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的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个性探索的时代,文学在努力找回个性的同时,也在努力找回失落已久的人性。小说中对“人”的讨论脱离了类似“新社会主义”的政治藩篱,开始关注普遍的人性。这种探索的表现之一就是民间审美理想的多元回归,出现了以冯骥才、和鲁为代表的“街头小说”。街头小说具有“文化”和“习俗”的特征。作家着眼于文化的反思和审视,不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观察人物,不再写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而是着眼于人类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着眼于世界“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积淀及其对人的影响,在社会现实、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中刻画人,通过个体活动揭示群体社会的文化心理,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塑造生动性、真实性和可信性。作者描写民俗风情,街头人物,吸收了通俗小说的表现手法和结构。作品呈现大众化的审美取向,展现民族的审美趣味和人物的文化品格,进而深入民族的灵魂。其中,鲁通过清雅的园林、幽深的小巷、苏式的美食、吴侬软语、评弹说唱,展现了苏州享乐主义城市的文化风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酸甜现实主义”和“弄堂文学”。中篇小说《美食家》是他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