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亲访友学到的文明礼仪。

春节礼仪常识

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愿来年好运。

自明清以来,中国人就制定了不成文的拜年规则,有一定的顺序:先拜天地之神,后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唐长辈,最后全家按辈分顺序互相拜。给长辈送礼,给孩子打赏。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特”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

祭奠亲友也讲究顺序:第一天祭奠家人;第二天,第三天,我拜访了我妈妈的叔叔,舅舅,岳父等等。直到16号。这种习俗早在宋代就已流行。孟先生在《东京梦中华》卷六中描述北宋汴京之云:“十月一日,开封府放三日,士子自早互庆。”到了清代,拜年礼仪得到了升华。顾铁青,阿清人,在《贾青录》中描述“男女拜祭父母,主人领其卑幼,拜谒左邻右舍,或遣子女来贺,谓之‘拜年’。就算是年底不见面的,也会在这个时候互相拜拜……”一般来说,同龄人拜年就够了。

首先,拜家里的长辈。第一天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当然,长辈拜完之后,肯定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给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因此,给邻居和长辈拜年是仅次于我们自己的长辈。一般来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

二是走亲访友过年。初一或者初二一定要去岳父岳母家,一定要带礼物。进门后要向佛像、祖先像、牌位跪拜,然后依次向长辈跪拜。

然后就是礼节性的拜年。如果你想给朋友拜年,你只要进屋时向佛像鞠躬就行了。如果你和你的主人平等,你只需要低头。如果比自己大,还是要主动低头。主人应该从座位上下来帮你,甚至说不客套,以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寒暄过后要离开。主人拜完之后,也要改日回访。

还有感恩的新年祝福。任何一个在过去一年中欠过别人人情的人,比如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老师、硕士、博士等。,应该买些礼物送他们,并借拜年的机会表达谢意。

最隆重的拜年习俗是集体崇拜。团拜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活动,甚至是国际性的。一些对中国友好的国家会打电话给中国政府庆祝新年。中国驻外使节也将举行春节团拜活动。“团拜”的形式大概起源于清朝。在《边帽上的玉檀》中,清主曾说:“每年年初,京城都会进行例行的团拜,以凝聚新年的情谊,表达乡情。”每年他都会订客人,吃宴席,制造惊喜的一天。"

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发短信、贺卡、礼节性的电话和电报。当你寄贺卡的时候,你也会寄自己的名片。

春节礼仪新年问候时间

首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拜年,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于平时的辛苦工作,春节期间人们通常起得很晚。如果过早登门拜年,往往会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些人喜欢选择在晚上拜年。坐几个小时必然会影响主人的休息。一般来说,以客人身份停留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的时候,进来说一句“新年好”就匆匆离开,也会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

春节礼仪礼品

礼物一定要送得合适。给长辈、老师、师长拜年时,要适当带一些礼物。礼物不能太贵太豪华,也要“平易近人”。捧一束鲜花,送一张精美的贺卡,已成为近年来都市现代人拜年的一种浪漫温馨的方式。

拜年礼物也要注意卫生和安全。比如别人给你的蛋糕,一般不要转给别人,否则食物在“旅游”过程中必然会腐烂变质;给老人或病人拜年,送的水果要有利于对方身体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误会;如果送烟花之类的,一定不要买假冒伪劣产品。

另外,送礼物要注意节俭。

如果你为你的同学、爱人、同事等制作一个漂亮的小礼物。,你可以表达你真诚的友谊,展示你的才华。

拜年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礼节和礼仪。邻里坐,同学聚会,朋友聚会,都应该是“过年说好话,说吉利”。就算平日里有怨气,也不该提。至于聊天,不说低俗的东西,不说无聊的低级话,更是常识和常识。

古代问候礼仪

在古代,如果邻居的亲戚朋友太多,就很难走遍整个房子。叫“飞邮”,让仆人拿着名片去拜年。各家门前都放了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符节”二字,这就是发飞帖的目的。这种习俗始于宋代的上层社会。清代《烟台月令》描述北京年节:“是月,片飞,空空,已成时尚。”各家都立了专门的门簿,记录客人的往来和飞来的照片。门册首页多是四个人的虚拟亲人:一个是百岁老人,住在百岁巷;一个说他有钱,住在元宝街;有一天,你答应了某人,住进了大学牌楼;一天,富昭拜访了他的主人,并住在五福大厦。为了运气好。到目前为止,春节赠送贺年卡和新年贺卡是这种古老的交换飞卡的遗产。

古代文人很流行互相拜年。拜年钻就是今天的贺年卡,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来。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还没有纸,所以伐竹木为刺,书名命名为《明刺》。后来,人们用红羊毛在织锦上绣上“名片”的字样。东汉以后,木材被纸代替,称为“名纸”。六朝时简称“明”,唐代称“门形”。宋代又称为“手刺”、“门刺”。

早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就已经互致问候,也就是早期的贺年卡。宋代诗人周惠在《清波》杂志上说:“宋元佑年间,拜年常令仆役持名刺人。”当时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广,要到处拜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关系不密切的朋友没有亲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一张用梅花信纸剪成的卡片,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贺的话。

据《明代陆容园杂记》记载,迎接新年的习俗最早于明代在京都实行。陆容在《唐园杂记》中写道:“定都归元后,过几天马路的人,从朝廷到庶人,叫拜年。然而,庶人崇拜他的亲戚和朋友,这是更坚实的。官官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普遍性的,而不是专门性的。比如东西长安街,官员住的最多。至此,那些不问学识无知,看门就刺,有的不下马,有的不上门送名帖,佣人应门,都是拒绝,或者有的闭门不收。在北京做官的,退的时候结伴而行,更醉的时候归来。过了三四天,我开始拜父母。“和官员打交道,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互相拜,而百姓拜的是自己的亲戚朋友。

明清时期,人们用“寸楚”和“红单”来投新年的票。此时,贺年卡的设计更加完美和精致。邮件上不仅印着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还写着“新年快乐”、“好运”。明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文徵明在《新年快乐》一诗中描述:

不要求见面,只谈,

那篇著名的论文充满了封面;

我也跟人扔几张纸。

世人厌恶简单,但并不空虚。

这里所说的“名刺”和“名卜”就是今天贺年卡的由来。在清代,春节时流行送“拜盒”,即把新年贺卡装在精致漂亮的装饰盒里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庄重。贺年卡是用来联系感情、互致问候的,方便实用,至今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