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建筑:国宝级建筑的屋顶形式

一、曲阜孔庙的重檐屋顶——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和核心。在唐代,它被称为王文轩殿,有五个房间。宋天玺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时,移至此址,扩建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惠宗赵霁取《孟子》之意:孔子谓之杰作,下诏改称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重修,九脊重檐,黄瓦遮顶,雕梁画栋。寺庙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它位于寺庙的基座上,高度为2.1米。是全寺最高的建筑,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坛并称东方三大殿。午门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位于紫禁城的中心,面向太阳,是古地球十二地支之一。午门代表南方,午门在故宫宫殿的最南端,因此得名。午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清顺治四年(1647)重修,嘉庆六年(1801)重修。午门的平面呈凹形,仿照唐代大明宫汉元宫和宋代冯丹门的形制,由汉代的城门演变而来。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墩台,高12.00米。进出码头前三道门的人员全凭身份。中间的门是献给皇帝的。另外,只有皇帝结婚,皇后的轿子才能通过中门入宫。宫考选出的冠、亚、花发现者,在宫考成绩公布后即可从中门出宫。二、天坛单檐屋顶——祈年门是祈年殿庭院的正门。它是寺庙屋顶的建筑,有五个寺庙,中间有三个门,还有基石柱。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门系统。祈祷门的门是供奉神的,皇帝进出左(东)门,官员进出右(西)门。这座建筑是明朝初年的原作。单檐的丁典-黄干殿黄干殿,是和平时期供奉“天上的神”和皇帝祖先的版本。这是一个殿殿风格的大厅,覆盖着蓝色琉璃瓦和基座,下面有白色大理石栏杆。单檐丁典——斋宫斋宫位于天坛成镇门外西北,东西向,平面呈方形。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城,周长66.07米;内宫墙叫紫墙,周长41.33米。就在围墙东面,有两座宫门,左右各1角门,角门前有1汉白玉桥。紫墙四周有167回廊,是守卫宫墙的八旗兵避风雨霜雪的地方。回廊上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羽毛的彩画。回廊四周有深潭,整个翟宫层层设防。石桥前,南北各有五间宫室,是禁卫军和禁军士兵的临时住所。进入二宫门,面对的是斋宫的五大大殿。殿座全是汉白玉石柱。建筑结构与官宫相同,重檐垂脊,吻兽。但殿顶呈拱券状,无梁柱痕迹,故名五粮店,为北京著名古建筑。大殿前左右各有3个附属大殿,歇息于重檐山顶的保和殿,宽9,深5(含前廊1),建筑面积1,内部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小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放9只小动物。上檐为单上翘,七阶斗,下檐为五阶斗。内外檐绘金龙、印章,天花板绘金龙。六幅天花板蔡亮画极为独特,与强调丹红色的装饰和陈设相协调,显得豪华而富有。殿内地面铺金砖,南北立雕金漆宝座。东西两端有暖亭,两板两门,木浮雕如意云龙混金毗卢帽。在建筑上采用了减柱的方法,减少了大厅前檐的六根金柱,使空间宽敞舒适。重檐歇山顶——故宫宝台和门泰和门广场北面,是故宫外的正门——太和门。太和门是一座横跨紫禁城南北轴线的大型建筑。它本身并不雄伟,但似乎有一种霸气的姿态,守护着身后宫殿的主殿——太和殿。太和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奉天门。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更名为黄济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称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