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生活和电影中经常能听到“大师”这个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虚幻的世界里,师父都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东西。总的来说,大师是常人达不到的高度。最常见的高手似乎和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林高手有点神秘。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不用多说,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太多大惊小怪,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武术,高手的玄机其实代表了他们的水平和造诣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所以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大师一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大师们的生活和经历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他们的技艺常常让我们大开眼界地欣赏和感叹。除此之外,大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大师的神秘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大师的过人之处——超越世俗的水平和造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或者超越现实世界的。这种超越的方式和高度是他神秘感的重要来源。大师的超越一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超越,而是绝对超越一般,达到相当专业的水平。如果是隔行的,师傅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专业的水平。但是在一个行业里,有很多相当专业的人,高手的水平肯定比这个高很多。一般情况下,能称得上大师的人比较少,很难遇到。所以大师的高度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高度和标准,但我们往往知道这样的高度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于是大师就成了这个世界上的稀有动物。

经常听说高手过招好,一点点看输赢利弊。高手之间的比拼,类似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比拼,东西巅峰的比拼,真正的“内功”比拼。所有卖弄的努力都没用,是你死我活的对决!高手过招才是真正的智力和技巧的较量,容不得半点马虎。说起来容易,其他行业比如互联网上的黑客与反黑客之争,几轮下来就能有缓冲的空间。但是,在武术中,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武侠小说里描写的江湖,一旦利益双方携手,一般都是生死之战。说到生死之战,变数太多了。有时候你看不到高手的真正实力——比如人家是来寻仇的,但是不管你的身体状况和状态如何,有时候这样的高手打起来也不一定公平。只有君子不趁人之危,但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师基本都是从技术角度来衡量和评价的,一般不涉及人品和品德。所以从古至今,正反两方面都有大师。一方面,大师意味着类似救世主的角色。我们仰望师父,就像仰望天空一样。我们期待主人以急切的心情出现。大师往往能解决人的危机,达到他辉煌的巅峰。我们对真正的大师怀有由衷的敬意——当然,也包括那些技艺超群、品德良好的人。

成为大师不容易。成为大师的前提条件不仅是非凡的天赋,还有实际而艰苦的训练和培养,以及适当的机会,这些都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大师的生活状态一般是脱离正常人的生活状态的,这是他们刻苦训练所决定的。有时候,专家不被正常人理解只是因为这种脱离正常人的生活状态,但当人遇到危险时,人们绝不会吝惜自己的敬佩和感激。师父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伟大而美好的东西。我对所有的大师都怀有由衷的崇敬和敬意。同时,我也认为作为一个大师,应该在道德、人品上进行正常的修炼,因为大师修炼的方式和经历与常人不太一样,经历的困难也远比常人多,所以他们的心态和心理与常人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会出现异常的心理行为。如果没有正常的道德修养,很容易导致技艺高超,道德低下——但这种师傅真的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师傅和道德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必然的。

以武术为例,怎样才算高手?我是在看李小龙的《唐山大哥大》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的。面对一群打手,李小龙是绝对的高手,干脆利落,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做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傅是专门学武术的,一般人只是在体力劳动的层面上达到了一定的攻防水平,所以两者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看李小龙的电影,我们觉得这样的大师很真实。一般几个瞬间就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不像一般的动作片,打斗打不死他,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真正的高手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让高手甚至感叹对手难得,有和对手互相欣赏的意思,更何况是自己阵营的人。高手的孤独是由他的技能水平,状态,境界决定的。大师很难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能向他们学习或者理解他们的人。这种孤独的姿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是一种“荣誉”的东西,虽然他可能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和存在状态。史学大师陈寅恪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大师孤独的例子。晚年的陈,达到了自然人的学术境界。甚至他在清华教书的时候,很多教授都上过他的课,所以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一般人根本听不懂他的课,因为像他这样的人给你讲点入门知识绝对是浪费!正因如此,陈晚年在岭南大学倍感孤独。这种孤独主要是学术和文化上的,当然也有其他因素,但不是主要的,也不是陈造成的。对于那些在知识上没有后继者甚至是一知半解的人来说,是一种孤独和痛苦!他的课太难了,很少有学生去听或选择。至少,据说只有三个人!这绝对是浪费!名师难求,资质好的学生也难找!我们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我们没有太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更何况资质好的学生是那么的难得!不宣扬自己的接班人,是大师们最大的孤独。一定程度上,这是大师们的悲哀。要成为大师,就已经决定了有些人必须肩负这样的命运,承受这样的孤独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