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谁的儿子?
▲不是广告,只是因为这张海报在哪吒很帅(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童话是给普罗大众自娱自乐的。虽然很多神话流传到最后都带有宣扬某种宗教或道德教育的功能,但童话本身也在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哪吒的故事和形象都在不断变化,“神奇小子”不是一天长大的。
▲经典的哪吒动画形象和《神奇小子》里的哪吒差距很大。
哪吒一词来源于纳拉克斯瓦拉或纳拉克巴拉的梵文音译,包括罗娜九婆、哪吒朱瓦罗、哪吒古波罗等。它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个神。也许是因为“哪吒”这个词是前两个音节,容易背诵,所以它的名字最后被简化固定为哪吒。在唐代翻译的佛教典籍中,哪吒被称为“哪吒药叉大将军”,在同时翻译的佛教典籍中,哪吒还被冠以“南哪吒鬼王”或“呼哪吒国王的夸瓦罗”的名号,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哪吒属于佛教体系。
在佛教中,哪吒是夜叉系统的保护者,职责是捍卫佛教,净化世间的邪恶。既然他是护法,自然佛教里有很多说法叫哪吒,原意是派哪吒去护善除恶。据《伯母拘禁鬼神总经》佛罗尼经云:“哪吒白佛说,‘亲爱的佛,我是神。若一切鬼神无罪,一切公务休矣,一切恩怨自然解。想练的话,进坛就叫我。我就像一个思想,就是去我的地方做守护。”“可见哪吒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哪吒身上的莲花装饰代表他源于佛教。
北宋以前,哪吒因为佛教经典的流传而逐渐为人所知。这一时期的哪吒形象是佛教经典中的原始形象,众说纷纭。有的经典说“三头六臂天下第一”,“八臂哪吒嚼生铁。”还有人称之为“八臂三只眼哪吒”。(魔童简单展示了一下它的多臂属性。)由于佛教典籍中关于八臂的记载多于六臂,所以八臂哪吒战神的名字广为流传(八字是否因抄写而失传尚无定论)。有些古籍甚至没有提到八臂六臂的形象。他们只说“哪吒的神七宝庄严肃穆,左手指挥他住嘴,右手指挥他腰间三戟。他的神脚下,做了一个女人盘腿而坐的药叉,做得又黑又少红。”在敦煌壁画中,男孩哪吒的形象早在晚唐时期就已出现,但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哪吒形象。
虽然有不同的形象,但愤怒和凶残是哪吒形象的特点。佛经中对哪吒嚼生铁,踩夜叉,手脚多的描述就是最好的佐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佛经中,并没有明确说哪吒是儿童形象。他的身世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毗沙门王的孙子,一个是毗沙门王的第三王子。因为后一种说法得到了唐朝朝廷的认可,哪吒三太子的说法占据了主流。虽然佛教中很多混乱的叙事是后世哪吒神话的源头,但此时的哪吒形象与后世的描述相差甚远,其父也是佛祖,而非有道家背景的李靖。
▲举着大旗的毗沙门天王形象与李靖相去甚远。
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和文化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故事在勾栏瓦舍流传。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佛教和道教人物都被融入到故事中,他们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前叙利亚哪吒的父亲,毗沙门天王,逐渐演变成了唐朝的战神李靖。元末杨景贤的《杨东来批西游记》,第九戏《神佛降孙》里,李靖已经成了天王,他上台说:“百万天兵总降,金塔高镇北。四海皆知而姓,毗湿奴为李田王。”传统戏曲《西游记》的剧情应该早于元代,宋代就有了。所以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在南宋演变成了李靖。(关于李靖形象的演变,请参考冷兵器研究所《唐朝战神李靖为何成为神话传说中平庸无能的中年人?哪吒成为李靖的儿子是哪吒形象演变中极其重要的一步。自此,哪吒由印度血统转变为中国血统。哪吒的神的形象开始从凶恶的夜叉变成了中国的神。
▲佛教中的金刚夜叉王铭形象在佛教中也很常见。相反,在道教中,三头六臂的哪吒是另类。
同时,哪吒的家庭故事也在逐渐丰富。比如“三苏”之一的苏辙,曾写过一首《哪吒》诗,说“北方天王有个狂子,只拜佛不拜父。佛陀知道它的愚蠢,但是宝塔让父亲把它举起来。儿子来见佛头,与拜父略有相似……”诗中哪吒反抗父母,只知拜佛。佛陀为了教育他,让他的父亲拿着一个代表佛陀的宝塔,让父子和解。苏辙是北宋人。虽然此时的毗沙门王还没有变成李靖,但是叛逆的血亲、父亲降伏宝塔等故事元素已经接近后世哪吒的故事了。南宋时,佛教典籍中首次出现“哪吒以析骨归父,以析肉归母。哪吒自己怎么样?”这样的记录。而且很多和尚都很乐意谈论哪吒。在南宋的《古楹联赋》和《朱仝集》中,几个巫师讨论了哪吒剥肉把骨头还给父亲的故事。由此可见,哪吒析骨切肉的故事在南宋是很流行的,但它仍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多少人小时候看到的是气哭而不是感动哭?
