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动画

袁隆平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袁隆平当选中科院院士,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艰难,甚至连续三次落选。他落选的原因是什么?事发后会怎么样?如果你想知道,让我为你揭示这个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您的权利受到侵害,请联系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 165438+10月1。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最高科技咨询机构,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综合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简称中科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到2065438+2008年9月,共有790名科学院院士,都是我国各领域的高精尖人才。

中国科学院的评选要求有三个硬性规定,即学术成就突出、对推动中国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具有热爱国家、忠于人民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说,学术工作者一旦当选中科院院士,那绝对是他们人生中最高的荣誉。

1973年,杂交水稻诞生,平均亩产650公斤,打破了原种水稻400公斤的尴尬局面,大大缓解了国家缺粮问题,使中国农业科学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

1991年,袁隆平鉴于其对国家的突出贡献,被湖南省人民郑重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更名为院士),但中科院生物学院的评选结果为“不及格”。1992和1993,当地* * *部门连续两次推荐袁隆平为院士,结果仍是“关门”。原来,中国生物学界和农业界的评委认为,袁隆平的科学发明确实给国家和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他仍然没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因有三:

1.没有留学经历

在很多评委眼里,凡是能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都是“喝了洋墨水”,背后都有留学文凭。在众多文凭中,不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甚至还有不少人进入了世界大师行列。这样,无疑是给自己镀了一层闪亮的金。

反观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诞生之前,只是湘西山区一所农业学校的普通教师,研究课题也是普通水稻。如此惨淡的经历自然入不了评委的眼。

但科学是没有边界的,所以选择标准难免有偏差。每个人都有权利和可能为世界创造奇迹。不能因为他没有“洋学历”,就完全否定袁隆平对世界人民的贡献。

2.没有英语水平

既然袁隆平是安阳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那么他的教育经历一定很可笑,至少评委们是这么认为的。学术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所以研究人员也必须了解世界通用语言——英语。评委认为“农民”袁隆平不会说英语。因此,他拒绝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袁隆平不仅能写英文,还能毫无障碍地与外国人交流。

很少有人知道,英语是袁隆平的第二“母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袁隆平的妈妈是英语老师,从小教袁隆平英语,所以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3.这篇论文的质量没有达到标准

对于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最重要也是最硬性的规定就是论文质量。论文强调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但评委们觉得袁隆平根本没有一篇足够有分量的论文。但是他们又错了。袁隆平的论文虽然不多,但堪称优秀文章。《水稻雄性不育》、《杂交水稻育种战略构想》等论文多次获得世界大奖。而且袁隆平写的《杂交水稻栽培》一书,开创了杂交水稻新学科,被列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十大著作”之一。

1995中国科学院评委经过慎重研究,最终决定选举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摘得桂冠后,袁隆平并没有因此而激动,而是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平静,因为在他看来,获得中科院院士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真正的贡献。只有这样,一个科学工作者才能思考全局,这才是他应该持有的态度。

袁隆平淡泊名利,献身科学。这种无私的精神是无法掩饰的,不过话说回来,袁隆平能拿到中科院院士的头衔,绝对是实至名归。

温岚海润工作室总编辑文秀才撰文:特约历史作家:常山赵子冲。