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动画
相声哪个好,就看观众了。
还记得李金斗和陈涌泉表演的经典相声《宋武打虎》吗?形式新颖,语言犀利,表演到位,既讽刺了不正之风,又引起笑声。尤其是李金斗在节目中调酒师、猎户、老虎、县长的表演,都是惟妙惟肖,爆笑不断,使得他在1986连续获得“全国新音乐大赛”一等奖和“全国相声邀请赛”一等奖。你可能也听过他们的老鼠密语。“公鼠母鼠”都很有气场和现代感,说“别理我,烦死了”,现场的掌声和笑声居然持续了2分钟!还有省略句、怕字、夹板气、对仗、捉曹等。,都是让人一提就笑的优秀作品。
台风李金斗,今年58岁,潇洒倜傥,表演生动细腻,魅力无限。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深受大家喜爱。他一出场,观众立马觉得轻松活泼,往往都是不开口,大家都忍不住笑。
其实李金斗的魅力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的积累。生于京,65,438+03岁学相声,得过王长友、谭伯儒等前辈的传记。后来,他以“京城第二赵”之一的为师,专精于调侃。多年来,他注重继承和发展传统相声的技艺,将说、学、逗、唱巧妙地结合起来,吸收其他名家的特长,融雅、俗、糙于一体,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金斗和比他大15岁,来自三代相声世家的陈涌泉,从1978开始搭档23年,建立了“亲如父子,亲如夫妻”的合作关系。在陈老师的默契配合下,李金斗还获得了1979“国庆三十周年”一等奖,1990“第二届禹王亭杯相声电视节目”笑星金奖,1990“铜陵杯相声评比”优秀奖,1995首届全国相声表演。
面对诸多荣誉,李金斗有了更高的标准:“我的水平应该是一般或者二流,因为我见过太多好演员了。这是实事求是,不是谦虚。”同时,他认为“哪个相声好,是由观众自己决定的,观众可以在平时的话语之外使用,这样才是好作品。比如马的《买只猴子》和《马大哈》都是家喻户晓,寓意成功。反而是演员自己觉得设计的挺好,但是观众不满意不高兴,就要推倒重来。”
2001年,年龄渐长的陈涌泉改变了主意,把1986年第一届全国相声邀请赛一等奖的新搭档李建华推荐给了相声演员黄金时期的李金斗。48岁的李建华师从著名的唐杰忠。他的表演参差不齐,不受欢迎,但他的广告语“一元两元,五角(一个)不卖”仍让人记忆犹新。因为憨厚的外表、忠厚的性格、恰到好处的赞美,形象帅气、说话干脆、思维敏捷的李金斗相得益彰,很快成为歌坛的一对奇葩组合。相声,比如量词,新夜游,大家都很熟悉。
四年来,他们除了改编一些仍有现实意义的传统节目,使语言与现代接轨,重新排练外,还积极创作新节目,用现实生活中最敏感的常用词作为“包袱”,反响强烈。新作《谢谢》提醒人们,随着2008年的临近,各行各业都要讲究礼仪,尊重人,文明执法。从“谢谢”开始,不仅仅是三个字,它代表了一种情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显示了文化的进步。寓教于乐,相当现代。
在剧场听相声真的很好吃。
五年来,北京的相声舞台异常活跃。每年市内主要剧场都有相声专场演出,如“传统演出”、“师徒演出”、“纪念演出”等。门票从80到280元不等,但总是“爆满”。仔细一看,这些特别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基本都是同一个人——李金斗。作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相声学会常务理事,他说:“这是我的工作,目的就是把相声带回剧场。”那为什么要回到剧院?
原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不少粉丝反映,电视上的相声不仅在春晚上不多见,而且数量不多,负担简单,笑点不堪。简而言之就是“不好听”,有些不耐烦的媒体甚至哀叹“相声衰退了”。李金斗心里焦急。作为专家,他知道——为什么春晚的相声更好看?一是要多次排练修改,二是有足够的时间。但平时电视上的相声“不好听”,当然有创作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时间太短。电视台一般只做一个五分钟的相声,还要求抖一打包袱,意味深长,博得笑声和掌声。其实是力所不及的;另一方面,很多节目在正式录像前准备的时间很少,没有排练过,没有见过观众,演员对连词也不熟悉。怎样才能让舞台上的效果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满意?导致参加电视节目的节目越来越少,参加一般演出的人大多看不到相声。相声红红火火,真奇怪!
