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掉鱼头。为什么它还活着,还在动?其他动物不行吗?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肉食性的黑鱼和鲶鱼,即使在油中油炸后也能游动。原因是鱼类进化比较原始,大脑结构非常简单,很多生理行为不需要主观意识控制。

大脑的进化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最初的生物主要是单细胞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的活动主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没有统一的控制。后来由于地壳中放射性物质的减少,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组成更加复杂。不同的细胞负责不同的活动,需要统一调度。于是就产生了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血液系统为全身的组织和细胞提供能量和物质。

淋巴系统是通向全身的免疫细胞或体液成分,可以监测外来微生物和其他致病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以动员组织细胞向有利于生存的方向移动。但是不同生物神经系统的构成是不一样的。

以人类为例,人脑可分为爬行脑(大约相当于脑干)、情感脑(相当于端脑)和理性脑(大脑皮层)。这种大脑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所有脊椎动物都有爬行类大脑。这种脑组织燃烧的行为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参与,主要是心跳、呼吸等本能行为,以及外部刺激适当时会触发的无条件行为。

然后是情感大脑,主要是动物外周感知的进化,需要一个更发达的中枢控制,视觉、嗅觉等信息都送到这里进行处理。情绪反应可导致机体的主动紧张,但主要是应激反应;最后,大脑进一步分化,产生大脑皮层,让生物体主动分析周围刺激,及时采取相应的活动。

鱼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脊椎动物,大约出现在5-6亿年前。这类生物是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但大脑是最近才进化出来的,功能相对有限。大脑以爬行为主,燃烧行为大多不需要自我意识控制,只需要外界刺激触发,大脑皮层相当不完善或者根本没有。

所以鱼的行为大多记录在脑干和脊髓里。大脑的不发达也使得鱼类的外周感知能力较差,因此鱼类缺乏痛觉等不利于生存的感觉类型,也不需要脑组织分离外周神经来控制四肢的运作。而且脑组织的简单性也使得鱼类的组织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性更强。这些因素使得一些鱼类即使在头部脱落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活跃,它们的身体在头部脱落后仍能在剩余的脑干和脊髓的指挥下活动。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在脊椎动物中,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曾经有一个无头鸡麦克。他的主人想吃它,他的头被砍掉了。结果他的主人发现它还能动,就用滴管从食道给它喂水。结果迈克活了18个月,最后死于意外。

近年来,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看到了一些离奇的事件。去年网上有报道说一只无头蛤蟆还在到处乱蹦。蟾蜍作为冷血动物,能量需求较低,组织细胞耐缺氧能力较强,脑组织原始,因此在大脑尤其是脑干不受损伤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一定的活动。

哺乳动物的大脑相对更先进。除了本能活动,还有主观意识。大脑皮层参与许多生理活动的控制,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相对较差。脑缺氧三两分钟就会导致功能障碍,五六分钟就会出现晕厥和永久性脑损伤。所以,哺乳动物的大脑掉了以后就不能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