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与中国国粹
《功夫熊猫》在国内动画同行眼中是非常成功的,他成功的背后有着中国动画所没有的东西。触动了中国动画产业的软肋。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民间资本的进入,高校改革的启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还处于初级阶段,热闹中有寂寞。这个行业需要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用放大镜“聚焦”每一个细节。《《功夫熊猫》》于2007年首播,这是中国电影人和动画界第一次真正惊呼。为什么?我们的国宝熊猫,经过好莱坞团队的包装,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部迷人的动画片。从那一年开始,从政府鼓励动漫产业的政策,到民间资本的聚集,中国的动漫产业有了一个很大的扩张期,可以说是大形势鼓励下的产业扩张。近年来,动画在中国的发展和成长是惊人的。动画年产量超过1.3万分钟,动画电影年产量达到1.6部,网络动画年产量3000-5000部。然而,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动画产业已经成熟。行业的大部分资源都聚集在少数媒体集团手中,大部分动漫作品缺乏最终接触用户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庞大的动漫消费者还是不愿意正视国产动漫。我们需要问的是政策细化、投资理念、用户体验,这些都与2009年更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鼓励政策捆绑在一起。当然,至少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变化,也出现了更有活力和广泛发展的大产业,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从2009年开始,政策走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发展,同样,产业也开始扩张,各地纷纷建设各种创意产业园,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多媒体演绎,动画制作。有很多优秀的规划园区,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创意产业园只是“空壳”。在所有的问题中,我们总是忽略人的作用和用户体验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影评人,甚至导演,只关注投资,认为投资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拿国产动画投资和好莱坞动画、日本动画产业做比较,抱怨现在的投资人眼光差,不愿意给一部作品一个很长的制作周期。这确实是第一个明显的区别,但问题不是钱和时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工作室辉煌的18原创动画形象,看看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小成本动画,再深入观察一下香港、台湾和日本很多小作坊的动画设计团队,甚至更多隐藏在好莱坞产业下的高校创作团队,他们的成长和专注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法国学者拉康教授大众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凝视”。这个词是影视行业,尤其是当代影视行业应该关注和讨论的核心。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国家开始萌发文学和创意产业。到了五六十年代,美国官方定义的“后工业时代”已经不足以概括新时期的国民需求。于是又有一个词应运而生,那就是“体验时代”,或者说“用户时代”,明确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核心聚焦在用户体验上。正是从那时起,美国大学文学学科普遍增加了创造性写作体系,涵盖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戏剧等体裁。到2007年,美国各地的大学提供了近800个创意写作网站。美国的文科改革对美国整体第三产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当然超出了改革者的预期。在后期时代,创意类毕业生将进入工业设计、软件体验分析、文化创意产业、文学市场类型学、好莱坞电影产业等多个分支,迄今为止已经覆盖了全球最广泛的用户。这是行业背后的背景问题。不是国家创意产业体系培养了优秀的创意人才,而是后者让前者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