李金斗想,不能让老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市场——一段好的相声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从垫背开始有一个好的开头,中间有丰富的内容,最后达到高潮。只有铺稳了,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笑料。传统相声时长约20分钟,现代相声时长约15分钟。但是,直奔主题并不符合相声的规律。这样的节目不能很好的展现全貌,演员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水平,观众感觉不满足。另外,既然相声是一门戏剧艺术,就不能用相声在电视上出现的频率来衡量它是否繁荣。我们应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回到剧场才知道它在衰退。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全国同行,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同行的积极响应。从2000年开始,他们开始了“相声重返剧场”的活动,立即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声迷可以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再去剧院听相声了。他们知道,无论花多少钱,只有到了剧院,才能听到完整的相声,才能过瘾。
在观众的支持下,留声机界的四代演员阵容现在正在扩大。时不时能看到七岁的孩子和74岁的老人同台演出,一些以前基本呆在家里的演员也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很多演员都开着私家车赶。这能说相声是抑郁症吗?
李金斗每天都很忙,但是和相声有直接关系。中国广播艺术团招收青年学员,他会在团里待一整天;北大中文系开课了。作为讲师,他认真教授相声艺术。他常年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曾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香港、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他深有感触地说:“相声在中国人聚集的地方特别受欢迎。而且外国人只要懂中文,学过中国文化,很了解中国,就喜欢听。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扬相声。”
介绍好的相声,讲给老百姓听。
都说“听相声”,其实“看相声”才过瘾!自2003年6月5438+10月,位于北京东城区文化馆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为相声爱好者的好去处。每周六19: 30准时发车。它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强大的演员阵容和丰富的节目,更在于轻松的氛围——没有固定的座位,想鼓掌就鼓掌,想鼓掌就鼓掌,可以在著名演员回归的时候点自己喜欢的段子,下次想听哪段就找背景。一张20元的门票,可以让你在2个多小时内看到7 ~ 10场精彩的相声。在过去的90多场演出中,包括前两场试演,能容纳500多名观众的剧院只有5次没有满座。全家老少从郊区以及其他地方来是很常见的。更有甚者,他们把现在的节目都录了下来,在家里反复听。
其实相声本来就是在这么单纯的工人阶级中成长起来的,相声应该是这样听的。李金斗作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主席,怕观众不满。每期节目都有他的留言:“哪里不周到,请提醒我,谢谢!”
那是非典刚过,他和相声演员宋德全、孟凡贵琢磨:虽然相声开始回归剧场,但毕竟演出少,票价也不低,普通人平时没地方听相声;第二,1000人以上的大剧场不适合相声表演。后面的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表情,如果有回音也不会舒服。第三,年轻演员学习后上台锻炼的机会较少,老演员编排的新节目也无处完善。所以特别想每周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为人民表演,为人民创作,让人民满意”,还可以推出新的代表作。最终,他们与东城区文化馆达成合作,该文化馆热心相声事业,愿意提供大力帮助。就这样,北京三代职业相声艺术家都成立了自己的组织,骨干基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是自己单位的顶梁柱。
