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动画导演

苏轼有65,438+0首非常神奇的诗,同样精美,顺读是黑暗,倒读是黎明。苏轼对我们来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很多经典诗词让人爱不释手。

北宋熙宁初年,苏轼因写了一封9000字的变法诏书而遭到攻击,不得不被释放为官,在杭州担任判官。他在赴任途中,路过镇江金山寺。

说起金山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白蛇传》,但苏轼不是这样的。他站在金山寺上,泛舟长江,感叹江浪海潮,垂钓火星,思绪万千,由此写出了著名的《金山寺题》。

提金山寺

潮起潮落暗波雪山,蒲元渔舟月。

桥至寺门松径小,槛明如石波泉眼。

一路绿树成荫,江面晨曦,海上阳光明媚。

遥望四面云接水,碧峰千点。

这首诗写的是金山寺附近的美景,呈现的很美。有浪,有山,有船,有月,有桥,有泉,有树,有霞,等等。

还有一只点着渔火的小船,把长江装点得很有意境。如此极致的意境,加上这些万千气象,足以让任何一首关于金山寺的诗羡慕不已。

顺读是月色风景直到河的黎明,那么倒读会是什么样子?倒着读是从《天亮到天明》到《渔舟唱晚》,我们不妨欣赏一下。

轻鸿数千峰,水遇云烟,放眼望去。

晴天,海霞红蒙蒙,小天江的树是绿的。

清波石燕泉为槛,小路松门寺对桥。

明月为渔舟,渔为濮院,山川雪浪随潮暗。

最近怎么样?反过来读这首诗,是不是没有违和感?其意境和神韵,至今仍可视为千古绝唱。倒着读真的可以从《天亮了到天亮》变成《渔舟唱晚》是不是很神奇?

妙就妙在对比这两首诗。前者描写从早到晚的景物变化,后者描写从晚到早的景物变化。

如此奇特的构思,巧妙的组织,极其自然、流畅、优美,值得我们不断琢磨,你说呢?

其实答案是回文。两首诗合起来就是一首全诗。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为“回文诗”或“回文诗”,这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在文体上称为“回文体”。

晋代以后回文形式非常流行,在很多文体中都有使用。反复读,没完没了,给人一种惊心动魄,妙趣横生的美好感觉,如苏轼的《提金山寺》。

苏轼把金山寺周围的美景都一一写了出来,让他感慨无限。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苏轼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一直是乐观的,早期的挫折并没有影响到他。

现在,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回文诗,是不是也感叹苏轼构思之巧妙,实在是得心应手,妙不可言,非一般文人所能及。

还有哪些关于金山寺的优秀文章可以与之媲美?

你怎么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