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是什么样的?
棉花枯萎病
顾本康
尖孢镰刀菌感染棉花植物的维管束并导致植物萎蔫。它最早于1891在阿拉巴马州被发现。
分布和危害
它发生在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的29个国家。据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调查,东北、西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20个省市几乎全部受损,陕西、四川、江苏、云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受损严重。
棉株不同生长阶段的症状因品种和自然环境而异:苗期有青枯型、半黄型、黄网状型、皱缩型、紫红型、黄化型;蕾期有枯萎型、半黄型、枯斑型、顶枯型,重病株落光杆型。病株维管束呈褐色,贯穿全株。棉株高峰期在3 ~ 4片真叶或蕾期,重病株死亡,导致缺株;一般病株表现为植株矮,节间变短,或半死,铃稀疏,柔荑花序差,易脱落。一般会减产10% ~ 20%,严重时会达到30% ~ 40%。
疾病的起因
所述病原体是尖孢镰孢。Vesinfectam,属于半翅目。小孢子为单细胞,椭圆形,无色;厚垣孢子是圆形的,末端的或共生的,并以恒定的数目相连。大锥虫足细胞不明显,镰刀状,多为三隔,大小为16.2 ~ 47.1×2.6 ~ 5.1(微米)。从65438到0992,陈奇报道了巨结肠藻可分为三种培养类型。ⅰ型:对称镰刀形或梭形,顶端细胞长,逐渐变窄,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孢子有三个隔膜;ⅱ型:不对称镰刀形,或稍直的新月形,顶端细胞长,孢子有3-5个隔膜,最多可达8个;ⅲ型:孢子短而宽,顶端细胞钝或具喙,后1/3增宽,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基部变窄,孢子有3个隔膜。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状和色素有差异(见图)。
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的变化分为7个生理小种:G.M. Armstrong和J.K. Arronostron (1960),证明埃及的棉花枯萎病只侵入海岛棉,印度的棉花枯萎病只侵入亚洲棉,美国的棉花枯萎病能侵入陆地棉和海岛棉,但不能侵入亚洲棉。一个菌株可以侵染大豆和烤烟,而另一个菌株可以。Belykh (Ibrahim.1966)确定苏丹棉花枯萎病能同时侵染陆地棉、海岛棉和亚洲棉,称为5号生理小种。G.M.Armstrong (1979)报道在巴西尖孢镰刀菌只侵染陆地棉,称为6号生理小种。唐等(1986)对中国尖孢镰刀菌进行研究,在国际统一的鉴定寄主上确定其致病性最强,所有供试棉花寄主均感病,称为生理小种7号(见表)。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棉花枯萎病非常专化性,只能侵害棉花。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棉花枯萎病的寄主范围很广。据伊贝尔(L.Ebbels,1975)统计,在棉花枯萎病中,可直接从感病植株中分离出的植物有40多种,如棉花、大豆、烟草等。1977之后,我国鉴定出棉花枯萎病寄主植物20多种。
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侵染程度明显不同。陆地棉、亚洲棉、海岛棉的抗性差异从感病到抗病不等,陆地棉品种川52-128已被列为主要抗原。
棉花枯萎病大孢子培养型
RRSSS7号(中国)RRRRS6号(巴西)RSSR5(苏丹)RRSRR4号(印度)RRSSR3号(埃及)SSRSS2号(美国)RRSS1(美国)yelledo大豆戴金元烟草亚洲棉海岛棉陆地棉生理小种。
不同生理小种对宿主的感染
r:不传染s:传染。
棉花枯萎病在田间的消长与品种抗性、生育期、土壤温湿度密切相关。测定土壤温度在20 ~ 27℃时最严重,在28 ~ 31℃时下降,32℃以上停止发展。土壤含水量为60% ~ 75%,发病率最高。棉株现蕾期是棉花枯萎病的高峰期。一般6-7月雨水多,分布均匀,病害严重。棉田线虫与该病关系密切。在美国,在培育抗病品种时,线虫和棉花枯萎病被认为是复合病害。
感染过程和疾病周期
棉花枯萎病通过土壤中的根系侵染棉株,伤害维管束系统,导致棉株枯萎。萎蔫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菌丝通过内皮层进入导管,在导管内迅速繁殖,堵塞导管,阻碍水分运动,引起植物萎蔫,并伴有胶质和凝胶的积累,也影响水分运动;另一种解释是植物细胞和组织被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毒害,例如植物在侵染反应中形成酚类物质毒害组织,引起萎蔫。镰刀菌毒素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细胞保水能力,还破坏了质膜的通透性。近年来,菌丝堵塞和毒素损伤已被组织切片和生化分析所证实,并趋于一致。
患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感染了细菌,在疾病的传播中,受感染的种子和土壤中的患病残留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带菌的种子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土里的病残可以通过水流或机器搬运近距离传播。枯萎病一旦传入棉田,很难根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8 ~ 10年。
