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迪以苏菲思想为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萨迪以苏菲思想为本,倡导具有强烈人世精神的仁爱思想,这正是其伟大之处。因为人生活在世上,首先应是世俗的,应先做人,爱人。
《蔷薇园》又译《玫瑰园》是波斯诗人萨迪的代表作。
《蔷薇园》是一部箴言故事集,体例是散、韵文兼诗体。以散、韵文记故事,以诗句阐发哲理。全书***分8章:1.记帝王言行;2.记僧侣言行;3.论知足常乐;4.论寡言;5.论青春与爱情;6.论老年昏愚;7.论教育的功效;8.论交往之道。
第8章全是箴言警句,无故事,其余7章***计171个小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勾勒了一幅当时社会生活的世俗图画。每章的内容从篇名便能得知大概,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故事本身,而是以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每个故事都很短小精练,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
萨迪云游四方30年,对社会动荡不安带给人民的灾难有切身体会,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生活的各种不幸,因此他希望能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把这种希望寄托于有一个公正贤明的统治者。
因此《蔷薇园》中有很多故事是为统治者总结治国的经验教训,为统治者开出一付治世良方,指出“要长治久安应放弃暴政实行仁政”,“暴君绝不可以为王,豺狼决不可牧羊;国王对人民任意榨取,正是削弱国家的根基”。归根结底这也是其仁爱思想的体现。
在这些故事中萨迪谴责暴君,让统治者引以为戒;歌颂贤王,为统治者树立榜样。更难能可贵的是萨迪看到了人民的作用,指出“天下的得失在于人心的向背”。萨迪有时把统治者比作牧羊人或园丁,把人民比作羊群或果园,指出牧羊人或园丁应爱护羊群或果园。这既反映了萨迪的仁爱思想,也反映了他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正统思想。
尽管在今人看来《蔷薇园》中有些故事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已显陈旧,但我们不应对古人过分苛求,而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蔷薇园》的精华即是萨迪的仁爱思想。仁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只有做到这一点,社会才能安宁,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是古今皆然的真理。在萨迪之前,几乎所有的苏菲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出世色彩,而萨迪却以苏菲思想为本,倡导具有强烈人世精神的仁爱思想,这正是其伟大之处。因为人生活在世上,首先应是世俗的,应先做人,爱人。
因此,萨迪的《蔷薇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影响十分深远,人们也因此尊奉萨迪为导师。从17世纪起,《蔷薇园》相继译成各种欧洲文字,传播十分广泛。在中国,早在14世纪,《蔷薇园》就成为中国穆斯林的波斯文教材。1948年,《蔷薇园》由王静斋阿訇从波斯文译成中文,名为《真镜花园》。现流行的中文译本是水建馥先生1958年从英译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