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画虎易,临摹难。

东坡的政敌指责苏东坡以诗批判国事,试图找出他有罪的原因。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点上,发生了苏轼的乌台诗案。该案件首先由审查官报告,然后在审查官监狱审判。苏东坡的思维一直朝着鱼和动物失去自由的方向发展。从这里一步就会跳到监狱里被鞭打的犯人身上,那些犯人的老婆孩子也被关进了监狱。在一首诗里,他说“写诗的火快灭了”,在另一首诗里,他很自然地写道“没有街的时候,就快灭了。”羁押时写道“孤烟暮不可抄”;但在另一首关于囚犯的诗中,他说“画虎容易画鳜鱼难”——被指意为暴政。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湖州。降职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新法。苏轼像往常一样向宋神宗致敬。这是一篇繁文缛节的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建议篡改的。所以心里的委屈忍不住写了一句略带牢骚的“明知生不逢时,难赶上新进者;查老头的烦恼,或者他可以养王。"当时政敌张盾、蔡确指责苏轼以"谢表"之名,嘲讽朝廷现实,目中无人,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要求严惩。、何、等人,引用苏轼的《杭纪事诗》为证,说他“玩弄朝廷,嘲弄国事”,甚至从他的其他诗中找出一些句子,断章取义,入罪,如:“读万卷书而不读法,使你一无所知。“本来苏轼说他不能好好读书,不能帮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但他们指出他是在讽刺皇帝不能教和监督官员。再比如“东海若有清思路,应教其化卤水为桑田”,说他在指责水利建设这一措施是错误的。事实上,苏轼本人就在杭州兴修水利。他怎么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再比如“听邵说忘了明白味道,最近三月无盐”,说他是在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认定他胆敢嘲讽皇帝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判死刑。于是朝廷罢免了苏轼的官职,逮捕了他,并把他送到御史台受审。这时沈括也出来告密,说苏轼的诗有嘲讽国事的意思,等人以苏轼的诗为证据(让苏抹了晦气的那首诗,是歌颂柏树的两行诗:“根在坟中无处,人间只知龙。"这两句诗被指刺皇帝:"皇帝如天上龙,苏轼却要在九泉之下找龙。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指责他“不听话”,想杀了他。一桩涉及苏轼39位亲友、100多首诗词的大案,被沈括告密震惊。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