每到周末,这么高的频率自然需要新作。看似轻松幽默的相声,其实既不低俗庸俗,也不玩世不恭,哗众取宠。没有认真的生活态度和努力,就不会有精彩的相声,更不会有观众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为此,俱乐部每周六下午都会举办创意沙龙,大家集思广益写相声。此外,许多知名相声作家,如连春明、张春光、赵晓林和徐小帆,都是李金斗的好朋友,经常为俱乐部创作新的相声。李金斗说:“俗话说,台下练一百遍,不如台上说一遍。新相声不能没有观众看,不然不知道哪里开心不开心。观众哪里不高兴,我们就问,观众就告诉你怎么回事,然后我们就修改,直到可乐。”
在观众的参与和精心制作的节目下,很多在俱乐部首演的相声,都会在随后的春晚、大型活动或全国比赛中大放异彩。
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观众懂相声,熟悉每个著名演员的风格和看家笑话。俱乐部总是尽力满足观众的需求。只要观众提出演员,俱乐部就会联系,即使某个著名艺人不幸去世,也会邀请他的徒弟来演。而且很多退休的老艺术家和当红演员也经常来一次,喜欢上了,说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一定会演出。
俱乐部现有演员100余人,包括常、、苏等前辈,、侯、等骨干,以及贾伦、王宇、李伟健等新秀,节目150余个。因为对相声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俱乐部被评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先进单位。
观众永远是衣食父母。
李金斗有很好的平台边缘,几乎每次出场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为什么观众这么喜欢他?李金斗人缘不错,随时准备异口同声回应。为什么?他凭借的不仅仅是“中国文联首届中青年委员”的荣誉称号。
他在相声俱乐部表演,从来没有报酬。观众来他家说相声,哪怕是小三,也敬他为客,让座,泡茶,甚至亲自下厨;他总是耐心地回答关于相声最基本的问题。李金斗想这么做,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观众就是演员的衣食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在哪里?就是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满意。
李金斗早年吃了不少苦:从小没有爷爷奶奶照顾。1岁,父亲漂洋过海,再也没有回来。7岁时,他唯一的哥哥去世,8岁时,母亲去世。在他13岁的时候,偶然进入了相声行业。但是李金斗,这个打算一生谈论相声的人,对大舌头有意见。为了不被别人嫌弃,他拼命练绕口令,练嘴唇,练牙齿,练喉咙,才顺利通过考试。17岁的他在潍坊安装舞台时(演出前)对环境不熟悉,从20多米高的地方摔了下来。在医生、护士和剧场人员的精心护理下,生命力顽强的李金斗奇迹般地康复了。十年动乱开始,李金斗19岁。10年,他被送到五七干校工作,被安排挖防空洞,让他学做饭,让他搞商业外交,但不准他表演。一个荒谬的理由是“你看起来不像中国人”。1971期间,李金斗最后的亲人爷爷也去世了。直到1976,李金斗才重新开始相声生涯。
这些经历注定了李金斗是大众的儿子,相声是他人生的支点,相声前辈是他的亲人,相声观众是他永远的父母。
养母赵阿姨把他养大。他们一直以母子相称。李金斗几十年来孝顺父母,做了很多连亲生儿子都不容易的事。他为老人去世后,拒绝领取养老金等费用。理由是“我不是母亲的亲生儿子。”
他与潍坊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去演出都不忘看望他们。
他更加尊敬他的主人赵振铎。因为他的相亲对象,已婚,都是老师师娘经营的,当时他和妻子张云华(著名曲艺艺术家,尤其擅长弹弦)要去演出,赵振铎一家帮李金斗带了几年孩子。1995赵振铎病重,李金斗尽全力救治。主人生命的最后一刻,李金斗守候在床边。那一年,他很少表演,瘦了十多斤肉。人们说:“我们艺术圈没有第二个像金斗这样的徒弟了。”
随着养母和师父的去世,李金斗把观众甚至不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当成了自己永远的父母。他孜孜不倦地参加“心连心慰问团”、“孔繁森慰问团”,离开部队,奔赴老区;在历次抗洪救灾中,李金斗始终是最早的捐助者之一;很多失学儿童因为他的支持重新走进课堂;有一次一个不知名的老人推着三轮车去买蜂窝煤,不小心在李金斗的车身上画了一条长长的路。李金斗一点怨言都没有,不仅没让老人赔偿,还帮老人推着大车送他回家。在北京周末相声社,他数次提议将门票收入捐给慈善机构或患病学生,于是近10场演出变成了慈善演出,被感染的观众也纷纷捐款...
突然,李金斗当了45年的艺人。问他感觉如何,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我是一个普通的演员,给大家提供一点笑点也不错。从来没想过要纪念多少个纪念日。"
我想当然的认为我为相声和其他人做的更多。这是李金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