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学之路在哪里?
在英语世界颇有分量的文学杂志《当代世界文学》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刊登了食指、陈冬冬等诗人的作品,以及张宁、张清华、张颐武等的评论文章。这个消息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学输出”热。著名作家莫言对这一现象极为乐观,认为中国当代文坛正呈现全箭之势。余华也表示很荣幸遇见这个时代。当然,有些作家和诗人对这种“文学兴奋点”无动于衷。格非觉得开放的背后有再次自闭的危险,当代文坛的热闹里没有什么。复杂的是简化。李二坦言自己喜欢的作品很难翻译。中国文学能否跨越巨大的文化鸿沟,真正走进外国读者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学输入,《中国文学》强烈呼吁改变这种单一的文学流通路径。中国文学的引进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中的“域外创新”,或者说是中国文学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自上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就sturm und drang的“五四”新文学而言,大量的外国文学进口对中国传统文学起到了文化重构和审美解构的艺术自觉作用,平衡文学的逻辑逐渐瓦解,从而给文坛带来了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空气。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来说,文学进口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文化输入。文化部部长孙曾说:“美国在中美物质产品贸易上有逆差,但就文化产品而言,中国的逆差更大。”孙部长的这番话无疑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意味着经济复兴,也意味着文化复兴。要提升中国软实力,文化赤字一直是“瓶颈”,必须改变这一长期困扰的症状,走出后殖民文化泥潭,努力寻求文化出口。中国文学所面临的多元化文化语境为文学输出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事实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五四”之后就致力于思考把中国当代文学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鲁迅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始终受到“文化背景”和“生存境遇”两个基本事实的阻碍。可以说,鲁迅的思考是焦虑而深刻的,是实际而长久的。值得欢呼的是,我们正赶上中国经济腾飞而兴起的全球中国文化热,这为中国文学输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鲁迅焦虑的两个基本事实在全球化语境下发生了变化。中国文学的文化背景不是处于孤立封闭的文化禁锢中,而是处于相对开放自由的格局中,并呈现多元文化的空间形态,可能形成以复调为特征的文化流动路径。特别是当代文学的思维和表现手法在这种多元文化空间中的传递和流转,由于特定文化空间中的社会情境和文化积淀而逐渐改变其表现形式,进而很容易形成以文化交融为潜在审美特征的文学风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西方人的观点不再完全局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野。他们也渴望找到一个角度介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空间,同时又不得不打破西方的传统独白,进行不同文明间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话、协商和交流。中国文学无疑是人性和人心文化的生动起点。东西方文化差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中国文学输出的潜在障碍。文学的接受毕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审美习惯、接受心理、文化传统等。文化基因不仅会成为培育一个巍峨民族文学的不竭动力,也会成为不同民族文学交流的巨大障碍。指望文学出口像签订出口商品协议那样简单、机械、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有着全球化语境成长经历的当代文学将成为文学输出中一股大有可为的新生力量。而文化积淀深厚的经典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会非常艰难,甚至是艰难。李敬泽指出,“水浒和红楼梦,虽然在世界文学秩序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不仅是传统、古典和传承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学精神。与世界文学相比,它们像牛奶一样难以溶于水。它们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消化的,但在中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一点需要充分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无法纳入世界文学图景的作品,对中国人来说,隐藏着特殊的经验和价值。”事实上,像《水浒传》和《红楼梦》这样体现中国人文学精神的经典作品,隐含着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的确,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学经典,对于害怕中国写作、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再加上对本国文化的天然免疫力,更谈不上“应有理解同情”。但是,这难免会让我们逆向思考。《荷马史诗》《哈姆雷特》《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等西方经典为什么会进入中国读者的世界?为什么这些体现西方文学精神的作品被全世界的人消化,而中国的经典却“像牛奶一样不溶”?我想,西方古典文学将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船上有这个机会;中国的经典文学不就是乘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热的东风吗?任何一种文学走向世界都需要很长时间。过于乐观是不可取的,但说中国的经典文学是出口之道似乎为时过早。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拙见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社会的跨越式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三观”的变化,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着中国文化,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学。其实,文学就像是人类三维世界的集合,是我们精神的表达。记得有一位外国著名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始终以“我”为中心,缺乏时代背后的意义,缺乏历史的痕迹和本质,缺乏世界级的真正的杰作(大概是意义)。这让我想起了年轻作家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这是真的...令人担心的...热爱动画团队,谢谢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