明代,《西游记》根据哪吒的佛事、宋代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及他自己的想象和虚构,创造了一个新中国版的哪吒形象。哪吒逐渐从佛教保护者的形象被推上了局外人和内佛的位置。西游记第四回描写哪吒:“总角只盖肩,发不盖。魔力更灵敏,骨骼更清晰。真心为天上的独角兽,更是迷蒙多彩。龙种自然非俗,少年不似尘。六大神器,飞变广阔无边。今日奉玉帝金口之命,封海会三坛。”它的外在形象变成了一个道家仙童的样子。哪吒的身份也因此向道教靠拢,不仅成为了仙人将军李靖的三皇子,也是玉帝的重要将军。但在与恶魔的战斗中,哪吒依然保留着佛教中记载的三头六臂的形象。比如《西游记》第五十回,“(哪吒)把身体变成三头六臂,手持六种兵器,希望妖魔砍他。”
《西游记》中,哪吒割肉析骨的故事虽然更加完美,但毕竟还是佛教故事,与后世也有所不同。首先,西游记中哪吒被杀为海中之龙,但龙的名字和身份并不清楚。其次,哪吒的死是被父亲逼死的,不是龙王逼的。哪吒死后,他的灵魂飞到了西方。是佛以莲藕为骨,荷叶为衣,救了哪吒,不是太乙。最后哪吒复活后,向父亲要了他的命。为了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佛陀把舍利子精美绝伦的金塔送给了李靖,让他定居在哪吒。《封神演义》中,李靖和哪吒三战而逃,还没来得及克制哪吒,就被烧灯道士赐塔。至此,哪吒的故事大大丰富了,哪吒的形象也基本本土化了,但李靖和哪吒父子的矛盾依然是违背人伦的。比如李靖把哪吒逼死,这是伦理,但不是人性。这也为哪吒的故事留下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空间。
▲虽然陈木胜版哪吒的形象不太符合,但是演技还是很到位的。小时候看过一次,哭过一次。
比《西游记》晚一点的《封神演义》的出现,彻底固定了哪吒的形象。《封神演义》用了更多的笔墨描写哪吒,写出了他从一个倔强无知的孩子成长为勇敢无畏的不朽将军的经历。《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相对于《西游记》中的简短叙述来说,更加曲折,更具戏剧性。比如哪吒为救父母而死,他的复活既是西游记中的莲花化身,也是父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这些故事比《西游记》里的更有人情味,更有教育意义。所以《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形象比《西游记》中哪吒的形象流传更广。
▲可能是故事里的硬BUG。李靖借助外力,让哪吒终于认了他做父亲。这种父子关系太扭曲了。
此外,《众神演义》把哪吒变成了一个纯粹的道教神灵。从《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来看,故事的原版是明初写的《三教全集》,同时采用其他传说,彻底抹去了哪吒身上的佛教印记。比如,如果把哪吒的身世进一步引申到转世前,称为“灵珠”转世,而救哪吒的,在《搜神记》《西游记》里都是佛,但在《封神演义》里,换成了太乙,而李净塔的赠予者也从佛变成了燃灯道士。虽然《西游记》中哪吒的外在形象和《封神演义》中没有太大区别,但他手中的武器也发生了变化。《西游记》中哪吒用了“斩妖剑、劈妖刀、缚妖绳、降妖杵、绣球、火轮”六种兵器。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武器被改成了火尖枪、风火轮、干坤圈、混天丝、金砖等。,而且基本都是太一真人传授的,而佛教的“魔杵”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哪吒用火枪、混天帛、干全坤圈与大圣打斗。其实在西游宇宙里,哪吒是没有这些武器的。
至此,哪吒彻底完成了由佛入道的皈依。除了莲花化身复活,他身上没有任何佛教印记。从几百年来哪吒从佛教守护神到道教神仙的形象转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的哪吒形象是随着底层民众所信仰的佛教而不断传播的。随着哪吒的名气越来越大,他逐渐脱离宗教,转向民间的文化生活,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他的故事在人们的伴奏和演绎中变得越来越丰富,他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后期由于《封神演义》中对哪吒传说的描写最为精彩,哪吒的形象也更加丰富,其形象也因此得以塑造。至于故事和形象,佛道之间是否存在积极的竞争,我们无法完全确定。毕竟儒释道三家是融合的,而不是分裂的。神话人物广泛传播的前提是普通人喜欢。如果佛教不能让自己的神变得有吸引力,那为什么不改革道教?同理,如果大家都听腻了《封神演义》里哪吒的故事,现代人改造一下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