疾病控制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检疫,禁止从无疫区调运种子,建立无疫区种子场和种子供应基地,保护无疫区。如确需引进转让的棉花种子,需用硫酸脱毛,用402温汤浸泡半小时,或用0.3%多菌灵胶悬液浸泡14小时,以消除种子中的细菌,达到检疫标准;散发的病株可用氯化苦乳剂、溴甲烷“绵龙”粉等化学药剂消毒,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水旱轮作、三年水稻轮作、一年棉花轮作;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减少重病田的产量损失,我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多次更新棉花品种,包括川52-128、陕401、宁86-1、延48、12等。,到1990。
棉铃疾病
棉花烂铃病
顾本康
由于许多病原菌感染棉铃而引起的疾病。危害棉铃的病原菌有40多种,常见的有10多种,如棉铃疫病、炭疽病、炭疽病等。、角斑病、黑果病菌、蛲虫、软腐病菌【根霉(Ehrenb。et fr)Vuill]和红腐病菌。在铃病流行年份,每年皮棉产量约为10% ~ 20%。
分布和类型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棉花种植国家都有棉铃病害的记录,但不同国家的病原菌种类不同。炭疽病是印度的主要病原体,角斑病是埃及的主要病原体。美国J.Canguil (1975)报道的棉铃上的病原菌有40多种,炭疽病、印度炭疽病以及曲霉和镰刀菌的复合侵染也是主要病原菌。棉铃病害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棉铃疫病、红腐病和炭疽病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病害。棉铃疫病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棉区,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也很严重。据江苏省调查,90%的棉铃病害主要是由疫霉引起的。全年铃病发病率10% ~ 30%,重田可达40%,不仅减产,而且影响棉花品质,纤维变短,强度降低,衣分降低,种质劣化,造成10% ~ 20%的铃果损失。
棉铃疫病的病原是苎麻疫霉,属于卵菌纲和霜霉菌属。症状多出现在棉铃基部、棉缝和棉尖。受损棉铃起初呈蓝色水渍,随后转为深绿色,棉铃逐渐软化腐烂,严重时可脱落。
粉红病,病原是粉红单端孢菌,是半知菌和丝孢菌的一个属。对棉铃有害,表面覆盖粉红色绒毛,厚密。空气潮湿时变成白色绒毛,棉桃不易开裂,纤维粘结成坚硬的花瓣。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感染。
炭疽病是由属于链格孢属的炭疽菌引起的。棉铃刚出生时是暗红色的斑点,然后病斑扩大,中间凹陷,上面可生成橙红色的色粉,特别是空气潮湿时。细菌侵入棉铃室后,纤维变成黑色硬花瓣。角斑病可诱发棉铃炭疽病的并发症,炭疽病也可直接侵染棉铃。
角斑病的病原是Xan-Thomson Campestris PV。锦葵科。为了危害棉铃,在棉铃的接缝处或顶端常产生深绿色油斑,呈圆形,可由几个点连接形成不规则的凹斑,然后变成褐色,病部到达棉铃室内的纤维,使纤维呈黄褐色。苞片受损后,出现油斑,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然后变成褐色。
黑果病的病原是棉双孢菌,属于球孢菌目。病铃变得僵硬发黑,铃壳表面密布小黑点,后期表面布满煤粉。细菌通过伤口侵入。
红腐病的病原是串珠镰刀菌-me,属于半翅目。受害棉铃表面与纤维产生均匀的粉红色或浅红色霉菌层,使纤维粘结成红白块。病铃不能正常开裂,纤维腐烂成硬瓣,种子发芽能力因细菌感染而降低。
花腐病的病原是瓜腐病菌,属于接合菌属和毛霉属。危害花冠和棉铃,受害花冠上长出白色菌丝体和孢子囊群,然后软化腐烂。
感染过程和疾病周期
细菌主要生活在病残者体内,导致次年贝尔病的发生。当气候条件适宜,平均气温在25 ~ 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如果雨水回溅或风或虫传播,烂铃就会流行。棉铃枯萎病主要是由棉花植株基部的棉铃上溅上雨水引起的。炭疽病、红腐病、角斑病等在风雨后易感染传播。受害棉铃分解后储存在土壤中,受害棉铃中的种子可携带病菌传播,导致次年发生苗病和铃病。棉铃疫病、角斑病和炭疽病是由昆虫、机械创伤或直接感染引起的。一些弱寄生菌也可被棉铃裂果侵染,加重烂铃危害。棉铃病的侵染往往与棉株的开花顺序相对应,第一穗发病重于第二穗和第三穗,以此类推。一般棉铃开花后25 ~ 30天以上容易引起烂铃。经测定,幼铃棉酚含量略高,病情较轻。根据棉田调查,棉铃疫病和角斑病发生较早,炭疽病次之,红腐病和粉腐病发生更晚,黑果病一般发生较晚。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当年棉铃病害发生轻。
疾病控制
引起棉铃病害的因素复杂,尤其与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另外,棉株封闭封闭,给防控带来困难。因此,主要是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包括合理选择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提早去除基地三个果枝,科学使用生长调节剂、缩节胺(pix),有效使用波尔多液等杀菌剂,最大限度减少棉铃腐烂损失。
文献学
《棉铃腐烂》,美国出版有限公司,纽约,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