意思是“自己的行为就是自己的责任”。近年来,实行“自我负责”成为日本社会对父母的普遍要求。如果事件是孤例,没有其他孩子有同样的问题,即使家长坚持认为是动漫的错,社会也只会认为家长在推卸责任。近年来,日本越来越重视对此类事件的背景分析,避免“标签化”报道。2007年,日本京都一名16岁的女孩因为家庭纠纷,用斧头将父亲砍死。当时有一部推理悬疑题材的深夜动画,恰巧也有类似情节,电视台随即进行了“自净”。起初日本国内有讨伐动画的声音,但后来很多文化名人公开撰文做分析,表示动画与事件无关,事态逐渐平息,动画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